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2.疏通文意,了解苏武自杀和拒降的动机,感知苏武形象。
【学习重难点】
1.词句的理解,文意的疏通。
2.品味苏武自杀前的言语,析其舍生的原因。
3.把握李陵真情劝降的诸多角度。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
2.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3.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细节、对照。
【知识链接】
1.民歌《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
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2.关于“气节”的名言警句
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已成仁。
——《论语卫灵公》
②.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
——《孟子滕文公下》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⑤.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恒宽《盐铁论地广》
⑥.时穷节及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⑦.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
【学习过程】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
具体内容,详见《世纪金榜》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稍.()迁至栘中厩监
(2)匈奴使米,汉亦留之以相当.()
(3)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4)武帝嘉.()其义
(5 )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者在汉者
(6)武中副中郎将张胜乃假史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7)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8)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9)方.()欲发使送武等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11)及卫律所将.()降者
(12)阴.()相与
..()谋,劫单于线阏氏归汉
(13)会.()武等至匈奴
(14)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胜日
(15)常能为汉伏弩
..()射杀之
(16)吾母与弟在汉,幸蒙
..()赏赐
3.翻译
(1)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6)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_____ (7)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______ (8)安危不可知。
子卿尚复谁为乎?
______ (9)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中,位列将爵通候,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0)臣事君,犹子事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 内容探究:左伊秩訾日:“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治其事,请你说说卫律和李陵用了哪些劝降方法,劝降有何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理解】
5. 虞常私候张胜:“张胜许之”。
张胜能“许”吗?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其含义。
(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2)宜皆降之()
(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4)置煴火,覆武其上()
(5)惠等哭,舆归营()
(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2.选择一个文中的主要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低估印象最深的人物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烈(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
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
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