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生儿PICC介绍及维护.ppt
新生儿PICC介绍及维护.ppt
贵要静脉--管径粗,路径直,静脉瓣少,上臂与身体成90度角时,更容 易穿刺。 头静脉----前粗后细,高低起伏,汇入上腔静脉时呈一定的角度,可能导 致导管推进困难。导管易反折进入腋静脉、颈静脉。 颞浅静脉--易于观察,无静脉瓣,无碍四肢活动;不易固定,接近动脉。
PICC置管——尖端位置
导管尖端位置: 上肢插入——上腔静 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 并与上腔静脉壁平行。 下肢插入——末端在下 腔静脉内,位于横隔以 上和右心房以下的水平。
热敏材质,在体内温度下柔软,舒适度高 聚氨酯材质,保证高流速,容易插管 尖端不透射线,在X射线下可识别 产品前段剪裁,不会出现漏液,减少血栓 耐受酒精和碘,耐受MRI,易于护理 规格1.9FX20cm 1.9FX50cm
新生儿PICC护理与维护
导管功能评估 冲管和封管 更换敷料和接头 导管拔除 导管留置期间的问题及处理
血液PH值为7.35-7.45,pH6.0-8.0对静脉内膜刺激小, 超过正常范围的药物均会损伤静脉内膜。 药物的渗透压:
血浆正常的渗透压为240-340mOsm/L,渗透压影响血 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
外周和中心静脉
静 脉 近似直径 图解尺寸
头静脉
6mm
肘正中静脉 6mm
贵要静脉 8mm
腋静脉 16mm
新生儿PICC介绍及维护
新生儿常见的疾病
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 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 新生儿病毒性呼吸道/胃肠道疾病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脐突出、腹裂 先天性心脏病
新生儿疾病的治疗
短期脐静脉导管 中期或长期静脉输液治疗 非生理PH药液治疗 高渗营养支持治疗 有刺激或坏死性质溶液治疗
长度 38cm 6cm 24cm
13cm
锁骨下静脉 19mm
6cm
无名静脉 19mm
6cm
上腔静脉 儿PICC
PICC的全称 Per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过外 周静脉插入到中心静脉的导管。
新生儿PICC其它并发症
穿刺点渗血、水肿 心律失常 静脉炎(机械性、血栓性、感染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 导管体内断裂、破损 穿刺点过敏 PICC导管脱出 腔室综合征
新生儿PICC的维护总结
置管后24小时内:减少置管测肢体的屈伸活动及用力活动 穿刺后第一个24小时更换敷料 更换敷贴及肝素帽每周1~2次 凡是有取下接头的操作,就必须更换接头 观察:穿刺静脉走形有无红肿、条索感、发热等感染症状。导管外露 长度,测量臂围,并记录。 用高浓度、刺激性等特殊药物的前后均必须冲管 加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推药:前后均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冲管:1次/6小时 封管:肝素浓度1~10u/ml 严禁用10ml以下注射器
新生儿PICC导管留置期间的问题及处理
导管堵管 原因:血栓形成、脂肪乳剂沉淀、药物配伍禁忌。 重在预防: 使用正压输液接头 掌握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技术 1.9F导管禁止采血、输血 设药物配伍禁忌表,更换药物时充分冲洗导管 输注脂肪乳、输血浆、白蛋白、TPN等前后以生理盐水冲 管。
新生儿PICC堵管的处理
新生儿PICC适应症
23-30周的早产儿(体重<1.5kg) 高渗治疗的婴儿:如浓度>10%葡萄糖、TPN 接受非生理pH药物治疗的婴儿 接受有刺激或溶液的婴儿。 需要长期连续或周期性间断静脉输液治疗的婴儿 需要从脐静脉导管转换到持续的血管通道的婴儿 外周静脉条件较差的婴儿
使用PICC的特殊考虑因素
新生儿PICC禁忌症
不能找到合适的静脉 生命体征不稳定 严重的出、凝血障碍的婴儿 穿刺部位或附近组织有感染、皮炎、蜂窝织炎、烧伤等 穿刺部位周围表皮脱落 准备放置导管的静脉,其近心端有静脉损伤、栓塞 准备放置导管的上肢,有肌肉挛缩、放射治疗等情况 不合作或躁动的婴儿。 父母拒绝
MedCOMP-新生儿PICC
优点:
由于其高血流量和高 流速,使进入血管中的 药物迅速被稀释
导管正确位置
PICC与CVC比较
PICC
感染率
<2%
操作者
经过培训的医生/护士
穿刺难易
可见血管 成功率高
穿刺并发症
少、无危险
留置时间
数月~一年
导管尖端位置 得到安全的控制
流速
较慢
选择血管要求 肘部静脉条件良好
穿刺时病人体位 上臂外展90o余无特殊
常见的治疗药物
常见的刺激性药物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 阿昔洛韦 甘露醇
常见的发疱性药物
肠外营养药物 钙制剂 钾制剂 多巴胺 10,20,50%的葡萄糖 制剂
新生儿使用钙剂后渗出
外周静脉输营养液外渗引起组织坏死
导致血管损伤的因素
药物的特性对血管的刺激,可导致化学性静脉炎。药物的外 渗,可造成组织的损伤坏死不可逆。 药物的PH值:
检查导管是否打折 用10ML注射器缓慢回抽,且不可暴力推注 确认导管尖端位置 溶栓
步骤一:接三通→开通导管和10ml注射器→使导管内形成负压→关闭开关 步骤二:开通导管和尿激酶注射器→因负压作用尿激酶进入导管→药液保留 导管内20分钟或以上
酌情拔管
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
机械性静脉炎原因: 导管反复摩擦静脉壁有关 手套滑石粉 预防:减少穿刺次数、用镊子送管 处理:抬高患肢、红外线灯照射、硫酸镁湿敷、喜疗妥外涂 细菌性静脉炎原因: 无菌操作不严格,红、肿、痛、分泌物及发热 处理:抬高患肢、硫酸镁湿敷、抗菌消炎贴膜、百多邦及安 多福外敷
PICC的定义
它是一种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 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天至12个月)。
PICC穿刺的静脉选择
原则:表潜外周静脉,走行顺直,阻力小,静脉瓣少;血管充 盈、易触及、易固定。
新生儿:PIC导管通常插入贵要静脉、头静脉、头皮静脉或 隐静脉。要根据小儿的体型和发育程度选择最合适的静脉。
抽回血的意义 穿刺期间---评估导管是否已放置在恰当的位置 留置期间---评估留置导管的开放情况 无回血则说明导管功能丧失
新生儿PICC冲洗导管
冲管的目的 维持通畅,防止药物沉淀在导管内形成堵塞 由于配伍禁忌避免药物间反应 何时冲管 每次输液之前,作为评估导管功能的一个步骤。 在每一次输液后,应该冲洗血管通路装置,以便将输入的药物从导 管腔内清除,防止不相容药物之间的接触。 输注两种药物之间 输注血液制品后 输注脂质类药物后
需要3-7天以上静脉内治疗的婴儿 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败血症/脑膜炎婴儿 接受全胃肠外营养的婴儿 接受静脉内抗病毒药物的婴儿 血管通道差(即皮下脂肪多,不易发现静脉;以前多次外周 静脉穿刺,缺乏合适的静脉;肢体异常)的婴儿 胃肠疾病(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脐突出、腹裂)的婴儿 先天性心脏病(即手术前输注前列腺素E1、手术中和手术 后液体和/或药物治疗)的婴儿。
冲管的溶液 肝素液:成人0-10u/ml,儿童0-10u/ml NS
封管液量: 两倍于导管+辅助延长管容积,成人1-2ml,儿童
0.5-1ml
注射器的选择:仅使用10ml注射器
PICC导管的敷料更换
目的:防止导管移动、避免感染 置管24小时后 导管使用期间及治疗间歇期,透明贴膜5-7天更换一次 纱布敷料或纱布加贴膜,48h更换一次 穿刺点出血渗血、渗液、红肿、疼痛、感染 透明贴膜卷边,固定不牢固 贴膜下有汗渍,贴膜松动 贴膜接触的皮肤发痒,出现皮疹
常规维护每5-7天更换一次 任何情况下接头与导管断开后,应更换接头 输入血液制品后 接头内有血渍时
新生儿PICC的消毒
消毒皮肤前,酒精脱脂 摩擦消毒至少30秒以上 重视消毒剂的作用时间(酒精即刻、安尔碘1-2分钟、碘 伏2-3分钟、氯已定1-2分钟持续作用时间6h) 消毒剂自然风干 注意:不可用手在消毒区域上方扇风,不可用纱布擦除多 余的消毒剂
新生儿PICC拔管
患儿平卧,透明敷贴自下而上撕去,用0.5%安尔碘消 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从穿刺点部位轻轻的缓慢拔出导管 (按需要剪取导管尖端2-4cm用培养),测量导管长度,拔 管后立即用无菌纱块覆盖穿刺点。 拔管困难 :
当遇到拔管有阻力时可停止或等待20-30分钟后再次 拔管,如仍有阻力,咨询医生处理导管。
新生儿PICC导管移位
表现:阻力感无法送管,导管蛇样弯曲,回抽血困难。 原因: 纵隔移位 胸腔 压力的改变 不正确的导管固定
预防和处理: 选择最佳血管,准确测量 调整体位,使上肢与躯体垂直,稍作停顿后再行送管,遇阻力时误强 行推入 哭闹时给与安慰奶嘴或镇静剂,安静状态易于送管;注意保暖 导管鞘在导管送到预留长度后再退出
新生儿PICC冲管方式
冲管:(脉冲式冲管) 推一下停一下,在导管内造成小漩涡,加强冲管效果
注意:严禁使用<10ml的注射器;严禁使用放射造影注射泵。1.9F导 管禁止采血、输血。不可以暴力冲管,避免引起导管断裂,冲管最后
0.5ml要边推边退。
未冲管后果: 血液凝结 药物沉淀
新生儿PICC封管
封管:(正压封管) 肝素帽:封管液剩3-4毫升时,右手边推封管液边退针, 左手夹小夹子。 无针接头:封管液剩3-4毫升时,边推封管液边夹小夹子。
何时封管: 在输液结束,充分冲管之后封管 封管以减少血管通路装置发生阻塞的危险
冲、封管实践标准
对于新生儿患儿,由于其药物代谢和排泄的生理成熟度 存在差异,所以冲洗液和/或封管液均不应含有防腐剂。
PICC敷料更换的注意事项
自下而上揭除敷料,切忌将导管带出体外 勿用酒精消毒穿刺点,酒精进入隧道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将体外导管塑形固定,降低导管张力,避免体外导管移动 体外导管须完全覆盖在透明敷料下,以免引起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 消毒皮肤后,不要用手在触动贴膜覆盖区域内的皮肤
新生儿PICC导管的接头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