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读懂一首诗歌【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专题说明】作为能力层级要求最高(E级)的一个8分的题型,古诗词鉴赏,历来都是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尽可能地少失分,平时老师们都习惯于对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进行指导训练和规范,这固然不错。
然而,在练习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由于经验欠缺,积累不够,素养低下,加之诗歌语言本身的跳跃、倒装、含蓄、晦涩等特点,根本就读不懂诗,他们一开始就被阻挡在了诗歌思想内容的“桃花源”之外,这当然也就被阻挡在了鉴赏的大门之外。
在还没有读懂诗的情况下就匆匆下笔,结果往往是雾里看花、张冠李戴,堆砌术语,乱贴标签,答不到点子上。
当然,对于一首诗,我们也不可能从各方面都能理解把握得非常透彻。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可见,诗的本质是在抒情、言志。
阅读一首诗,我们只要明白了它在抒什么情,言什么志,也就抓住了它的牛鼻子,鉴赏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那么怎样才能具有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在短时间内抓住一首诗抒情、言志的内核,进而读懂它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来试一试(概括为“三看”、“四抓”)。
【指导训练】■ 三看◆一、看标题,明意思。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年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分析】看标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的“夜思家”即可得知,这是一首“思乡怀人”的诗。
结合首句的“邯郸驿”及诗下对冬至的注释,可进一步推知这首诗是在抒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寂、凄凉之情的。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来表现“思家”的。
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二、看注释,明缘由。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年山东卷)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爱国诗人。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由注释知作者是南宋后期诗人。
南宋是个极其特殊的王朝,统治者与金议和,划淮为界,偏安一隅,不图进取。
南宋诗人多以此为题材,抒发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悲愤之情。
因而可联想作者创作这首诗的缘由也很可能是在感慨“国耻不报、国土不归”。
一般人登高,都希望能尽情远眺以游目骋怀,本诗作者却道“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反常情,破解这一谜团的密码全在注释“南宋后期爱国诗人”几个字中。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三、看作者,明风格。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08年湖北卷)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分析】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联系我们中小学学过的《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等王维诗作可知,其一贯的诗风是在悠然闲适中带着几分清幽和静谧。
借助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就能很快读懂这首诗。
【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 四抓◆一、抓意象,明意境。
(意象,浸染了作者情感的物象,作者情感的载体;意境,指多个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08年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问:(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分析】由这首词上阙中“落红铺径”“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 杜鹃哀啼”等意象的描绘,加之末句“无奈春归”的慨叹,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的那份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答案】(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二、抓诗眼,明情感。
(诗眼,指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两个词语,或点明主旨的句子,或用得最精炼传神的词语,)例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07年山东卷)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问:(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这首诗的前三句都在写景叙事,唯有末句“出关争得不回头”是在抒情,这正是本首诗的诗眼所在。
关外(战场)是白雪皑皑,关内(故乡)是桃花烂漫,“出关时要力争不使自己回头看”,作者愈是这么说就愈表明了他对故乡的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三、抓典故,明深意。
例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庆庵寺桃花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
问:试从手法和内容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妙处【分析】由这首诗题目中的“桃花”及诗中“桃源”“ 避秦”“ 花随流水”“ 渔郎问津”等词眼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化用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痕迹,再结合诗下小注可知作者这样匠心独运,巧用典故,无非是想表明他不愿和元朝统治者合作,决心归隐的心志。
【答案】: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
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坚决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四、抓题干,明暗示。
例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8全国卷1)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分析】审好题是准确解题的一把金钥匙。
本题第一问命题人没有直接问该词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是先从词中拈出了“咨嗟”、“休对”、“且将”等词语,让你透过这些词眼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实际上就是对考生有意的引导和暗示。
“咨嗟”,就是叹息,“休对”是不要对着,“且将”是权且做某事之意,再联系其所在句子,很明显就能读出作者的那份伤感、无奈与苦涩的心情。
【答案】(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以上分别举例对“三看”“四抓”,这7种破解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作了粗浅的讲解,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如果能对它们加以综合运用、参照互补,效果将会更好,破解的速度也将会更快。
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以上介绍的7种方法都是一些最初步最基本的方法,要想真正把握好一首诗,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借助于以上7种方法外,还需要认真钻到诗文中去加以体会,需要多读诗,多做题,多感悟,多总结,培养起自己敏锐的做题嗅觉和丰富的答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