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版高三历史2017年10月必修一第13课之《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原创课件(共34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高三历史2017年10月必修一第13课之《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原创课件(共34张ppt)
一、政治之(四)清末新政 (1901——1911)
• • • • • 1、背景 (1)政治 ①《辛丑条约》后,中华民族危机深重; ②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在华共管的工具; ③目的:缓和民族、阶级矛盾,消弭革命,维护 统治; • (2)经济: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深刻 变化,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 • (3)改革主体:朝廷保守派主动变法,且得到慈 禧太后的支持;
2013年新课标1卷(湖南卷)29题答案
• 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 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 命
B
清末新政为什么出现在高考命题专家的眼中
中国近代史 第2部分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894——1919)
第92讲
清末新政(1901—013年新课标1卷(湖南卷)清末新政大题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 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 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 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 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 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 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 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 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 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 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 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 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一、政治之(四)清末新政 (1901——1911)
• 2、过程 • (1)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发布“预约变法” 上谕; • (2)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 劻、李鸿章等为政务大臣; • (3)1901年7—8月,刘一坤、张之洞上奏三折, 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慈禧太后的称赞; • (4)1901——1905年,颁布新政措施30余条;
关于清末新政研究情况,1989年以前,清末新政的研究是近代史研究中的 薄弱环节,研究成果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了一股颇具 规模的研究热潮,新政研究成为热点。并且在国外有关中国近代史著作中 也占有一席之地,国内外的学者已做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建国后至90年 代以前的研究,主要是作为辛亥革命的背景来叙述,甚至当做革命的对立 面来批判,多是否定的评价。“文革”前17年中,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不 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者重视,发表的论文不超过十篇。胡绳武、金冲及合著 的小册子《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算是唯一的 专门性论著。有关观点都是夹杂在辛亥革命史的论著中论述的,中国近代 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和《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文集》等书中辑录了 很少一部分。人物方面的只有李时岳的《张謇与立宪派》(中华书局1962 年)。1957年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影响,对立宪运动更是一棒打死,持 完全否定态度。“文革”期间,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年版)算是较早研究清末新政的专著。 十年 浩劫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渐从总体上把新政作为一个 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并多有正面的评价,清末立宪运动史的研究一 时变成热门,一批新成果,新观点脱颖而出。建国后至90年代以前,据不 完全统计,与清末新政研究直接相关的论文有百篇之多,约为文革前的十 倍之余。
一、政治之(四)清末新政(1901——1911)
• • • • • • 3、措施 (1)军事(核心内容):编练新军(镇12512人) (2)经济:倡导工商,振兴农业; 我想想想 (3)教育:废除科举,建新学堂,兴办留学; 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什么 (4)政治:改革官制(减冗衙,裁吏役,停捐纳) 事件最为相似? (5)法律: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制定一系 列适应近代发展的法律,如《奖励公司章程》、 4《商人通例》、《公司律》,其中影响最为深远 、性质: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 的是《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 用”的翻版,也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民律草案》等;
2014年新课标1卷(湖南卷)预备立宪大题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8月,清廷 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 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 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 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 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 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 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 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 员选举法,覆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 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 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 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 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