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明君”来塑造的。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与愿望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仁德待民诚心待士1.1 仁德待民汉末天下动荡,野心家们与实力派们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混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自树旗帜的豪杰凭借什么让天下百姓志士归顺呢?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

让人们在各地军阀混战中似乎见到了一线生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子孙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

”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一同渡江。

有人劝他甩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在这样生死存亡之机,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

孟子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知“成大业必先施仁德”的道理,正是坐了仁德的大船,刘备才能舟行水上,顺风远航。

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怀有救民于水火并心存大志的人,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

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

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正是刘备让天下子民归顺自己的真正原因。

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受到焚香礼拜的礼遇,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

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时,“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这正是对他仁德爱民的最好报答呀!1.2 诚心待士刘备爱民,更深知人才对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聚在自己的身边呢?当然是刘备的诚心和义气打动了他们。

他对徐庶、诸葛亮、黄权、刘巴、庞统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的描写,更是具有典范意义。

建安十二年(207年),他诚心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27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并委以重任,留下千古美谈。

隆中对策时,诸葛亮称赞他“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并非虚言。

建安十九年(214年)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

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权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让黄权当了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自率领大军讨伐东吴,又让黄权做镇北将军,督统江北诸军布防魏国。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后,黄权无法退还蜀中,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得率兵降魏;蜀汉主管官员为此要逮捕黄权的妻子,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照样优待黄权的妻子。

这样的大仁大义,和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操守实在是有天壤之别了。

另一位名士,荆州零陵人刘巴,与刘备作对的时间更长:当曹操南征荆州时,众多荆州士人都追随刘备南撤,刘巴却归顺了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命刘巴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欲与刘备抗衡;由于刘备及时夺得三郡,这一图谋失败了,刘巴无法回去交差,诸葛亮写信劝他投靠刘备,刘巴却拒绝了,远远地跑到交趾,使“先主深以为恨”;后来,刘巴由交趾辗转到达蜀中,当刘璋欲迎刘备入蜀时,他又一再劝阻;直到刘备夺得益州,刘巴才表示归顺。

而对这位刘巴,刘备表现得更加宽容大度:进攻成都时,他就号令军中道:“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

”平定益州后,他很快便任命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刘备此时的主要官职是左将军,西曹掾主管府内官吏的任用);刘备称汉中王,以刘巴为尚书;法正去世后,又将刘巴晋升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这些,充分表现了刘备作为开国君主的雅量。

特别是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慨然嘱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尽管后人对这件事说法不一,但我们依刘备平日行事做人来推断,其诚可鉴。

刘备作为一个君王,对待臣子与志士,心胸阔大,不摆君主架子,视身边人如手足,这种诚心和义气打动了很多人。

凡是刘备手下的人没有不对他感恩戴德的,都愿为他死心塌地的卖命.在刘备早期势微时很多下属都愿和他如丧家之犬似的到处奔命而没有一句怨言,这时刘备也没有给他们什么好处,那么这些都是王佐之材的人为了什么愿意跟随刘备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刘备从没把这些人当下人,而是当兄弟,当朋友,和他们论交情,论感情。

这一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下是很难得的。

2思贤若渴知人善用刘备为何能有如孔明、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大批忠良的相助呢?这除了上述提到的宽仁待民、诚心待士、厚树恩德以及他本人为汉室宗亲的因素有关外(古人因受封建统治阶级推行的忠君思想的影响,多以非皇室宗亲者不能坐天下,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乱臣贼子)更与刘备思贤若渴,广招人才,知人善用,礼贤下士有着密切的关系。

徐庶归属刘备的时间并不长,除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外,在政治、军事上发挥的作用也不算大,曹操为了拥有徐庶扣留了他的母亲。

徐庶无奈去曹营。

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仍忍痛应允。

分别的前夜,“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

”次日一早,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宴罢,仍“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

”直到徐庶骑马远去,刘备还立马林畔,“凝泪而望”,甚至“欲尽伐此处树林”,原因是“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第36回)。

这些描写,尽管主要是为“走马荐诸葛”和“三顾茅庐”作铺垫,却足以见出刘备求才之诚,爱才之深,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与倚重。

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三国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反复渲染,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

刘备初见孔明,便屈尊“下拜”;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乍闻孔明不愿出山,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

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出山以后,《三国演义》又充分突出其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竭力强调刘备对他的高度信任与倚重。

正是刘备这种信任和器重才使孔明感恩戴德,以致他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孔明强有力的辅佐下,在关羽、张飞、赵云及大小士兵的奋力拼搏下,其势力逐步壮大,经赤壁一战,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另一方面,知人之短,也是了不起的“知人之明”。

比如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受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却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蜀书•马谡传》)后来马谡虽曾在诸葛亮南征时出过“攻心为上”的好主意,但他刚愎自用,丢失街亭,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却证明了刘备的先见之明。

至于像魏延这样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人才,刘备用其长而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更是极具洞察力之举,非明君不能为。

在这方面,就连素有“知人善任”美誉的诸葛亮似乎也略逊一筹。

3 智勇双全计谋过人刘备在时机不成熟,自己又不得势,人马较少时,暂时依附在曹操处。

为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曹操为了试探刘备,青梅煮酒,与刘备边饮边谈“当今天下谁为英雄?”刘备一一列举袁术、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璋均为英雄,而曹操说袁术是“家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得而忘命”、刘袁“虚名无实”、孙策“藉父之后”、刘璋“及守户之犬”……一一予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语一出,刘备分明是因此吃了一惊,手中匙筋吓落于地下,他却机敏地假托是当时的雷声吓掉了的,真是“随机应变信如神”啊!。

在计谋上,刘备也有过人之处。

如刘琦死后,孙权方面要索还荆州,刘备、诸葛亮以无处寄身为由死赖着不还,周瑜想用美人计把刘备骗到东吴来相要挟。

对于此次联姻,施计的孙权和周瑜本无诚意,他们的算盘只不过是想把他给扣下,没想到刘备一到南徐即用树上开花大造舆论,让吴国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后来想软硬兼施扣住刘备时,又被他用瞒天过海,以到江边祭祖为借口逃走,最终孙权方面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的一个远支后裔,虽然沾有一小点儿光,但家庭贫寒,自小与母织席贩屦为生,后来却能建立起蜀汉政权,主要的还事因为刘备在政治上、军事和外交上都采取了一些正确措施:遵照隆中对策,先占领荆州、益州再利用荆益的险要形势,北拒曹操,东联东吴,安抚西部及南部的少数民族;以内广招人才,励精图治,积聚力量,等待时机;一旦有利时机到来,分两路军队直取南阳、洛阳和长安,夹击曹操。

刘备于公元二一四年夺取了荆益广大地区后,一方面以成都的金银分赐将士,犒赏士兵;另一方面笼络刘璋旧部,取得益州地主阶级的合作。

特别在用人问题上,刘备不以与刘璋亲疏划线,能团结一大批上层分子,“皆处之以显任,尽其器能”。

于是,“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他善于充分利用皇族的地位和东汉名儒卢植的学士这一身份,又打起“复兴汉室”的旗号,在军阀混战中,不断扩大了自己的声望。

在到达荆州之前,他的实力远不如曹操、袁绍等人,后因采取联吴抗曹的方针,创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光辉战例。

从而使其政治影响和实力大大加强,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知错就改在古代,一些封建君主,为了自身的尊严,即使自己做得不对,也很少认错。

在对待襄阳名士庞统问题上,孙权和刘备有所不同。

孙权见士元“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又见统有轻视自己平生最喜之将周瑜的意思,便“誓不用之”。

刘备虽见统“长揖不拜”,且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只给统以耒阳一个县宰小职,然而当刘备派张飞前往耒阳巡视、听了飞回报统是如何将百余日新积公务不到半日,便一一批判,“曲直分明,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之事时,便大惊曰:“屈待大贤,吾之过也!”于是拜统为副军师中郎将。

刘备虽先也有怠慢之意,但毕竟能作自我批评,知错即改,孙权于此同刘备相比差了许多。

5仁中有伪缺乏远略5.1仁中有伪鲁迅说“《三国演义》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说的一语中的。

如:赵子龙历尽凶险从曹军中救回阿斗交与玄德时,玄德掷子也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玄德从骨子里舍得摔自己的儿子吗?恐怕在阿斗陷于敌军之中时心急如焚,恨不得不惜一切代价救出亲子才是,哪有反想摔死亲子之理!他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后人评得好:“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