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12-7一、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十五”时期哈尔滨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哈尔滨的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的状况有所改善。
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基础扎实,文物博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市场丰富多彩,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增大,市民的文化消费明显增加,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
1、专业艺术实施精品战略成就显着。
创作排演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剧目。
话剧《秋天的二人转》、《脊梁》,歌剧《八女投江》,儿童剧《小萝卜头的故事》等剧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和好评。
话剧院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市直剧院(团)连续数年每年演出1,500场以上,名列文化部统计的前列。
儿童艺术剧院木偶剧团、儿童剧团曾赴法国和新加坡商演,哈市民族艺术团成功出访拉脱维亚、芬兰和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2、群众文化哈市有艺术馆2个,区、县(市)文化馆20个, 83个街道文化站,232个乡镇文化站。
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群众文化网络。
拥有业余文艺骨干数千人,业余文艺创作群体20多个。
阿城版画、宾县农民画、方正县、巴彦县剪纸、双城市书法、五常市国画等创作群体屡获国家奖励。
群众文化活动向着经常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如合唱艺术歌会、农民文艺汇演、“哈夏”群众文艺专场、冰雪节文艺演出等。
群众文艺节目获得国家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牌2块、银牌6块、铜牌11块。
宾县、阿城市、方正县、巴彦县、五常市、通河县、双城市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3、文博图哈市有文博单位23个。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各类遗址、碑刻、纪念性建筑950多处。
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全国十大精品展。
市图书馆馆藏文献234余万册(件),基本实现了采访、编目、检索、查询、流通、管理自动化,成为全市文献信息、目录、业务辅导和图书馆学研究交流中心。
4、文化市场哈市有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736家,录像放映单位29家;非博彩电子游戏经营场所177家,歌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702家;美术品经营单位32家;网吧1,032家;营业性演出单位45家;电影放映单位35家。
坚持一手抓整顿规范,一手抓活跃繁荣,文化市场在治理整顿中逐步走向规范和繁荣。
5、大型活动“哈夏”音乐会创立于1961年。
1996年第23届起,“哈夏”音乐会由文化部与市政府共同主办。
先后举办了全国声乐比赛、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全国声乐新人新作比赛、全国合唱比赛、全国艺术歌曲比赛、全国歌剧(音乐剧)调演、全国流行音乐新人选拔赛等国家级音乐赛事。
2004年,按照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市民素养,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路,确立了“国际化方向,国家级水平,群众性参与”的发展定位,“哈夏”音乐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合唱艺术歌会于1995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已举办5届。
歌会的规模越办越大,由最初近百支队伍参赛,发展到最多达300多支。
演唱水平也逐年提高,由最初的简单齐唱、轮唱,发展为多声部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
哈尔滨飞云合唱团,曾代表我市参加由中国合唱协会举办的“中国企业职工合唱比赛”,获得金奖第一名的佳绩。
农民文艺汇演已连续举办12届,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近年社区为基点的文化活动提上日程,常年不断,活动点遍布城乡。
此外,冰雪图书博物会、冰雪电影节等都已形成品牌,成为较为稳定的活动内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哈市文化事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文化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总需求;文化资源浪费、闲置和不足并存,一方面现有的一些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博资源未能有效地开发、利用于文化旅游等产业,文化场所尤其是企业俱乐部、文化宫基本闲置,另一方面文化资源总体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功能单一、设施陈旧落后,且在管理上,条块分割,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充实、盘活和整合;文化发展不平衡,一是文化各个领域之间不平衡,二是城乡之间不平衡;文化体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文化艺术生产力需要进一步解放和提高;文化领域科技含量还很不够,文化事业与当今科技进步差距较大;文化市场中有的项目经营场所过多过滥,布局不合理,违章经营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比较严重,文化法制建设有待加强;缺乏领军专业人才,有的方面人才优势减弱,甚至出现断层,文化人才队伍素质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一)发展目标“完善一个体系、调整两个结构、深化三项改革”,即在“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文化产业结构和国有文化资产结构调整,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单位经营机制和文化投资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城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明显增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艺术水平进入国内城市前列,文化消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建成国际文化名城。
(二)基本原则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坚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体制;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的原则。
三、发展重点(一)艺术事业调整国有艺术团体的布局和结构,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有利于艺术生产力发展、出人才、出作品出发,打破省、市、区隶属分割,推进歌剧、话剧、儿童剧等艺术表演团体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艺术优势,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自身规律的艺术管理体制和艺术生产机制,使艺术团体成为艺术生产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形成国家、团体、员工之间责权利关系明晰的艺术生产和营销新机制。
定期对艺术表演团体评估,确定重点艺术表演团体,政府区别不同情况给予经费和政策扶持,政府的投资逐渐从人头费转为事业费。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抓好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各门类精品生产,每年推出1至2台有相当水准的新创剧目向全国展示,五年内有若干优秀作品和人才具备“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全国奖性奖励的竞争实力。
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艺术氛围,有计划地培养各种门类的评论人才,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对文艺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尝试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探索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艺术活动的新路子,努力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办成国际性艺术盛会,扩大哈尔滨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二)群众文化事业以普及文化、人人享有文化活动和服务权利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以社区、村镇为基础的群众文化事业。
提升群众文化水平。
继续开展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县(市)活动。
“十一五”期间,全市有1/3的区、县(市)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县(市);1/2的区、县(市)达到省级文化先进水平。
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巩固和发展国办的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文化事业单位。
“十一五”期间,全市1/2的文化站达到二级站以上,文化馆全部达标并进入全省前列。
实施群众文艺创作精品战略。
每年推出一批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群文作品;争取每届“群星奖”等国家级奖都有哈尔滨的作品。
至2010年,群众文艺创作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三)图书馆业“十一五”期间,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建立市、区、街道(镇)、村四级图书馆网络。
增加藏书,形成新的藏书体系。
到2010年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到400万册(件),在全市形成多方面、多层次、较为完整的藏书体系。
加快图书馆数字化步伐。
提高图书馆科技含量,实现省、市、区图书馆联网(通借通还)、联机编目、馆际互借、文献资源共享。
全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应用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四)文物博物业按照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要求,扩大和充实城市博物馆建设网络,充实和提高现有博物馆的办馆条件,运用科技成果丰富博物馆展示。
加强对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努力探索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
“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好“731”遗址开发保护工程,力争2010年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注重文物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
充分挖掘文物旅游资源,启动以文物与旅游结合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对市内一些重要文物史迹进行重新整合,完善配套设施,形成若干条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物旅游线。
进一步发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重视和扶持文物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
(五)电影发行放映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现有的电影发行机构,引进竞争机制,打破隶属壁垒,在国家现行电影管理体制下,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电影发行机制,改善电影发行渠道和流通网络。
建立若干有实力的电影放映院线。
鼓励社会各界进入电影放映经营,形成国有为主体、多种企业组织形式并存竞争的电影放映经营格局。
大力开发农村电影市场。
(六)文化娱乐业大力支持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化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发展,不断优化文化娱乐业的结构。
弘扬民族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娱乐方式。
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提高文化娱乐市场的品位和科技水平。
加快文化娱乐市场法规建设,打击违法违章经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七)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强化中心城市文化的辐射功能。
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标准,兴建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
“十一五”期间建设“音乐大会堂”、“哈尔滨市图书馆音乐会馆”、“报刊分馆”和“哈尔滨博物馆”。
依靠政府支持和文化部门筹资,吸引社会资金等途径,维修和改造原有文化设施。
进行影剧院的挖潜改造,争取吸纳社会资金,进行立体整片开发利用,完善功能,更新设施,开拓市场,形成规模效益。
依靠区、县政府投资和社会力量支持,建设合理分布于城区、农村的文化设施。
各区、县(市)至少建1个中等规模的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形成市区文化广场网络。
进一步落实国家在新建住宅小区及规划发展区域中建设文化设施的检查验收和社会监督。
“十一五”期间,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兑现率明显提高。
四、保障措施(一)实施三大“兴文”战略1、改革兴文战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政策调节、宏观调控、规划引导、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等公共服务职能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