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射剂中常见附加剂的干扰及其排除

注射剂中常见附加剂的干扰及其排除

注射剂中常见附加剂的干扰及其排除
(一)常见的附加剂
注射剂中的附加剂种类较多,其主要作用是保持药液稳定,减少对人体组织的刺激。

常用的附加剂有酸度调节剂、渗透压调节剂、助溶剂、抗氧剂(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和硫代硫酸钠)、抑菌剂(如三氯叔丁醇、苯酚等)、止痛剂(如苯甲醇)、冻干制剂中的赋形剂(如甘露醇或山梨醇)等。

(二)附加剂的干扰和排除
1.抗氧剂的干扰与排除
注射剂中常用的抗氧剂有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和维生素C等。

抗氧剂均为还原性物质,这些物质的存在,对氧化还原滴定结果会产牛干扰,对亚硝酸钠滴定法测定注射液含量的结果也有干扰,另外对维生素C还具有紫外吸收能力.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亦可能产生干扰。

往射剂中抗氧剂的干扰,常用下述方法排除。

(1)加入掩蔽剂法常用的掩蔽剂有甲醛或丙酮。

注射剂中加入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作抗氧剂时,主药测定采用碘量法、银量法、铈量法或重氮化法时,使用上述掩蔽剂可与抗氧剂发生加成反应从而排除其干扰。

例如,当采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注射液含量时,其中的抗氧剂亚硫酸氢钠也会消耗碘液而产生干扰,使用丙酮作掩蔽剂可消除其干扰。

又如,采用碘量法测定安乃近注射液含量时,由于焦亚硫酸钠抗氧剂的存在会对测定产生干扰,使用甲醛作掩蔽剂可消除其干扰。

(2) 加酸加热使抗氧剂分解注射剂中如有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等抗氧剂存在时.可加入酸并加热。

使之分解为二氧化硫逸出。

如亚硝酸钠测定盐酸普鲁蕾因胺注射液的含量时,其中的抗氧剂亚硫酸氢钠或焦亚硫酸钠也能消耗亚硝酸钠滴定液而产生干扰,采用加入盐酸并迅速加热煮沸的办法可使抗氧剂分解从而消除其干扰。

(3)加弱氧化剂氧化法注射剂中的亚硫酸盐、亚硫酸氢盐等抗氧剂可被一些弱氧化剂氧化,常用的弱氧化剂有过氧化氢或硝酸。

但使用本法必须注意加入的弱氧化剂不能氧化待测组分,也不能消耗滴定液。

(4)选择适当测定波长法注射液中如使用了维生素C做抗氧剂,其最大吸收波长为243 nm,若主药的测定波长也在此波长附近,就会产生干扰。

通常采用选择其他波长作测定波长的方法使主药有吸收,而维生素C几乎没有吸收。

如盐酸氯丙嗪注射液中含有维生素c抗氧剂,而主药盐酸氯丙嗪在紫外区的254 nm和306 nm波长处有两个最大吸收峰,由于维生素C在254 nm处也有强吸收,但
在306 nm波长处无吸收.故选择3()6 nⅢ为测定波长。

2.等渗溶液的干扰及排除
注射剂中常用氯化钠作为等渗调节剂,但氯化钠的存在对用银量法或离子交换法测定主药含量会产生于扰,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排除。

例如,复方乳酸钠注射液中加有氯化钠作为等渗调节剂,当用离子交换法测定主药含量时,氯化钠会干扰测定。

先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时,氯化钠会参与交换生成盐酸。

继续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滴定时。

上述反应生成的盐酸也会消耗标准溶液,对测定结果产生干扰。

解决的办法是先用银量法测得氯化钠消耗硝酸银的物质的量,再从离子交换法中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总物质的量中减去由氯化钠所消耗部分的物质的量,即银量法测得的氯化钠所耗硝酸银的物质的量,从而求得供试品中主药的含量。

3.助溶荆的干扰及排除
某些注射剂中可能添加帮助主药溶解的助溶剂,这些助溶剂的存在也常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

如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中加有氢氧化钙作助溶剂.当用配位滴定法测定含量时,就会使测定值偏高。

为此.常在制备过程中控制钙盐的用量,《中国药典》中规定添加的钙盐按钙(Ca)计算.不得超过葡萄糖酸中含有钙量的5.0%。

4.溶剂水的干扰及排除
注射液一般是以水作为溶剂的,当采用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主药时,溶剂的水存在对测定有干扰,必须先除水,再进行测定。

除水的方法取决于主药的热稳定性。

如果主药对热稳定.测定前.可在水浴上加热蒸发或在105℃下干燥,除去水分后,再按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如乳酸钠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如果主药遇热易分解,则在适当pH条件下,用有机溶剂提取后,荐按原料药的方法进行测定·如盐酸氯胺酮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5.溶剂油的干扰及排除
对于脂溶性的药物,一般将其注射液制成油溶液,因为油溶液进行肌肉注射时可延长作用时间。

注射用植物油,我国多采用麻油、茶油或核桃油,植物油中往往含有蕾醇及三萜类物质,它们有可能对主药测定产生干扰。

排除干扰的办法常有下列几种。

①有机溶剂稀释法对主药含量较高,而测定应运中时规定取样量较少的注射液,经有机溶剂稀释后,可使油溶液对测定结果影响减小。

②有机溶剂提取后再测定法加入有机溶剂,将主药从油溶液中提取出来,再按不同方法测定。

如黄体酮注射液,先加乙醚溶解,再用甲醇分次提取黄体酮,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