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相关国家政策1990 年6 月6 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从此,一种新的考试制度诞生了。
高中会考成绩开始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招工、招干、参军的文化成绩依据。
自2004年起,一些省份相继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运而生。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通知》明确要求,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教师评价体系和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学校评价体系,并对中小学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等提出了总体要求。
2008 年1 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由此,原意义上的高中毕业会考将逐步走向终结,承载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于2012 全面推行。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之中:“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任务要求,在总结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和各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决定从2013年9月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中指出:“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是在我国最高级别文件中第二次提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中明确提到:“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其中包括:1.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
2.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3.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4.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
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
已经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市,如北京、山东、海南、江苏、安徽、天津、福建、黑龙江等地纷纷建立起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各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基本情况汇总表(包括相关政策)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综述国内综述:《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样阐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是反映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
”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督促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学科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目前还处于试行阶段,只有及时总结试行阶段各省市的成功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对策,才能逐步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真正发挥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理想功能(刘决生)。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强化高中学业考试成绩为避免偏科。
从已有文献看,多数论者持“学考既有考核的功能,又有服务的功能”的观点。
各省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中,关于其功能的表述也基本体现了这一观点。
即学考的功能为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是衡量普通高中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标准。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赋予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项举足轻重的新功能,即其成绩都被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谢章莲,2010)。
各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目的表述山东省: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全部合格,是学生获得高中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
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分修习成绩均达到毕业要求,由省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颁发《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成绩合格证》。
海南省:检查、评价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校学分认定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部分文化课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
江苏省: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强对高中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向高校提供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
福建省:学业基础会考是评价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和考核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手段。
黑龙江省: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规范教学行为,确保学分管理质量,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指导;检测学生学科基础目标达成度和知识体系形成状况,保证学生全面素养形成必备的科学文化基础;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
安徽省: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规范教学行为,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检测学生学科基础性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必备的科学文化基础;为高校提供考生学业的基础性信息,供招生录取时使用。
参考文献:[1]解读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同于会考也不同于高考[EB/OL]./newsIndex.do?do =showNews&id =95,2010-07-13.[2]谢章莲.2010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高中学业水平研究》(课题号:10ZD086)的研究成果之一。
[3]朱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功能、命题与成绩使用[J].考试研究,2008[4]《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5]张秋玲.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选拔性测试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9[6]詹海.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雷新勇. 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改革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8[8]姚晓柯,詹海.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回顾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9]刘决生.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0.关于高中学业考试的研究现状国内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一)关于学业水平考试基本概念的研究有的研究者从比较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认为学考是由各省组织的国家考试,是一种新的考试形式,它既不同于会考,也不同于高考。
以往会考是一种毕业考试,检查学生是否可以毕业,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业水平考试则是对学生是否达到国家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测验,重在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它的成绩将直接决定一个学生能否升学[1]。
从目前各地实施的情况来看,各省(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基本上都是省级考试(不属于国家级考试)。
从测试学的角度,绝大多数研究者将其定位于“水平考试”、“标准参照考试”而非“常模参照考试”。
从实施情况看,大多数省(市)属于标准参照考试,即考生成绩达到相应标准即可获得相应等级[2]。
从已有文献看,多数论者持“学考既有考核的功能,又有服务的功能”的观点[3]。
而且,《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样阐明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是反映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4]。
以上表述基本基于宏观层面的定位,但在具体实施层面,其功能的大小则有很大不同。
绝大多数省份将学考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即采取“软挂钩”形式。
也有些省份根据学考成绩设置一定的报考门槛,即采取“硬挂钩”形式,如江苏省,其学考事实上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小高考”。
可见,学考功能的定位在宏观层面较为统一,在具体实施层面则差别较大。
此外,也有研究者提出,学考应有服务于高中新课改及为用人单位提供有用信息的功能[3]。
另外,还有个别研究者提出,学考呈现的为群体成绩水平,因此无法也不可能成为高校录取新生的参考数值[5]。
(二)关于学业水平考试组织实施层面问题的研究学业水平考试组织实施层面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标准、方式、时间安排、结果呈现、成绩的使用、命题及组织等方面的研究。
在分析各省市水平考试方案中有关内容与标准基础上,归纳出几种不同的学考实践模式。
如詹海以内容为标准,将学考分为九门文化课必修内容考试模式、六门文化课必修内容考试模式、必修内容和选修选考科目或内容考试模式、必修内容反向考试模式、必修内容有选择的考试模式及学业水平考试模式六种类型[6]。
也有研究者将其分为全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及部分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两大类[7]。
(1)主要是从考试学的角度,从理论上探讨内容与标准的改革。
此类研究以雷新勇在2008 年和2010 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为代表。
前者主要是在论述考试的内容改革需要考虑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学考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即保证学考内容规范与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的一致性。
(2)主要从学科的角度论述了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与标准的改革,即从政治、地理、信息技术、历史等具体学科的角度论述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改革。
(三)关于影响学考改革与发展的外部关系问题的研究学考源于会考,与会考有着相似的产生背景,但它应该高于会考,因此如何避免重走会考的老路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此,研究者主要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历史的角度以姚晓柯、詹海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回顾与研究》为代表,文章在分析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与实施状况、取得的成效、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值得借鉴的经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