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歌曲欣赏论文 放牛班的春天

歌曲欣赏论文 放牛班的春天

音乐可以启迪心灵
——从《放牛班的春天》谈起
感谢造物者给了我们看的眼睛,闻的鼻子,听的耳朵,尝的舌头和触的肌肤。

五感皆通心,而其中最让人触动心底、直击灵魂的,应该是那一双耳朵。

因为只有耳朵的感受器与大脑的相连,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通道,所谓余音绕耳三月不绝,恰恰是那深入骨髓的种种声音。

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很多种声音,有语音、杂音、乐音等等。

而这其中,对人影响最大者,莫过于乐音,因为它的规律与变化,往往能使听者产生至深的触动。

广义来讲,物体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可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

音乐产生之早,发展之广,作用之大,在整个人类史上都占据着无法撼动的地位。

因为直达心底,所以最能启迪心灵,最能够产生“改变人心乃至改变现实”的巨大作用。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由音乐大师第一次执导的电影,正是体现出音乐对心灵直达要害、毫不做作的巨大的影响的最好范本。

影片几个经典配乐中,主唱与和音互为有无的缠绕、低音与高音丝丝入扣的衔接,合唱团孩子们恰到好处的分工合作,不但让观众体会到了音乐纯化人心的伟大力量,更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一种对音乐至高的理解——既不回避恶,也不盲从善,而是坦荡而勇敢地面对一切现实,并
用充满了爱和阳光的力量从容而坚定地改变现实。

影片中“塘底”这所儿童寄宿学校,是专门为家庭教育障碍、频繁违反纪律、被当时的社会认可为“较差”的“问题儿童”而设立的辅助教育机构,类似于我国的少管所,是专门以半军事化管理对“问题儿童”实施全封闭管理以期实现教化的特殊学校。

尤其是学校里严明的纪律,“行动—回应”教育方式等,处处体现了军事化管理的特色,可以说是一种对儿童天性的泯灭。

由于儿童本身的心理状态处在快速发展的极不稳定阶段,很容易受到不健全的教育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产生对自己不正确的认知。

这些所谓的“问题儿童”在来到塘底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对自己的片面认定和错误评价,内心存在一定程度的僵化模式,总认为自己所思索想和个人发展局限于大人们限定的范涛内,并且会在塘底的“行动—回应”模式中不断加强这一僵化。

在音乐教师马修来到之前,塘底一片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可言,除了管理方式上严苛死板的外在因素,更多的是这些学生对自己就是“差生”“吊车尾”“问题人”的心理僵化模式。

当马修的音乐才华与孩子们潜藏的童真和勇敢相互擦出火花后,一群散沙般的孩子们突然就像一股拧紧的绳子,被饱含了真爱和包容的美好音乐升华了灵魂。

这种直击心灵的震撼绕过了他们错误而不健全的理性和逻辑,对内心深处产生了直接影响,而这种影响几何倍数地放大到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尤其是那些充满希望与憧憬、善良与坚强、宽厚与仁爱、理解与原谅的经典歌曲,迫使他们在不自觉中重新
看待自己,重新给自己下定义,跳出了之前对自己错误的自我设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充满希望的,即使黑夜再可怕,白昼终将来临。

在塘底这个死气沉沉的环境中,不管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始终处在一种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焦虑、愤怒、委屈、不满等不良心理状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发泄与调整,长期压抑在心中,造成了心理上的通病,心理状态非常之差。

处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饱受消极压抑情绪的影响,尤其是影片中专门强调了一个细节,教授代数及其他课程的老师都好久没有笑过了。

在歌声逐渐充斥校园的过程中,内心中不良情绪被音乐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坚强勇敢、包容理解的心理暗示直接抵消,在合唱团唱歌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内心得到了充分净化,在这种专心投入的过程中,音乐起到了指南针和润滑剂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把每个人的心灵从过去的长期压抑中解放出来,直至那位不会笑的老师变得积极开朗,甚至主动要求加入乐团。

音乐独特的规律性与美感完美结合,对人的情感和心灵起到了直接渗透影响的作用,使得人性中向往真善美、大胆追求美好的本质,在音乐的催化下得到了全面施放,合唱团的音乐如阳光般彻底地扫去了每个人心中的阴霾。

再者,由于塘底学校原有的管理方式尤其是“行动—回应”模式,人性中恶的一面在巨大外界压力下充分显现,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充满了误会、猜疑、嫉恨、厌恶与不信任。

有两个细节非常明显,一是麦神父被学生戏弄受伤后,校长只是冷冷的问了伤情,随后不管伤者而去紧急集合惩罚学生。

二是学生从
未认为师长对自己会真心关心,马修来到后一心想要打动他们却连连遭遇戏弄甚至是被盗。

在这种环境之中,人们的误解会随着陈旧认知的加强而加强,时间越久,隔阂越深,所形成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孩子畸形的社会功能会越来越严重。

而音乐被引入这个环境中后,学生之间的隔阂在合唱团共同的成长中,不知不觉地渐渐消除。

感受到音乐之美,孩子们都踊跃融入合唱团的每一次训练中,谁都不愿意落后,而不断唱出更加动听的歌曲,又反过来促使孩子们更加向往真善美,以良性循环替代了恶性循环。

在那如慈母爱抚般的音乐陶冶的过程中,心底里信任与依靠的社会本性得到充分释放,人与人的心灵以语言之外更高级的方式得到了充分交流,不需多说,误解和猜疑已经烟消云散,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向着更加纯洁、更加阳光的方向发展。

综观整部影片,那些美妙合唱的立意、旋律、情感与它们所出现的情节极为吻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绝望中的希望、痛苦中的喜悦、猜疑中的信任、交恶中的包容等等。

在观看电影过程中,没有哪个观众会对影片对心灵的直接拷问毫不动情,音乐是伟大的,但伟大的根源是我们的人性原本就是伟大的,就像那句老话,虽然饱经风霜,虽然希望渺茫,但是至少,我们还能歌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