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1届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10 页 2021届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1届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 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写在答题纸的规定位置上。 3.考生在答题纸上要按要求答卷,必须在答题纸上各 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士人情怀及其文化内涵 士人是存续于东方民族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深刻影响东方人类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数千年的一个社会阶层。中国古代的士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具有传第 2 页 共 10 页

统文化情结和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介于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一种社会力量,“有统御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一方面,他们是两千多年来各个朝代国家和地方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们是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盛行于中国社会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要筛选、要提炼的,就是这个群体中的精英。 中国士人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高尚的人文情结,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升华的同时,也在激励和塑造着新的士人群体自身诞生成长,使这种特色独具的价值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地得到延伸,文化道德观念不断地得到完善。儒家道德文化理念奠定了中国士人文化的丰富内涵,士人情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历史事件中适时地、恰如其分地、淋漓尽致地弘扬了这种文化传统,渲染了这种文化气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认知体系。其内涵以及表现方式总是不能脱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使命感、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和忧国忧民、忍辱负重、不计得失、为民请命的品格等这些传统的道德追求。 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将士人品德归纳为:智、仁、义、耻、德五个方面。一是善于加 第 3 页 共 10 页

强自我修养,智慧聚于一身的人;二是乐于助人,以仁爱为出发点的人;三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当取予、以义为据的人;四是懂得耻辱,勇于奉献的人;五是品行端正的人。称之为士人五品。这便是中国士人情怀具体的道德人格内涵和显著的思想文化特征。太史公所言“善于加强自我修养,智慧聚于一身的人”,与君子理论强调的个人道德修养,如出一辙。孔子所认为的君子,其本意就是有道德的人,在孔子的设计中,君子不是先天造就的,而是成为君子的人经过后天的努力实现的,其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加强自我修养和智慧聚于一身”。君子理论认为: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司马迁所强调的“乐于助人,以仁爱为出发点的人”,也正是这种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当取予、以义为据的人”。君子理论认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也就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所强调的“懂得耻辱,勇于奉献的人”。在儒家看来,时政黑暗、社会无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政者的人格卑污。所以,孔子提出了道德性的君子论,以救时弊。士人道德所强调的品行端正的人,也正是君子理论所期望的有道之士,都是在加强自身修养。“吾日三省吾身”“言必信,行必果”。并由此改善政治、治理国家。只要这样的士君子与朝廷共同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望风而靡随之而动,天下由此而治。 由来已久的“与天下同乐,与天下同忧”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士人情怀高远的志向和优良的传统。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士第 4 页 共 10 页

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北宋时期,士大夫范仲淹在他的千古名作《岳阳楼记》里继承了这种“与天下同乐,与天下同忧”的士人情怀。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士人情怀既是一种修身的气节,也是一种齐家的坐标,又是一种治国的境界,更是一种平天下向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人是介于统治者与贫民之间的一种社会力量,是两千多年来各个朝代国家和地方政 权的主要组成部分。 B.中国古代的士人,相当于今天的具有传统文化情节和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是人类进 步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是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C.士人情怀是高尚的人文情结,中国士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基础是儒家道德文化理念,士 人情怀的内涵以及表现方式体现在对一些传统道德的追求上。 D.太史公在《报任安书》归纳的士人品德的五个方面被称之为士人五品,这五品是中国 士人情怀具体的道德人格内涵和显著的思想文化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士人情怀,特色独具的价值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低得到延伸,文化道德观念 第 5 页 共 10 页

不断地得到完善,在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汇中,不断得到体现,被继承,被弘扬。 B.社会责任感与民族使命感、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和忧国忧民、 忍辱负重、不计得失、为民请命的品格等等,其实就是中国士人阶层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道德追求。 C.因为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认知体系、士人情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不同的历史环境、 历史事件中适时适地、恰如其分地、淋漓尽致地弘扬了儒家的文化传统。 D.孔子、司马迁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士人应该是有道德的人,并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孔 子的设计中,后天的努力可以让人成为君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人关注社会、政治与民众,他们既可以管理民众,也可执械保家卫国,通过这些来 检验自身的道德行为,他们的人生理想就是依照一个既定的不可改变的传统模式来规划自己的一生。 B.君子理论所期望的有道之士,“日三省吾身”“言必信,行必果”,只要这样的士人 君子与朝廷共同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望风而靡,随之而动,天下由此而治。 C.以天下为己任,这种中国士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士大夫范仲淹的千古名作《岳阳楼 第 6 页 共 10 页

记》里得以继承。“与天下同乐,与天下同忧”,影响至今。 D.传统价值观所提倡的好学审势、诚信厚仁、持节重义、改过知耻、奉公正直、是士人 五品智、仁、义、耻、德五个方面的表现,与民族传统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核心内容是一脉相承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贾曾,河南洛阳人也。父言忠,乾封中为侍御史。时朝廷有事辽东,言忠奉使往支军粮。及还,高宗问以军事,言忠画其山川地势,及陈辽东可平之状,高宗大悦。又问诸将优劣,言忠曰:“李绩先朝旧臣,圣鉴所悉。庞同善虽非斗将,而持军严整,薛仁贵勇冠三军,名可振敌。高侃俭素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沉毅持重,有统御之才,然颇有忌前之癖。诸将夙夜小心,忘身忧国,莫过于李绩者。”高宗深然之。累转吏部员外郎。坐事左迁邵州司马,卒。 曾少知名。景云中,为吏部员外郎。玄宗在东宫,盛择宫僚,拜曾为太子舍人。时太子频..遣使访召女乐,命宫臣就率更署阅乐,多奏女妓。曾启谏曰: 臣闻作乐崇德,以感人神,《韶》、《夏》有容,《咸》、《英》有节,妇人媟黩(xiè dǔ),无豫其间。昔鲁用孔子,第 7 页 共 10 页

几至于霸,齐人惧之,馈以女乐,鲁君既受,孔子所以行。戎有由余,兵强国富,秦人反间,遗之女妓,戎王耽悦,由余乃奔。良以妇人为乐,蛊惑丧志,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 伏惟殿下神武命代,文思登庸,宇内颙颙,瞻仰德化。而渴贤之美,未被于民心;好妓之声,或闻于人听。伏愿下教令,发德音,屏倡优,敦《雅》、《颂》,率更女乐,并令禁断,..诸使采召,一切皆停。则朝野内外,皆知殿下放郑远佞,辉光日新,凡在含生,孰不欣戴。 .. 太子手令答曰:“比尝闻公正直信亦不虚寡人近日颇寻典籍至于政化偏所留心女乐之徒..亦拟禁断公之所言雅符本意”俄特授曾中书舍人。曾以父名忠,固辞。乃拜谏议大夫、知制诰。 开元初,复拜中书舍人,曾又固辞,议者以为中书是曹司名,又与曾父音同字别,于礼无嫌,曾乃就职。与苏晋同掌制诰,皆以词学见知,时人称为苏贾。曾后坐事,贬洋州刺史。开元六年,玄宗念旧,特恩甄叙,继历庆、郑等州刺吏,入拜光禄少卿,迁礼部侍郎。十五年卒。 ——《旧唐书?文苑中?贾曾传》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尝闻/公正直信/亦不虚/寡人近日颇寻典籍/至于政化偏所/留心女乐之徒/亦拟禁断公 之/所言雅符本意/ 第 8 页 共 10 页

B.比尝闻公正直/信亦不虚寡人/近日颇寻典籍/至于政化偏所/留心女乐之徒/亦拟禁断公之 /所言雅符本意/ C.比尝闻/公正直信/亦不虚寡人/近日颇寻典籍/至于政化/偏所留心女乐之徒/亦拟禁断/公 之所言/雅符本意/ D.比尝闻公正直/信亦不虚/寡人近日颇寻典籍/至于政化/偏所留心/女乐之徒/亦拟禁断/公 之所言/雅符本意/ 5.下列对原文加点字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 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C.放郑,《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后以“放郑”谓弃绝淫靡之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