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一)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一)


作用范围: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 特征:宏观性、调整社会总需求、间接性、较长期 性
二、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
货币政策根本目的通过调节货币供求关系调节社会总供求
均衡。

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之间产生差异: 两者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时间上会产生“时滞”。
1.0
1.0
S0_CSBCP
0.8 0.8
0.6
0.6
0.4
0.4
0.2
0.2
0.0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0.0 2000 2002 2004 2006
S1_CSBCP
2008 2010
图6.8 CSBCP平静期状态(State0) 转换平滑概率
图6.9 CSBCP危机期状态(State1) 转换平滑概率
企业或个人 资产 负债 存款
- 应纳税 - 准备金 - 存款
结论:基础货币减少
3.
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
中央银行 资产 负债 货币发行 + (超额准备) 资产 外汇资产 准备金 - +
商业银行
负债
外汇资产

商业银行 资产 准备金 + 负债 本币存款 + 资产 外汇资产 本币存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公众
负债 - +
结论:基础货币增加
3.
局限性
采用再贴现手段控制准备金水平,央行处于被动地位, 可控性较差。 容易产生“顺周期”波动,加剧经济波动。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H=通货C+准备金R
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一项。
特性分析:
可测性分析:定义明确,易于测度。 可控性分析:调控的方式与准备金相同,精确程度要高于准备金。

短期利率
结论:经济虚拟化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货币政策目标也不
仅仅是通货膨胀问题,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认为保持物价稳定 能促进金融稳定的观点越来越受到质疑,而金融稳定日益成为新 时期货币政策目标重点。 牛市行情往往是以当期或者前一阶段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为基础 而逐步积累的;利率的调整主要是根据CPI指标的变动而做出相 应调整,但是往往滞后于其变动。
1.0
1.0
0.8
0.8
0.6
0.6
0.4
0.4
0.2
0.2
0.0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0.0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图5-12 预警信号模拟曲线 (1999M01-2011M05)
图5-13 预警信号模拟曲线 (1999M01-2011M05)
四、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古典学派 凯恩斯学派 货币学派 合理预期学派 其他理论解释
希姆斯因果性检验
真实商业周期理论
第三节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
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 的特定的经济目的。 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中央银行
确定货币政 策最终目标
主要是指货币市场利率,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代 表。 特性分析:
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极优
相关性:与中间指标的相关性不确定。
(四)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
(一)利率
1.
优点
不仅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还能够表现供求 状况的相对变化。 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进行较为有效的控制。 数据易于及时收集和获得。 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概述和作用机制
一、概述
含义: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控制 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 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等,进而实现币值稳定和经 济增长持续稳定增长目标的公共政策。
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各种操作指标和
中间指标、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内容。
1 k t M2 B rd rt t e k
2.
3.
准备金与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借入准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之外的途
径(再贴现和再贷款)提供的基础货币。控制能 力较弱。 非借入准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供的 基础货币。控制能力强。

结论
货币供应量既不完全是外生的,也不完全是内生 的。而是由经济体系内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 中,中央银行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I)

《教程》第九、十章
学习目的与要求

内容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含义、作用、内容、特点、货 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实践和理论、货币政策的目标。

要求
要求了解货币政策的基本内涵极其特征,重点掌握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及货币政策对于 经济运行影响的机制、掌握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内 容、意义和选择标准。
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币值稳定 动用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准备率 经济增长 再贴现率 充分就业 公开市场业务 国际收支平衡 其他政策工具
实现 最终 目标
中介目标
操作目标 实现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利率 其他目标
准备金 基础货币 其他目标
实 现 操 作 目 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最终目标 稳定物价
1. 含义 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价格稳定和币 值稳定,也称稳定币值目标。 2. 西方国家政策实践经历
三、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1.
AD-AS模型解释
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之 价格 前,货币量增加,总需 水平 求增加,产出增加,价 P3 格缓慢上升。 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 P2 货币量增加,产出不变, P1 价格急剧上升。 AS曲线的倾斜程度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货币政 策的有效性。
AD2 AD1 AD3 AS
泰勒规则(Taylor rule)是常用的简单货币政策规则之一,由斯 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 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泰勒认为,保持实际短期利率稳 定和中性政策立场,当产出缺口为正(负)和通胀缺口超过(低于) 目标值时,应提高(降低)实际利率。
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建立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意义
通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影响经济。
判断政策操作效果。 及时调整和修正货币政策。
(二)选择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主要标准 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
存款准备金
1.
特性分析
可测性分析:央行监测资产负债表中的存款准备
金即可。
可控性分析:通过以下方式控制存款准备金规模:
2.
收支失衡的危害 a. 逆差:本币外流,外汇储备下降,本币贬值,并导致严重的
货币和金融危机。
b. 顺差:外汇储备闲置,购买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导致或加
剧通货膨胀。加剧贸易摩擦。
货币政策新目标?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含义:Mishkin(1999)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把其
定义为由于加剧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引发金融系统中资金 分配失效。 Bernanke和Gertler(1999)把金融不稳定定义为近似资产价格 波动,它使资产价格远离基本面,然后突然反转和“崩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把金融不稳定界定为金融系统中的多 种“病发”,具体表现为严重的金融市场混乱和金融市场功能受 损,从而导致实体经济受损。 欧洲中央银行的伊辛则指出有两种类型的定义,一是所谓的“系 统性法”(system approach);另一类取名为“具体金融变量 波动”(Issing,2003)。

法定准备率:改变单个银行的准备金水平。 再贴现:改变银行总体的准备金规模。 公开市场业务:能够精确地调控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规模。
相关性分析

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变化,意味着信贷规模的变化、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利率变化,总需求随之变动,经 济随之调整。
2.
准备金指标的具体内容
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非借入准备金 等。
4.
中央银行买入其他资产(例如证券)
中央银行
企业或个人 资产 负债 证券 - 现金/存款+
商业银行 资产 负债 资产 负债 证券 - 货币发行 + 准备金 + 证券资产 + (超额准备)
结论:基础货币增加
5.
中央银行增加向银行的贷款
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完全同买入证券。
6. 中央银行卖出外汇资产和证券以及收回向银行 的贷款则减少基础货币供应,请自己推导。

经济增长


含义:一国的政府和中央银行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在潜 在增长水平上的稳定增长。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目的
是调节总供求的平衡,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实现潜在增长 水平上的稳定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1.
含义: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 币支出的保持基本平衡。
a. b. c. 静态的国际收支平衡 动态的国际收支平衡 大多数国家都力求保持动态的国际收支平衡。

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供给决定真实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货币供 给
总需求
总供给
货币需 求
第二节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核心
货币政策能否有效调控货币供应量,调控途径? 货币供给量变化能否影响实体经济,影响途径?
一、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基础货币一般方程式: 资产
Y1
Y2 充分 产出 就业 产出
2.
时滞和预期因素的影响
时滞使得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干扰,难 以监测经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货币政策或其他原因 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程度;由于时滞的作用, 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机和力度等比较难以掌握,往往 会发生过早或过分强烈使用货币政策的错误,加剧 经济波动。 预期可能强化或削弱政策效果。 政策预期(如加息预期) 经济预期(如增长预期、通胀预期、汇率预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