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前言遂昌作为浙西南地区重要的山区生态县,自然山水多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特色鲜明的好川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竹炭文化、黄金文化和黑陶文化,也孕育了世界知名的汤显祖文化。
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实现增收致富和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有力支撑。
目前,遂昌县已进入加快转型跨越、实现强县富民、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点是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传统工艺品制造等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浓郁山水文化气息的浙西南生态文化产业带。
本规划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丽水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发展规划》、《遂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以及《遂昌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并与《遂昌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遂昌县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2011-2030)》以及《遂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衔接,是推动今后一段时间遂昌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范围涵盖整个遂昌县域。
规划期限是2013—2020年,近中期为2013—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背景(一)发展基础1. 自然山水资源丰富遂昌县位处浙西南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水林田等资源优势十分突出。
县域范围内有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南尖岩、神龙谷、白马山、含晖胜境、乌溪江湖南镇库区、妙高山公园、独山历史文化名村、白马山避暑胜地等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也有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求知、探密、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黄金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
南尖岩、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神龙谷、千佛山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 历史人文资源突出遂昌建县于公元218年,历史人文积淀丰厚,是瓯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钱瓯之源,江南绿海”之称。
三仁畲族乡境内的好川文化遗址是浙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成为“东方文明曙光”,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明戏剧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期间,孕育创作的《牡丹亭》,推动了与莎士比亚出生地英国斯特拉福德市的文化交流活动。
焦滩乡独山村“明代一条街”,拥有叶氏宗祠、葆守祠、正统古井、隆庆古井、隆庆石牌坊、明代寨墙等文保单位,是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刘英、粟裕等革命先烈在遂昌建设革命根据地,也为遂昌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
3. 民俗文化资源独特长期以来,遂昌十分注重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发扬,现共有表演类民间艺术30余项,造型类民间艺术12大类30余项。
同时,遂昌还整理、恢复了与汤显祖文化息息相关的昆曲十番、台阁、茶灯、八宝灯、马灯、花鼓戏等民间表演类艺术和造型艺术。
近年来,遂昌逐步形成了春有“喜过春节”、“班春劝农”;夏有“杜鹃烂漫”、“大柯摄影”;秋有“七月秋赛”、“北界红提”;冬有“休闲赛事”、“油茶飘香”等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的节庆活动。
4. 文化产业基础扎实遂昌始终注重“文旅结合、以文兴旅”的发展方针,目前已有文化经营单位400多家,初步形成工艺美术、广播影视、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图书音像、文艺演出、信息服务、休闲娱乐等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
2012年,全县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566万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89家,基本形成竹炭、黑陶、竹编、根雕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全县现有竹炭加工企业54家,是全国最大的竹炭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同时,遂昌也拥有一批如文照竹炭、遂昌金矿等著名的文化企业和如黑陶非遗传承人、义和坊负责人汤建华、竹编艺术家周予同等在内的一批民间艺术家。
目前已启动建设一批如三墩文化创意园、牡丹亭项目等重点文化项目。
(二)面临背景1. 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十二五”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颁布实施,成为遂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相继做出的建设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更是遂昌以改革创新促文化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2.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成为实现“两富”现代化浙江的重要战略抓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所提出的构建和谐文化,切实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的重大战略,推动了全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遂昌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带来了重要机遇。
《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等规划的发布实施,使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
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会议,更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战略性、全局性位置,成为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3. 建设生态工艺文化特色中心成为丽水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工程丽水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推进“集聚发展、借力发展、错位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了立足市情,把文化产业上升到支柱产业地位和在市场经济中崛起、担纲突围和跨越式发展大任的主角,成为振兴丽水经济的主力军。
全省文化产业规划布局中,把丽水定位为生态工艺文化特色中心,重点引导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工艺品制造、艺术设计等行业,恰符合遂昌的特色优势。
4. 加快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是遂昌依托传统特色文化优势和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的正确选择遂昌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支柱性作用,注重以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近年来,遂昌坚持做大做强汤显祖文化、黄金文化、竹炭文化、好川文化、红色文化、休闲养生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全方位拓展文化产业领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同时依托山水、文化、环境资源等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实施“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指导思想,推动实现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紧密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省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与“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加快推进“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
依托遂昌现有的生态山水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创新、创意、创造”为主题,以“做大、做强、做优”为主线,构建遂昌“5716”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加速提升遂昌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力、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加快形成以文化产业发展为引领、推动遂昌转型跨越与实现强县富民,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文化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拓宽居民收入渠道、增强经济发展“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让文化产业的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与健康需求。
2. 坚持规划引领。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引导、规划先行,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合理布局,形成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产业发展格局。
3. 坚持特色开发。
结合遂昌发展定位及资源禀赋条件,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确定一批重点发展、优先发展、鼓励发展项目,着力打造一批重点行业与重点园区,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企业。
有序推进梯度开发,以点带面,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4. 坚持资源整合。
充分依托好川文化、汤显祖文化、红色文化、黄金文化等现有知名品牌,通过分区打造文化产业带和文化旅游区,有效整合县域范围内分散的山水、人文等文化资源,构筑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5. 坚持消费驱动。
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关注文化消费热点,进一步拓展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养生健身、商贸会展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型消费,引导群众扩大文化消费,丰富文化生活,拉动产业发展,确保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6. 坚持改革创新。
着力推动改革创新,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文化宏观管理能力,激发微观文化主体活力;促进业态创新,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生产方式与内容创新,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增强产业发展实力。
(三)发展目标1.xx年总体目标xx年为全面启动建设阶段,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各大文化项目循序开展和推进,平台载体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产业实力提升。
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提升,占gdp比重力争上升至6%,成为丽水文化产业发展最强县之一。
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为遂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区域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创新动力增大。
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加大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产权制度。
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分红等形式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平台建设提速。
按照县域文化资源的分布,以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推动三墩文化创意园、牡丹亭项目、西部生态休闲旅游区等重要平台载体建设,推动打造2-3项好川文化主题活动,形成若干如杨可扬文化特色村等为代表的创新文化基地,推进完善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七大平台支撑体系。
主体培育提质。
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重要的文化产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做大做强文照竹炭、义和坊等一批重点文化创意和制造企业,初步形成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力争突破150家。
集聚水平提高。
依托遂昌特色文化优势,确立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群,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并以基地为依托,实现遂昌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对遂昌文化产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
品牌影响增强。
以汤显祖、《牡丹亭》、昆曲三大世界文化品牌为依托,加快文化“国际化”趋势。
围绕2016年举办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完成活动前期的宣传推广工作。
集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会展等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人才队伍成形。
完善政府奖励、用人单位奖励和社会奖励互为补充的多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奖励体系,对各类创作活动、学习深造、国际交流等进行奖励和资助。
加强创业孵化,加大对文化创意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
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的改革,培养一批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初步形成一支遂昌文化产业领域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