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精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整册教案(75页)

2017精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整册教案(75页)

巴东三峡1教学执行时间2006年9月7日一、课程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策略: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篇游记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教学活动一、导入1.师:长江从源头至人海口,全长6,300 余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其中的盛景。

三峡西起……(用幻灯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峡简图”,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2.组织课堂发言。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峡,然后我们再来阅读《巴东三峡》,看看与大家所描述的有何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目中的三峡。

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如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间故事等。

通过课堂讲述,建立对三峡的感性认识。

二、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

2.抽学生发言。

3、小结。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4.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

(见板书设计1)三、字词积累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见板书设计2)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1.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2.疑难字词浣妆滟濒堆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课后体会】:本文游记单元第一课,最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把握游记特点,不宜提更高要求。

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作者行文之妙。

作者是学者型作家,所以,本文最大特点就在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文章大意的把握上。

巴东三峡2教学执行时间:2006年9月7日一、课程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二、教学策略: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篇游记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教学活动一、分析描写巫峡所用修辞手法及作用1.师:作者在描写巫峡时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

学生阅读7、8自然段,划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2,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并指明其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二、比较阅读,讨论作者的写作特点1.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段落与描写西陵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出意见,互相商讨,也可一人提问,大家讨论,解决问题。

2.师总结: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点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介绍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美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三、分析文中诗句、谚语和典故的作用,1.师: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关例句。

学生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诗句、谚语和典故,思考其作用。

2.抽学生朗读其所划例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乐府诗)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谚语)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3.抽学生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结: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文化内涵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师: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

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2.抽学生朗读所划语句,进行小结。

(见板书设计2)3.师:作者在写三峡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关注两岸的人文景观,他到底讲到了哪些人文景观呢?4.师:这些人文景观大大增强了三峡之美的丰富性。

(教师应了解本文所涉及的文史知识,在讲述以上所提的人文景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巴东三峡3教学执行时间:2006年9月8日一、课程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二、教学策略: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篇游记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教学活动一、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辞的精彩1.老师范读《巴东三峡》,再让几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大声朗读,听教师和其他学生朗读,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学生朗诵课文,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感受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彩。

2.要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词句,体会作者的学识和才思。

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词汇的积累和语料的储备,同时体会作者在娓娓道来时所表现出的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思。

二、比较阅读,1.要求学生将本篇课文与七年级(上)已学过的郦道元《三峡》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

2.抽学生发言。

发表意见,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两篇课文的不同处,进一步了解游记与记叙文的不同处,在区别中把握游记的特点。

总结:了解《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

《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

(见板书设计)三、作文训练,1.现在我国正在建设三峡大坝,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结合本篇课文的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篇200—300字的小文章,描述大坝建成后三峡的壮观景象。

2.请学生朗诵。

3.评价。

板书设计1.比较阅读(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比较)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文体特征《巴东三峡》以描写为主铺叙、渲染游记《三峡》以记叙为主简洁、洗练一般记叙文【课后体会】本文游记单元第一课,最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把握游记特点,不宜提更高要求。

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作者行文之妙。

作者是学者型作家,所以,本文最大特点就在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文章大意的把握上。

教学执行时间2006年9月9日一、课程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二、教学策略:朗诵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活动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人。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赏读课文1.范读课文,然后要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提请教师解答。

2.指导学生理解文意。

(见板书设计)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争取当堂背诵。

3.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3)文中的“动”与“静”。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5)文中的“景”与“情”。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7)文中的写景短句。

(点拨内容见参考资料)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教师点拨下逐个解决问题,对文章进行具体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文章大意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课后体会要求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在读中正音,理解文意,争取当堂成诵。

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和思想感情。

教学执行时间2006年9月10日一、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二、教学策略:朗诵法、问答法、点拨法三、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活动赏读课文(1)点拔: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点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椒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点拔: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周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