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肝硬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①脾大
1.门静脉高压
②胃肠道淤血水肿 ③腹水
④侧支循环失形成
①蛋白质合成障碍
②出血倾向
2.肝功能障碍
③黄疸 ④雌激素灭活障碍 ⑤肝性脑病
(五)结局
⒈ 相对稳定,肝功得到改善 ⒉ 继续发展,死亡
①肝性脑病 ②上消化道出血 ③感染 ④肝癌
小结
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
基本病理变化
实质和间质增生 定义、结构
③黄疸
2、肝功能障碍
①蛋白合成障碍: ②出血倾向 ③黄疸 ④雌激素灭活障碍
蜘蛛痣
男性乳腺发育 肝掌
2、肝功能障碍 黄疸 蛋白质合成障碍 肝性脑病
①蛋白合成障碍: “肝胆相照” “肝脑涂地”
②出血倾向 ③黄疸 ④雌激素灭活障碍
“歃血为盟”
出血倾向
“心慈手软”
雌激素灭活障碍
⑤肝性脑病 肝合成尿素减少→血氨 肝硬化最严重的后果,也是死亡的又一重要原因
纤维间隔 较薄且均匀
(三) 临床与病理联系
1、代偿期 症 状:
体 征:
乏力、纳差、恶心 腹胀、腹泻、 上腹隐痛
肝、脾轻度肿大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基本正常
(三) 临床与病理联系
2.失代偿期: 症状显著 门静脉高压 肝功能障碍
(三) 临床与病理联系
2.失代偿期: 症状显著 (1) 门静脉高压
机制 临床表现
肝功能障碍 门静脉高压
假小叶
肝内血液循环被改建
变性、变硬
◆代谢紊乱:血色病(铁质沉着) 肝豆状核变性(铜沉积)
◆营养缺乏:长期食物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 ◆免疫紊乱:自身免疫性肝炎
◆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
◆原因不明:隐源性肝硬化
综合分类: (我国常用的分类)
门脉性肝硬化( 小结节)(最常见) 坏死后性肝硬化( 大结节、大小结节混合) 胆汁性肝硬化 寄生虫性肝硬化 淤血性肝硬化 色素性肝硬化
上腔V
下腔V
右心
(三) 临床病理联系
1、门静脉高压 2、肝功能障碍
①蛋白合成障碍: 白蛋白↓、白/球↓ ②出血倾向 ❖ 肝合成凝血因子↓
❖ 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破坏过多
(三) 临床病理联系
1、门静脉高压 2、肝功能障碍
①蛋白合成障碍: 白蛋白↓、白/球↓ ②出血倾向 ❖ 肝合成凝血因子↓
❖ 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破坏过多
我国的综合分类→ 坏死后性肝硬化
胆汁性肝硬化 淤血性肝硬化 寄生虫性肝硬化 色素性肝硬化
二 坏死后性肝硬化
肝细胞亚大块坏死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病因:
1、病毒性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
反复发作、坏死严重的慢性肝炎
2、严重的化学毒物、药物中毒
(二)病变特点:
大体:
1.肝脏体积明显缩小,变硬,左叶为甚 2.肝脏变形明显,结节较大,大小不等 3.结节间纤维间隔较厚,厚薄不均。
纤维间隔窄、均匀一致
(三)病理改变
❖ 1、镜下:
1.假小叶 ①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变性、坏死、再生 ②中央静脉偏位、缺如、多个 ③汇管区可在假小叶内
2. 纤维间隔窄而一致:
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及假胆管。
中央静脉:偏位、缺如
结构改变
两个或以上
肝细胞索:排列紊乱 假小叶(大小相仿)
肝细胞改变:变性、坏死、再生
淋巴、单核细胞浸润 纤维间隔: (窄一致) 小胆管增生和假胆管形成
(三)病理改变
1、镜下: 2、大体:
⑴ 早、中期:肝脏体积正常或略增大
质地正常/稍硬
2、大体: ⑵ 晚期:
⑵ 晚期:
体积 缩小
重量 减轻
质地 变硬
表面
颗粒或小结节状,大小相仿0.1-0.5cm
被膜 增厚
< 1cm
切面
弥漫性圆形或类圆形结节
病例讨论
男性患者,39岁。 主诉:腹胀2个月,加重3天。 现病史: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乏力、食
欲不振、消瘦。3天前因过度劳累腹胀加重。同时 有牙龈出血,下肢轻度浮肿,大便溏泻,每日4— 5次,小便量少而黄。 既往史:8年前患乙型肝炎,口服护肝药治疗,自 觉无症状,以后未经任何诊治。无其他病史。
门静脉
⑵窦后性阻塞
假小叶 压迫小叶下V
肝窦内血液 流出受阻
门V血进 入 肝窦受 阻
肝动脉 门静脉
> 肝动脉 门静脉
小叶下静脉
门
静
脉
高
小叶下静脉
压
(3)窦前性阻塞
肝静脉
小叶下静脉
肝 动 脉
门静脉
⑶窦前性阻塞
肝A、门V的小分支 汇入肝窦前形成 异常吻合支
压力高的A血 流入门V
门静脉高压
肝静脉 小叶下静脉
A.急性普通性肝炎 B.慢性持续性肝炎 C.慢性活动性肝炎 D.急性重症肝炎
E 亚急性重症肝炎
7、下列哪项不属于肝功能不全?
A.出血倾向 B.腹水
C.肝昏迷
D.蛋白质合成障碍 E.黄疸
门脉性肝硬化晚期肝功能不全的表现是 A脾肿大 B胃肠淤血水肿 C蜘蛛状血管痣 D食管下段静脉曲张 E痔静脉怒张
门脉性肝硬化
×
肝 动 脉
×
门静脉
⑴窦性阻塞 ⑵窦后性阻塞 ⑶窦前性阻塞
(1) ☆门静脉高压形成机制☆
①窦性阻塞:中央V、肝窦
压迫
周围纤维T增生 中央V、肝窦
门V血进入 肝窦受阻
②窦后性阻塞:压迫假小小叶叶下V
肝窦内血液 流出受阻
门V血进入 肝窦受阻
③窦前性阻塞:
肝A、门V的小分 支
汇入肝窦前形成 异常吻合支
压力高的A血 流入门V
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肝细胞 弥漫性变性坏死
广泛 纤维组织增生
肝细胞 结节状再生
假小叶
变性、变硬
正常肝小叶 门静脉高压
肝内血管 破坏 扭曲 压迫
肝静脉 小叶下静脉
血窦
肝 动 脉
门静脉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门
肝内
静
脉
血液循环
高
被改建
压
肝细胞 弥漫性变性坏死
广泛 纤维组织增生
肝细胞 结节状再生
→水钠潴留 腹水使血流量↓→RAAS激活→水钠潴留
门脉高压表现
① 脾大
② 胃肠道淤血水肿
③ 腹水
门脉高压表现
④ 侧支循环形成: 门V系统血液 --肝 --肝静脉 --下腔V
门V系统血液 --侧支循环 --上、下腔V
门V血
胃冠状V 肠系膜下V 副脐V
食管下段V丛 直肠V丛 脐周V丛
奇V
髂V
上下腔V
讨论题: 1、临床诊断及诊断依据? 2、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 我国门脉性肝硬化最常见原因是: ( C ) A.药物中毒 B.毒物中毒 C.病毒性肝炎 D.营养缺乏 E. 慢性酒精中毒
2. 我国最常见的肝硬化类型是: ( D ) A. 寄生虫性肝硬化 B. 坏死后肝硬化 C. 胆汁性肝硬化 D. 门脉性肝硬化 E. 淤血性肝硬化
(三)病理改变
❖ 1、镜下:
肝窦压力↑ 液体经肝被膜漏入腹腔
☆腹水形成机制
肝合成白蛋白↓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肝灭活激素功能↓ 血醛固酮、抗利尿激素↑ 水钠潴留
☆腹水形成机制
腹水使血流量↓
RAAS激活 水钠潴留
☆腹水形成机制 ☆
门V压力↑→门脉系统淤血→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液体漏入腹腔
肝窦压力↑→液体经肝被膜漏入腹腔 肝合成白蛋白↓→血浆胶体渗透压↓ 肝灭活激素功能↓→血醛固酮、抗利尿激素↑
①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假小叶取代。 ②假小叶:
假小叶:
假 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隔包
小
叶 绕肝小叶或再生性肝细胞结节,
形成的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
形排列紊乱的肝细胞团,是肝
假
小 硬化的重要形态学依据。
叶
正 常 肝小叶
假小叶
正 常 肝小叶
假小叶
假小叶
肝细胞脂肪变性
汇管区 炎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
肝静脉 小叶下静脉
血窦
肝 动 脉
门静脉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肝动脉
肝脏的血液循环
门静脉
小叶间A 小叶间V
肝血窦 中央静脉 小叶下静脉
右心 肝静脉 下腔静脉
肝静脉 小叶下静脉
肝 动
×
脉
门静脉
⑴窦性阻塞
中央V、肝窦 周围纤维T增生
压迫 中央V、肝 窦
门V血进 入 肝窦受 阻
× 肝静脉
小叶下静脉
肝 动 脉
假小叶形成和肝内纤维组织增生
肝内血液循环被改建
肝功能不全
门脉高压症
机制、表现
❖练习题:
1.试述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病变特点、临床 病理联系及结局。
2、肝硬化门脉高压所引起的病变有哪些?
❖ 练习题:
5、下列哪项不是胃溃疡的并发症 A.穿孔 B.出血 C.反复发作 D.癌变 E.幽门狭窄
6、肝组织桥接坏死常见于:
门脉性肝硬化 坏死后性肝硬化
(二)病变特点:
光镜: 1、假小叶大小、形状不一, 相差悬殊,
门脉性肝硬化
坏死后性肝硬化
(三)结局
1、病程短 2、肝功能障碍明显、出现较早 3、癌变率高
门脉性肝硬化的特点是 A.结节大小不等,纤维间隔厚薄不均 B.结节大小相仿,纤维间隔薄而均匀 C.肝脏呈深绿色 D.纤维组织沿门静脉分支大量增生 E.肝细胞结节状增生
体格检查:慢性肝病面容,结膜苍白,巩 膜无黄染,牙龈有少量渗血。心肺未见异 常。腹部胀满,移动性浊音阳性,腹壁静 脉曲张。肝脏触诊不满意,脾大,左肋缘 下2CM,质硬,双下肢轻度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