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8 节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电容的观念,认识常见的电容器,通过实验感知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2.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式,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容概念,定义式,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公式。
难点:电容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课
1.播放视频《水球的爆炸过程》,提出问题:气球为什么会爆炸?引导“水压”。
2.往杯子里倒水,会有水压吗?“会!”
3.容器在储存水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水压,水压过大,容器会爆炸。
4.展示课题:电容器的电容
(二)电容器
1.了解电容器结构
(1)观察主板,展示电容实物。
(2)播放视频《拆解电容器》,了解电容器的内部结构。
(3)介绍平行板电容器结构。
2.电容器充放电
过渡:电容器作用是什么?
【演示实验】电容器接交流电源,直接引线短接,观察“电火花”。
充电时,有短暂的充电电流,电容器极板带电,有正极板和负极板。
极板所带电荷量,称为电容器的带电量。
充电后,正负极板电荷由于相互吸引而保存下来,极板间存在匀强电场。
能量以电场的形式储存起来。
放电时,正负电荷相互中和,有短暂放电电流。
放电后,不存在电场,电场能转化为电能。
【学生分组活动】体验二极管的充电、放电。
Q 过渡:容器储存水后会有水压,那么电容器储存了电荷后,会有?
【演示实验】测量电容器的电压,知道充电的电容器存在电势差。
3. 探究电容器电荷量与电压关系
猜测:电容器的电压和什么有关?对比水量与水压。
(1) 理论分析。
电荷量越多,电场越强,根据 U=Ed ,两极板间电势差越大。
(2) 实验探究电荷量与电压关系。
问题:怎样知道电容器储存电荷的多少呢?若一个充电的电容器,连接完全相同不带电的电容器呢?电荷量应该等量平分,电荷量减少一半。
如果电荷量与电压成正比,电压也应该减少为原来的一半。
可以通过测量电压,间接论证。
方案:单刀双掷开关,先充电,后平分。
推广:利用等量平分原理,可以得到电荷量的 1/4、1/8,实现多次测量。
(三)电容
过渡:将电荷量与电压成正比写成等式,引入常数 C 。
1. 电荷量与电压比值的含义。
单位电压储存的电荷量,反映了容纳电荷的本领。
2. 电容定义式, C = 。
单位:法拉。
U
3. 对比水杯理解电容概念。
单位水压时容纳的水量,类似于水量比高度,相当于杯底的底面积。
4. 讨论:容纳电荷的本领与储存的电荷。
5.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电容和电容器的说法正确是( )
A. 电容器简称电容
B. 电容器 A 的电容比电容器 B 的大,说明 A 带的电荷量比 B 的多
C. 电容在数值上等于使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 1V 时电容器需要带的电荷量
D. 由公式 C=Q/U 知,电容器的电容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成反比,与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成正比
答案 C
巩固练习2.(多选)如图所示,对一个给定的电容器充电时,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电容器的带电量Q、电压U 和电容C 之间关系是()
答案BC
(四)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过渡:电容是电容器的固有属性,取值应该与电容器的结构有关,猜想哪些是电容的影响因素呢?“距离”“正对面积”“电介质”
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1.实验仪器:静电计,展示静电计与电容器的连接方式。
2.提出问题:怎样根据静电计的偏角判断电容的大小?怎样使得电容带电?
【演示实验】1.充电越多,电压越大,偏角越大。
2.充电结束后,电量为定值。
电容越大则电压越小,偏角越小。
3.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公式,也是电容的决定式。
4.巩固练习:平行板电容器的一个极板与静电计的金属杆相连,另一个极板与静电计金属外壳相连。
给电容器充电后,静电计指针偏转一个角度。
以下情况中,静电计指针的偏角时增
大还是减小?
(1)把两板间的距离减小;
(2)把两板间的相对面积减小;
(3)在两板间插入相对介电常数较大的电介质。
答案减小;增大;减小
(五)常见电容器
1.固定电容与可变电容。
2.电容器的工作电压、ft穿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