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12.桂花雨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规范书写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区分“拣”和“捡”的不同;正确认读二类字“拙、撮、檀、卤”;正确听写课后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浸”“沉浸”等词的理解,教会学生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3.学习并运用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后练习4母亲的话中蕴含的意思。

4.推荐阅读文人墨客的思乡名篇《城南旧事》、《故乡》等,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四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而本文是一篇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那么如何根据文体特点,结合四年级的学生情况展开教学活动?如何在文字的阅读与品味中,在声音的聆听与画面的想象中,感知文字的温度、感悟语言的滋味、感受情感的滋润?基于文本及学生特点,特制定以上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篇末点题的最后一句,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滋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新词情况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才能为阅读扫清障碍。

另外将课后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既检查了学生负担,又达到了学练结合的目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

(读书中,相机指导学生真正把书读正确,读流利。

只有读通了,读熟了,才能进行阅读理解。

因为会读书对学生来说是要培养的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阅读要求。

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分享的能力、合作与提高的能力)4.指名说。

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只有投入了才能有所收获。

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合文中的一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这一环节既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5.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指导学生朗读。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每到这时”是指什么,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任意强调“每到这时”“童年时代”“摇花乐”“阵阵的桂花雨”等不同的词,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现朗读的个性化。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精读感悟。

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用文中的话,是怎么说的?出示(读):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关注“!”,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这是一场的桂花雨,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香)。

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乐)。

这是一场香香甜甜的桂花雨,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板:念)。

(《课程纲要》里明确指出: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提高默读的速度。

此环节不仅做到了如此,还训练了学生养成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桂花香),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

(句式的变换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就是“浸”的感觉。

)想象一下,“几十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不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

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

请用你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指导学生真正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悟充分地表达出来。

)(2)出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联系上下文区分为什么用“拣”而不用“捡”。

(“拣”是有选择、有目的挑选。

而“捡”只是拾取。

)分别用“拣、捡”说句话。

(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同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②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沉浸”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沉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的散发地久、散发地远、散发地广、散发地深入。

)③此时的人们,全村的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提示引导: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全年……一户人家,两户人家,全村的各个角落……)④读出桂花的浓香。

(3)出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花雨缤纷入梦甜。

①读读父亲的诗,说说有哪些不懂的词,再说说诗的大体意思。

②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③指导朗读,轻轻的、甜甜的。

(4)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

大声喊---;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课件,再大声喊---;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

你喊出了什么?又喊出了什么?还喊出了什么?请一齐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需要好好地、反复地去读、去品的。

这就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字,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式,去读懂文字中渗透出的桂花香的味道,在切身感悟的基础上再将想象到的、体验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韵味就自在其中了。

)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精读感悟。

3.品读“桂花雨”之“乐”。

过渡: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桂花雨”的香,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

这还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摇花乐),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请圈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①指名读。

说说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我”的乐?(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内涵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抓住“可乐了”“帮着”“铺”“帮着抱”“使劲地摇”感受小作者的难以言表的快乐。

③为什么说“我可乐了”?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读相关的第一自然段,知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它的香气味真是迷人。

”使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④辅以表情、动作再次朗读。

(配以动作、表情,更容易进入角色,这是低中年级学生把书读出滋味的好方法。

)(2)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大事”“老是”“缠着”这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盼望摇桂花时的急切心情。

什么样的事是大事?“我”会怎么样缠妈妈?②想象填空,出示:(时间),“我”就(动作),地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③师生即兴表演。

(通过读读圈圈、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把握句子内涵的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践,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通过即兴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融入文章情境,想文中人物之所想,说文中人物之所说,对人物的感悟自然是水到渠成。

演得入情入境,“乐”也自在其中,读得也自然声情并茂,有滋有味。

)(3)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所以我可乐了。

我们也快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

(出示“摇桂花”的动画。

)师生互动采访式对话:①咦,你怎么这么开心,你在干什么呀?②哟,瞧你乐得,你心里在想什么呢?③快看,一阵阵的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

这桂花像什么呀?④呀,看,一些桂花落在你的头上了,有什么样的感觉?瞧,又落到了你的脖颈上,你有什么感受?哈哈,落到了他的身上了,你又有什么感受?⑤再次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引导读出心中的快乐。

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④从这里,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情怀?(板:思故乡)带着这种热爱之情读母亲的话。

带着这种怀念之情,再读母亲的话。

带着这种思乡之情,还读母亲的话。

(通过小诗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母亲的话的真正含义,这样会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从而领悟母亲说金桂香,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从而体会到母亲的真情。

情到,那感情朗读就自然达成了。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五)回归整体。

1.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题呢?(通过对全文的回顾,引导学生明白“桂花雨”不仅是作者童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更是她对家乡无比思念的一个象征。

)2.课件出示,配乐简介琦君。

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自从1949年33岁时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而且再也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再也看不到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再也听不到父亲念的小诗了……(生齐诵)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怀念、思乡,这就是花香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

)(六)积累拓展。

1.老师配乐朗诵《乡愁》(出示):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2.交流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