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三、
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立太学
(2)【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 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 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令天下郡国皆 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 统
董仲舒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客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 “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 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 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儒家思想与时俱 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 统治。)
问题2: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 树之类的书?
答:秦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而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是实用之学,对社 会和国家有益,不构成威胁
问题3:你如何看待“焚书坑儒”?
1、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有利巩固秦朝专制统治。
焚书坑儒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2、压制思想,摧残人才,是文化浩劫,为以后历代 主流文化批判,特别是使儒家思想遭到沉重打击,陷 入低潮。
课堂探究
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 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动活跃;
秦朝时期:文化专制,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 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继承发展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特点:由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儒学的兴起
汉武帝
董仲舒
丞相李斯曰:“……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制曰:“可。”
“始皇三十五年,书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余, 皆坑于咸阳。”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秦“焚书坑儒”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汉“罢黜百家”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 适应统治者需要
不 同 对儒学 点 态度
排斥、打击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尊崇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作用
目的 相 同 点 实质 作用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汉书· 食货志》
黄老思想
二、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说: 修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说, 治国,无为。
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
• 对外 与匈奴“和亲”; • 对内 轻徭 薄赋 ;
文景之治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十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 行,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推进 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黄老思想适应汉初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一直是政 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 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 固政治的大一统)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 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神化皇权
3、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 阴阳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他的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统 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4、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3)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 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结论:儒学兴起的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思想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
二、罢黜百家
1、罢黜百家的原因:
1)现实需要: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 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王国问题边境 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纲五常”
材料五: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和等级制度。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名和诸侯应该服 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 省役。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目的: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1、提出“君权神授”与“ 天人感应” 2、提出“大一统”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3、发挥“仁政”,主张限田、 薄敛、省役,轻徭薄赋 4、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2、影响: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1)对教育:
2)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 3)对统治基础: 扩大统治基础; 4)对儒学: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5)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
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三、推动儒学发展的教育
5、评价:
(1)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地位提高并迅速发展 (2)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加强专制统治 (3)封建统治实为外儒内法
消极:结束了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孔子 孔子
孟子 孟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阐述的儒学和先秦儒学有何区别?
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①带有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关于修养(道德规范) 和理想(治国原则); ③强调民本批判时政,思想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天人合一”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感应”
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
材料二: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 礼乐,一统于天下。”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2)用人政策:
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 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 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根据下列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君权神授”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
(民间学派)
• 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2)从批判时政到神化皇权维护统治 (3)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
(1)对儒家进行了改造,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正统思想)
问题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 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 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 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大一统”
材料三 :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 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四: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 智、信”,是“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 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 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观 时 代 风 云 变 换
大一统
汉武帝: 16岁登基, 21岁亲政
“焚书坑儒”
问题1: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
1、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
2、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 秦朝的统治;
3、导火线:儒生抨击郡县制
• 焚书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诗、 书、百家语等+禁书 • 可以保留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 有实用价值的书(如医书、农书、卜筮等)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统治者注重儒学教 育的文化趋势。 )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世袭
由下而 上推荐
靠门第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3、特点: 4、影响: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打击门阀, 突破门第
积极: 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统治的稳固 ②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 公平公正的原则 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推动教育文化普及 消极: ①读书的功利性太强 ②缺乏对实用科学的研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秦始皇像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 国,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 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 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
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内:经济凋敝、王族问题 外:匈奴威胁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 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 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 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 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1、汉代的太学和郡国学 中央官学 ①太学 的特点
儒学为主要内容
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
②郡国学:地方教育系统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 士和50名博士弟子,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 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 权机构,担任职务 4.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隋唐)的主 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