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第二章测试题一、选择题1. 一个人换了衣服或发型,他的亲朋好友仍然认识他,这是因为()A. 恒常性B.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的整体性D.知觉的理解性2、掌握服务餐巾折花这一服务技能运用的记忆是()A.形象记忆B.情感记忆C.运动记忆D.逻辑记忆3.对食物味道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感记忆D.运动记忆4、“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明了()A. 感觉的相互作用 B .感觉的适应作用 C .感觉的生活实践作用5.绿叶丛中有一朵红花,就很容易被人们观察到。
这是知觉的()A .选择性B .整体性C .理解性 D.恒常性6.培养良好的观察力的条件是()A.多看书B.多玩游戏 C .多练习7.遗忘规律理论的提出是()A.马斯洛B.荣格C.巴甫洛夫D.艾宾浩斯8.注意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A.知觉B.感觉C.记忆D.心理状态9.观察的前提条件是()A.明确的目的和任务B.积累有关的知识C.细心体察D.总结观察的结果10.一个人突然变了发型,他马上就可能成为周围人的注意焦点。
这属于()A.刺激物的强度B.刺激物的新异程度C.刺激物的活动变化D.刺激物的对比程度11.从合照中找到自己是()A. 恒常性B.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的整体性D.知觉的理解性12一个不懂医学的人是无法从X激光片中看到具体的信息的,而放射科医生就可以从中看到病人的情况。
这是(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理解性D.恒常性13.下列不是机械识记的是()A.电话号码的识记B.人名的识记C.历史年代的识记D.定义的识记14.注意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A.感觉B.知觉C.记忆D.心理状态15.观察的前提条件()A.明确的目的和任务B.积累有关的知识C.细心体察D.总结观察的结果16.“窥一斑而知全豹”这说明()A.知觉的选择性B.整体性C. 理解性D. 恒常性17.电影运用了( )的原理A. 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想像18.“双关图”体现了知觉的( )A.适应作用B.选择性C.整体性D.理解性19.人们觉得食物在40度左右对味觉的刺激最敏感是因为( )A.感觉的相互作用B.知觉的选择性C.适应作用D知觉的整体性20.盲人的听觉和触觉要比正常人灵敏,这是因为()A.适应作用 B.相互作用 C.整体作用 D.生活可训练性21.下列方法中()是心理学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
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调查法D.测量法22.导游讲解能加深旅游者对景点的认识,这是因为( )A.感觉的相互作用B.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的整体性D.知觉的理解23.对经典音乐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感记忆D.运动记忆24.对地方戏曲的记忆是()A.形象记忆B.情感记忆C.理解记忆D.机械记忆25.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起因和发展的识记是( )A.机械识记B.意义识记C.无意识记D.有意识记26.旅游从业人员掌握各种服务技能时,利用的记忆是()A.形象记忆B.情感记忆C.逻辑记忆D.运动记27.1人们对大蒜的气味需要()分钟才能适应A.3~4B.4~5C.35~40D.40~4528.晕车、晕船是因为( )A.感觉的相互作用B.知觉的选择性C.适应作用D.整体性29.下列属于人的内部感觉的是( )A.嗅觉B.听觉C.肤觉 D运动觉30.“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体现了知觉的( )A.适应作用B.选择性C.整体性D.理解性31.在工作和学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机械记忆B.理解记忆C.无意识记D.有意识记32.旅游服务人员回答客人的问题主要依靠( )。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33.( )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A. 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34.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无论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总能听出是同一支曲目,这是知觉的( )A.适应作用B.理解性C.整体性D.选择性35.搬重物的工人听着轻快的音乐会觉得重物变轻了,是因为( )A.感觉的相互作用 B.知觉的选择性 C.适应作用 D.知觉的整体性36.画家能分辨出十多种蓝色,这是因为()A.适应作用B.感觉的可训练性C.整体作用D.相互作用37.历史学家对秦兵马俑的认识更深刻,这是因为( )A.感觉的相互作用B.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的整体性D.知觉的理解38.导游对景点有关数字的讲解依靠的记忆是()A.形象记忆B.情感记忆C.理解记忆D.机械记忆39.下列不属于人的内部感觉的是( )A.机体觉B.运动觉C.痛觉D.平衡觉40.夜晚闪烁的霓虹灯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这是无意注意对象和背景的()A.静止状态间的对比B.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对比C.运动状态间的对比D.其他41.旅游者对旅游的记忆以( )为主。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42.旅游从业人员掌握各种服务技能时,利用的记忆是()A.形象记忆B.情感记忆C.逻辑记忆D.运动记忆43.在旅游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机械记忆B.理解记忆C.无意识记D.有意识记二、判断题()1.我们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利用了情感记忆。
()()2.合理地进行复习是良好记忆力的培养其中之一。
()3. 瞬时记忆是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4.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5.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不可转换。
()6.晚间水龙头滴水属于刺激物的活动变化状态。
()7.碘酒的气味儿一般在6—8分钟才可以适应。
()8.一首曲子我们不管用什么乐器都能听出来是什么音乐,这属于知觉的理解性。
()9.用心体察是观察的前提。
()10.调查法是心理学研究中使用较泛的一种方法。
()11.感觉和知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初始阶段,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12.运动知觉反映事物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
()13.碘酒的气味一般在4—5分钟就可以完全适应。
()14.在绿色光照下能降低人的听觉能力,而在红色光照下会提高人的听决绝能力。
()15.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注意到的数量。
()16.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间接反映。
()17.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直觉的速度和完整性。
()18.“记”是“忆”的体现和结果,“忆”是“记”的前提和基础。
()19.注意不是孤立的心理活动,它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伴随状态。
()20.心理过程离开了注意,可以进行系统有效的活动。
()21.通过有系统的实践锻炼和主观的努力,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22.语言文字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
()23.观察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对客观现实进行感性认识的一种被动的活动形式。
()24.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先有感觉,后有知觉,感觉和知觉是不同步的。
()25.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间接反映。
()26.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知觉的速度和完整性。
()2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把注意长时间保持在所从事的活动上。
()28.思维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
()29.观察是感知觉的高级形式。
()()30.理解记忆的基础是重复。
()()31.在知觉中,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不能相互转换的。
()()32.在微弱的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觉能力会降低。
()()33.人的心理活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34.记忆是直接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35.生活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不能相互转化和交替。
()()36.人们的心理活动时刻都伴随着注意。
()()37.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短时记忆才可能转入长时记忆。
()三、名词解释1.感觉2.知觉3.注意4.无意注意5.有意注意6.观察7.记忆8.再认9.回忆10识记11.保持12.感觉的适应性13.知觉的整体性14.知觉的理解性15.知觉的恒常性四、简答题1.良好的观察条件及训练方法。
2.知觉、感觉的变化规律。
3.对旅游者针观察力的服务策略有哪些?4.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5.针对旅游者注意的服务策略有哪些?6.针对旅游者记忆的服务策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