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有关空间、时间的基本知识一、有关空间形体基本知识(一)几何形体整个数学是由两个概念构成,一个是数,一个是形,这两者都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
比较抽象的部分联系到数,比价直观的方面联系到形。
几何形体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括,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认识几何形体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幼儿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作出辨认和区分,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能力与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进一步的涉及几何形体的后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数学概念中包含平面和立体两部分。
几何图形是指点、线、面以及它们的集合。
其中,同一平面内的点、线、面所构成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它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没有厚度;空间点、线、面所构成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它是由面所围成的封闭图形,有长、宽、高。
学前期的几何形体认识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部分。
平面图形一般包括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立体图形包括球体、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
下面依次对这些图形作个介绍:1、圆形:在平面内,到一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圆是由封闭曲线围成,半径都相等。
如碗口、套圈等。
2、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相等,四条边也都相等。
如方框。
3、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封闭图形。
如三角尺、三角铁、屋顶架等。
4、长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四个角都相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5、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不平行的两条边叫做梯形的腰。
6、椭圆形:在平面内,到二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量的点的集合。
7、球体:一个半圆以它的直径为轴旋转所得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
8、正方体:棱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
9、长方体:底面是长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
10、圆柱体:以长方体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二)等分所谓等分,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
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即整体大于任一部分,任一部分小于整体。
学前期只要求学习二等分和四等分。
把一个几何形体(或实物)分成相等的二份叫二等分;分成相等的四份叫四等分。
而同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等分问题。
如将一块蛋糕切成相等的两块,将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四个小正方形等,通过等分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学会有关等分的知识及技能,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也能为其将来学习除法和分数积累一些感性经验。
1、等分平面图形2、等分几何体二、有关空间量的基本知识(一)量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有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
不连续量叫做分离量,它表示物体的集合元素多少的量;连续量也叫相关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
学前幼儿初步认识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连续量。
(二)测量测量,是指把待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用来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
用一个计量单位来计量某一个量,结果得到这个量含有计量单位的若干倍,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量的量数。
一般用的计量方法有直接计量法。
(三)自然测量学前期只初步学习直接测量,但是一般不使用常用的计量单位,而是学习自然测量。
所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等。
儿童在自然测量中包括两种逻辑活动:首先把要量的整体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其次有一个逻辑相加,进行易位和替换的过程。
自然测量可以使数和量密切结合,加深儿童对量概念的理解,初步培养儿童解决简单实际度量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有关空间方位的基本知识空间是客观世界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空间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初步辨认一些空间方位,有利于空间知觉的发展和增进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
(一)空间方位及其辨别任何客观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并且同周围的其他物体存在着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
一般用上下、前后、左右来表示。
幼儿在空间概念和空间定向方式的形成过程中,其中触摸觉分析器和视觉分析器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确定“基准”物体位置的辨别巫妖有一个基准。
基准不同,空间位置就截然不同。
(三)空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可变性、连续性我们生活周围的空间是向纵、横、深三个方向扩展的,空间坐标系的三对相对应的基本方向(竖直、纵向、横向)分别表示上下、前后、左右三对方向。
它们都是相对的概念。
上是对下而言,左是对右而言,因而空间位置关系也是相对的——主体与客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四、有关时间的基本知识时间是在人的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各种物质运动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和持续性。
离开时间的形式,任何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人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认识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例如花开花谢、人的生死都用时间来表示。
时间还意味着两个时刻间的举例或指某一时刻。
时间与幼儿的生活有密切联系。
幼儿认识时间是时间知觉的问题,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在意识中的反应。
教幼儿初步认识时间,不仅有利于幼儿感知时间的存在,发展时间知觉,而且能帮助幼儿树立时间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幼儿对时间顺序性、周期性等的理解,可加深幼儿对次序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认识,提高思维的抽象水平。
(二)时间的特点1、流动性。
时间与物质的运动相联系,是一秒秒、一分分地过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不可逆性。
时间不能倒转,流逝的时间是无法收回的。
3、连续性(周期性)。
时间是永远不会间断的。
周而复始。
4、均匀性。
时间是均匀地流动的。
5、无直观性。
时间没有直观的形象,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人们总是要通过媒介来认识时间。
6、相对性。
时间的程序不是绝对不变的。
如某一天的晚上比该天的早上晚,但今天的晚上比明天的早上早。
第二节学前儿童空间形体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发展特点(一)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一般过程1、从拓扑图形到欧式图形儿童最初对形体的认识是属于拓扑性质的。
儿童目光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与成人不同,三四岁儿童画出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只是封闭的,而没有棱角。
儿童对集合形体的认识是从拓扑几何向欧式几何过渡的。
从一般的笼统认识到对各形体的细节认识,在拓扑概念上探索再认各种欧式图形,从先区分曲线与直线图形,再在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中加以区分。
因此,儿童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2、从局部、粗糙的感知到完整、细致的辨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几何形体的认识不仅仅是依靠视觉感知的过程实现的,而是通过视觉和触摸觉的联合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来实现的。
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能促进儿童对形体更准确的感知。
3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用视觉感知几何形体的水平较低,往往只限于匆忙而草率的视觉运动,且只注意到图形的某一个部分或个别特点;5岁左右儿童才开始逐渐会沿着图形的外轮廓运动,并且注意到图形的典型部分,从而确保对形体的确切感知。
3、抽象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儿童开始认识形体时,往往受图形大小、摆放形式的影响,受标准图形中所呈示的图形的个别特征影响而导致不能识别图形的本质特征。
(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年龄特点1、3—4岁(小班)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能正确认识和区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且对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也有一定的匹配能力;能根据成人提供的范例找出与之相同的图形。
但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识别的过程中,还不能确切地依照形状的特征来认识,往往会把形体与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相对照,以致于有的儿童会把圆形说成“太阳”,把正方形说成“手帕”。
2、4—5岁(中班)这一阶段儿童能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且能逐步理解平面图图形的基本特征;能逐步做到图形守恒,能不受图形大小、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地辨认图形;能对相似的平面图形加以比较,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对平面图形的组合拼搭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及一定的创造性。
3、5—6岁(大班)大班阶段的儿童基本上已经能够立即图形的典型特征,并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图形的“标准样式”,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
同时能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较复杂的组合关系。
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教育认识空间形体的教育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区分两部分。
平面图形的教学主要安排在小、中班年龄阶段,主要教育目标是能区分和识别六种平面图形,了解其基本特征,并能进行比较和组合、拼搭活动;立体图形的教学主要安排在大班,主要目标定位在知道形体的名称与基本特征,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与区别,并结合日常生活加以运用。
(一)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1、在视觉、触摸觉感知实物轮廓的基础上认识图形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图形的知觉。
儿童认识图形是在充分感知图形,获得有关图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配合说出词,以达到认识图形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儿童能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一下有形物体,逐步抽象出平面图形,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述。
(1)引导儿童抚摸、观察物体的面,感知物体面的轮廓(2)出示与物体的面形状相似的几何形体,介绍其名称、特征(3)出示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排放形式不同的图形,巩固对图形的认识2、运用重叠比较法认识图形运用重叠比较法认识图形,是在已经认识了某些图形的基础上,再把要认识的新图形与认识过的相近图形重叠,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掌握新的图形名称及其特征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班儿童。
3、通过对图形的分割和拼合活动,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分割,就是把一个平面图形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
拼合,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合成一个图形。
儿童通过分割和拼合的操作活动,能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已知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能初步培养儿童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1)先等分,再不等分(2)先相同图形,再不同图形(3)分割数量由少到多(4)注意引导幼儿理解部分与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4、运用多种操作形式,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1)涂色(2)折叠(3)分类(4)寻找(5)点数(6)拼搭等积异形板:(二)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1、运用触摸觉感知形体及其特征帮助儿童认识几何体时,要让儿童充分用手去触摸、摆弄几何形体,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
2、通过自然测量认识形体及其特征在帮助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时,也可以启发儿童用小棒量正方体的棱,使儿童知道正方体的各条棱都是一样长的;测量长方体的棱,知道其有长有短,相对的是一样长的。
3、运用重叠比较认识形体及其特征把两个不同的集合形体进行重叠比较,能在对比中突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使儿童在原有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心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