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训练:地表形态的塑造一、单项选择题辽河口形成了大片广阔的潮滩,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盐地碱蓬。
潮涨潮落在滩面冲刷出一道道潮沟——类似河流坡面冲沟,呈树枝状分汊,被形象的称为“潮汐树”。
盐地碱蓬能稳定沟岸和沟槽,是“潮汐树”发育生成的关键因素。
若没有植被,潮水会不断破坏沟岸,冲刷出新的沟槽,形成的是散乱的辫状水道。
下图示意辽河口位置及潮沟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潮流塑造潮沟的过程,下图所示(箭头表示涨潮和落潮)。
涨潮、落潮速度差异及其对潮沟形成的影响正确的是A.涨潮速度快,导致海底侵蚀B.落潮速度慢,导致泥沙堆积C.落潮速度快,导致海底侵蚀D.涨潮速度慢,导致泥沙堆积2.碱蓬在潮沟形成中的作用有A.阻挡潮流速度,加固潮沟岸壁B.阻碍人类活动,保持海滩原貌C.相对加快沟中水流速度,稳定水道D.影响海水多少,减缓海浪侵蚀【答案】1.CD 2.AC【解析】【分析】1.由于涨潮时海水上升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而落潮时海水下降的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因此落潮速度快,涨潮速度慢。
由题干提示潮涨潮落类似河流的流水作用,因此落潮速度快,海水侵蚀作用强,导致海底侵蚀;涨潮速度慢,海水堆积作用强,导致泥沙堆积。
故CD对,AB错。
故选CD。
2.碱蓬可以增加地面摩擦系数,阻挡潮流速度;碱蓬的根系可以加固潮沟岸壁,A对。
碱蓬植株矮小,不能阻碍人类活动,B错。
由题干提示若没有植被,潮水会不断破坏沟岸,冲刷出新的沟槽,形成的是散乱的辫状水道。
因而碱蓬可以相对加快沟中水流速度,稳定水道,C对。
碱蓬可以减缓其所覆盖区域的海浪侵蚀,使海水相对集中侵蚀沟槽,但碱蓬不能影响海水的多少,D错。
故选AC。
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主要分布在开阔平坦且基底松软的河段,但黄河中游河段却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回环往复,发育出了密集的蛇曲地貌。
下图示意山西省永和县黄河蛇曲群的位置与景观。
该区域内有多条东西向裂隙,两岸高出河面数十米的崖壁上,有明显的流水水平侵蚀痕迹。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与开阔平坦之地的“蛇曲”相比,此处形成“蛇曲”河道的关键是A.黄河中游的岩层松软B.中游水量丰沛冲刷能力强C.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D.继承了古河道的原始形态4.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形成的地质过程是①地壳运动抬升②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③地壳运动岩层多处断裂④河水侵蚀下切A.①③④②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答案】3.C 4.C【解析】3.蛇曲主要分布在开阔平坦且基底松软的河段,此处形成“蛇曲”河道与开阔平坦之地的“蛇曲”不同,排除A;黄河中游水量并不丰沛,排除B;黄河中游河段却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回环往复,应是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利于侵蚀,C正确;古河道的原始形态不是原因,排除D;故选C。
4.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是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形成,故首先应有地壳运动岩层多处断裂,然后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使河道加宽,随后地壳运动抬升,水流速度加快,河水侵蚀下切形成;故③②①④正确;故选C。
为了调查东南丘陵某地地质构造状况,地质工作者钻孔获得了该地某岩层顶部的埋藏深度数据,下图为该地等高线地形和部分钻孔位置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地地貌是A.背斜谷B.向斜谷C.背斜山D.向斜山6.能正确表示图中剖面线地形和地质构造状况的是A.B.C.D.【答案】5.B 6.B【解析】5.图中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谷地,排除CD;海拔—地层埋深=地层海拔,故沿MN线地层海拔中间低,两侧高,应为向斜,排除A,B正确。
故选B。
6.所以上分析,沿MN线为向斜谷,B正确,A错误;沿XY线,地表靠近X一侧低,Y 一侧高,地层海拔在0米以上,故排除CD。
故选B。
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玛珥湖一般具有四周封闭完好、湖水较深、湖面平静、生物较少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下图为玛珥湖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变质作用B.岩浆活动C.地壳运动D.流水堆积8.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于A.雨水和地下水B.地下水和河流水C.冰川融水和河流水D.冰川融水和雨水9.玛珥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A.生物残体B.河流携带的泥沙C.早期喷发的火山灰D.风力沉积物【答案】7.B 8.A 9.C【解析】本题组考查火山形成的湖泊地貌及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解读能力。
学生需要关注材料中的“喷发前发生爆炸形威洼坑并积水而形成”、“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等字眼,并注意图示中湖泊沉积物中多火山灰及伴随火山喷发产生的沉积物等。
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威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多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因此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火山喷发即岩浆活动,选B。
8.根据材料,玛珥湖中多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地势低凹可以收集雨水,地下水丰富,因此,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于雨水和地下水,选A。
9.根据图示信息,玛珥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火口沉积物、爆发角砾岩、火山筒位居中间,因此火山喷发物如火山灰将会是最早的沉积物,据此选C。
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远远望去,雄伟壮观,经长期内外力和独特气候环境演化而形成(下图示意其形成过程),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该处地壳运动的整体方向为A.先上升再下降B.先下降再上升C.持续上升D.持续下降11.成景阶段峡谷和方山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岩层厚度差异B.沉积物质差异C.地壳运动差异D.外力侵蚀差异12.该处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有①流水侵蚀②冻蚀作用③雨水淋溶④冰川堆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10.B 11.D 12.A【解析】10.根据图中信息,丹霞地貌的形成分为成岩、造山、成景三个阶段。
成岩阶段红色碎屑堆积,堆积发生在低地,该时期(或之前)地壳下降;造山阶段地壳上升形成山地(高地);成景阶段主要为外力作用阶段。
B正确。
故选B。
11.对比造山和成景阶段的图示可知,成形峡谷处为发生断层,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
方山处岩层虽有断裂但基本完整,相较不易被侵蚀。
地表形态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但是该题设问针对成景阶段,主要为外力侵蚀的差异。
D正确。
故选D。
12.结合信息“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可知,该处受到外力一是流水侵蚀二是温度变化引起的冻蚀作用。
雨水淋溶是将表层土壤中盐分物质淋溶至下层;此处地貌以侵蚀为主,没有堆积作用。
A正确。
故选A。
在盐湖蒸发形成沉积矿床的过程中,湖水不同位置的含盐度不同,析出的盐矿物也不同。
一般含盐度越低的湖水越容易析出溶解度低的盐矿物,最后不同种类的盐矿沉积物就会有规律地排列,呈泪滴状。
青海的东达布逊盐湖就属于这种沉积模式。
1958 年在该湖附近建一钾肥厂,晒制光卤石作为原料生产钾肥。
下图为东达布逊盐湖泪滴模式沉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东达布逊盐湖中盐矿沉积物的溶解度由低到高的次序是A.石膏、石盐、光卤石B.石膏、光卤石、石盐C.光卤石、石盐、石膏D.光卤石、石膏、石盐14.东达布逊盐湖中各类盐矿能排列成泪滴式的主要原因是A.河流注入B.地形封闭C.盐源丰富D.蒸发强烈15.近50年来,东达布逊盐湖面积锐减了46%,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年降水量减少B.抽采湖水制肥C.入湖河水断流D.附近草场退化【答案】13.A 14.A 15.B【解析】13.由图可知,石膏、石盐、光卤石由南向北依次分布,南面有格尔木西河、格尔木东河、巴水河河水注人,对湖水盐度有一定的稀释作用,因此湖水盐度西南低东北高。
材料中提到一般含盐度越低的湖水,越容易析出溶解度低的盐矿物,所以东达布逊盐湖中盐矿沉积物的溶解度由低到高的次序是石膏、石盐、光卤石。
故选A。
14.材料中提到湖水不同位置的含盐度不同,析出的盐矿物也不同。
东达布逊盐湖中各类盐矿能排列成泪滴式,主要是由东达布逊盐湖中不同位置的湖水含盐度不同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湖的西南面有河水注入,对湖水盐度有一定的稀释作用,造成湖水由西南向东北盐度逐渐增高,A正确。
地形封闭、盐源丰富、蒸发强烈不会造成不同种类的盐矿沉积物就会有规律地排列,呈泪滴状。
故选A。
15.盐湖面积减少,主要是因为湖水水量减少。
材料中提到1958年在该湖附近建一钾肥厂,抽取光卤石晒制、生产钾肥,所以盐湖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抽采湖水制肥,B正确。
年降水量减少、入湖河水断流材料中并没有提到,附近草场退化与盐湖面积城小没有关系。
故选B。
新疆的且末绿洲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阿尔金山北麓。
整个绿洲沿车尔臣河分布,呈狭长的条带状。
自西汉以后,由于受地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且末河河道多次改道,最终发育为今天的车尔臣河。
在河流西部戈壁分布有古墓葬群,不同时代其选址地位置不同。
下图为车尔臣河河道变迁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自西汉以来且末河河道变迁方向及流域面积变化的趋势是A.由东向西迁移,流域由北向南退缩B.向东南方向迁移,流域面积减小C.由东向西迁移,流域由南向北退缩D.向东北方向迁移,流城面积扩大17.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地质作用及地势变化是A.地壳运动,由西向东降低B.变质作用,南北隆起中间降低C.岩浆活动,由东向西降低D.地震活动,南北隆起中间降低18.且末河河道变迁及绿洲面积变化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是A.人口数量减少B.主干道路缩短C.古墓选址东移D.聚落位置不变【答案】16.B17.A18.C【解析】16.读图可知,且末河上游河段河道自西向东变迁,即AC错误;下游河段河道向南退缩,流域面积减小,B正确,D错误。
故选B。
17.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北部出现断裂带,西部有相对凸起区,东部有相对凹陷区,所以,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运动,地势变化是由西向东降低,A 正确。
BCD错误。
故选A。
18.河道向东变迁,向南退缩,会导致古绿洲退缩,在新河道沿岸出现新绿洲,人口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
主干道路不一定会缩短,B错误。
河道向东变迁,人类活动向东迁移,古墓选址东移,C正确。
聚落位置也随着河道的迁移而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横断山区是川藏铁路康定至林芝段必经之地,其中三江并流区发育有三级夷平面,是横断山区抬升过程中,由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起伏平缓的陆地平面。
下图为三江并流区夷平面横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每一级夷平面主要由A.地壳运动形成B.火山喷发形成C.风化作用形成D.侵蚀、堆积作用形成20.最早形成的是A.高原面夷平面B.高原盆地夷平面C.高原谷地夷平面D.高原深切河谷区21.通过该区的川藏铁路最适宜布局在①高原面夷平面②高原盆地夷平面③高原谷地夷平面④高原深切河谷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9.D 20.A 21.B【解析】19.地壳运动是横断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却不是夷平面形成的原因,故A 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