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史复习4——魏晋南北朝

通史复习4——魏晋南北朝

⑴佛教盛行原因
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②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 到精神解脱。 ③适合统治者需要,统治者提倡。
⑵佛教盛行的表现
①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 下至普通百姓,许多人信奉佛教; ②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③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⑶、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 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 财富。
时间:
北 原因 魏 孝 措施 文 1)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帝 的复苏和繁荣。 改 革 影响
2)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 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我国的民族融合既包括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 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 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 发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常伴随着封建化。封建 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民族向封 建社会的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影响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前提基础: 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
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必然性: 北 魏 孝 文 帝 原因 改 目的 革
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 1)阶级矛盾激化: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 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女史箴图》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女史箴》西晋 张华的一篇文章。 女史,指的是官名,她是掌管皇后礼仪、 史书典籍的官员。“箴”是一种讽谏规 劝的文体。《女史箴》其实是一篇规定 了各种封建女德规范的读本。张华原为 讥讽贾后专权而作。顾恺之根据这篇文 章创作出《女史箴图》。
原长572厘米 高27厘米
关于古代民族融合的几点认识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 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少数民族封建化
• 政治上:采用汉族的封建制度(官制、法律等) • 经济上:采用封建的生产方式(剥削方式等) • 思想文化:尊儒,接受儒家思想文化
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 家学说即玄学。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 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 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 外(佛)兼修”。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 又“尊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基本特征: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一、政治: 1:国家大分裂,社会大动荡 2: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选官——九品中正制度(形成 门阀士族制度) 4:孝文帝改革促进汉化与封建化;
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大动荡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 魏 西 十六国 晋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 魏

蜀 吴
北魏——北周:439——581
东晋
266-316




589年
317-420
220年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国 号魏,定都洛 阳 魏
蜀 221年,刘备 称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西晋(266-316)的短期统一
(二)道教、佛教的发展、儒学的发展
1、道教的发展
⑴、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 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②萧梁时, 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 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的盛行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 全部归农民所有?

限 桑田
露田
农民所有
国家所有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1.农业:①曹魏时,马钧设计的翻车用于灌溉。 ②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现,隋唐发 展,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2.手工业: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 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③民间手工业在此时遭受摧残。 ④四川蜀锦;南方青瓷;建业、扬州造纸中心。 3、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出现“草市”。 特点:离城镇远、交通便利、自然形成
1、书法
⑴、魏晋书法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东汉末:书 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当时著名书法家。 ⑵、曹魏: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⑶、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 书圣 ”。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 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 王”。
王 羲 之 《 兰 亭 序 》 帖 卷
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 2)民族矛盾激化: 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措施
3)社会响 可能性: 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有深刻的认识。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北 原因 魏 孝 文 帝 目的 改 革 措施
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民族迁徙
北方十五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个政权与 西南的成 汉统称为 十六国
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突厥 契丹 周 齐


南 北 朝 后 期 的 形 势 图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知识梳理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中正官评 定人才品级,然后授官的制度。 (2)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家世成为唯一标 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评价:形成之初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 这一制度的实施,中正官职位为世家大族所把持, 成为保证士族统治特权的制度,不利于选拔人才和 中央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四、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 齐 民 要 术 》
哲学宗教
道 教 、 佛 教 的 传 播 儒 学 危 机
文学艺术
诗 歌 与 骈 文 雕 塑 与 绘 画
祖 冲 之 “ 圆 周 率 ”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类 代表人物 农学 数学 地理 学 贾思勰 祖冲之 郦道元 朝代 北朝 南朝 北魏 主要成就 著《齐民要术》 计算圆周率 著《水经注》 地位、评价 现存最早最完 整的农书 领先世界千年 价值很高的综 合性地理著作
⒈均田制 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 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⑸作用 遏制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 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 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影响
时间:
原因 创建新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
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 北 魏 迁都洛阳:原因 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军事上:旧都与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 孝 文 地理上:旧都偏于北方,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帝 措施 1)穿汉服 改 2)讲汉话 革 遗风易俗 3)改汉姓 4)通汉婚 5)仿汉制 6)重汉臣 1)尊儒崇孔,兴办学校 影响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4.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中原战乱,黄河 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大量汉族人口 迁移到南方。 5.江南经济的发展: 原因:①北方由于战乱,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劳动 力,带来先进技术; ②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 ③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 兴修水利)。 表现:工商业发展,出现建康(南京)百万人 口大城市。
2、绘画 绘画艺术:士大夫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 画理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 神赋图》等,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 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特点:①绘画理论的总结 ②“以形写神” ③文人画出现④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历史原因:“魏晋风度”,注重个性。
汉代画家地位不高,无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姓名都少有流 传。魏晋以下,出身于士大夫集团的专业画家登上画坛,代表人物 为“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杰”当中,仅顾恺 之有作品摹本传世。
顾恺之画长于运用细线条,元人汤垕《画鉴》评为“如春蚕吐丝”。
3、石窟艺术 ⑴、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闻名世 界的艺 术宝库
⑵、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石窟是在山崖或河岸开凿的洞窟式寺庙。利用自然地势修建, 便于雕刻体积宏大的佛像。国内现有石窟遗存100余处,大部 分分布在北方。最著名几处石窟的开凿都始于十六国北朝。
(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1、诗歌的成就
⑴、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 的过渡。 ⑵、形成建安文学,成就突出。
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的诗内容充 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史称建安文学。代表作: 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 等。
⑶、陶渊明田园诗成就突出。
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等。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