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牛班的春天》鉴赏

《放牛班的春天》鉴赏

《放牛班的春天》鉴赏
目录
第1章前言 (1)
第2章音乐艺术的感觉 (2)
2.1 观赏性 (2)
2.2 故事性 (3)
2.3 具有现场感 (4)
第3章音乐的表现形式 (4)
2.1 写实性音乐 (5)
2.2 表现性音乐 (5)
2.3 背景性音乐 (6)
第4章小结 (2)
一、前言
音乐最适于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心微妙的情绪波动, 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人类最内在的心理感受,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已经不是一种表达手段,也已经不是强调主题的表现形式。

在片中,音乐就是主题!片中那美轮美奂的音乐,赋予了宗教情感的纯净与升华,有着近乎赞美诗的柔美与庄严,创造了超越时空的整体气氛 ,展现了音乐对人性起到的巨大感化作用,而影片也因此成为一部赞美颂扬人性美的音之曲。

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整个剧情起着推动及调节的作用。

音乐有高潮低潮,电影也有高低潮。

当电影达到高潮,配上音乐的高潮,视觉听觉同时达到高潮,从而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也给观众留下震撼,回味无从。

电影音乐能够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音乐最适于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心微妙的情绪波动, 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人类最内
在的心理感受,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

所以电影使用音乐表达电影人物内心的感觉是最贴近所需表达的内心,也是观众最容易感觉电影人物的形式。

关键词:音乐、电影、感情、表现形式、音乐艺术的感觉
二、观赏性
观看《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

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品位。

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一所收容问题孩子的寄宿学校里。

这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破烂的校舍,冷酷的校长,严肃的老师,就连唯一热情的守卫也被学生的恶作剧砍伤了右眼。

在私立学校教音乐的主人公被介绍到这里做学监,他细心揣摩孩子们的心理,对这些被世人放弃的犯了不可饶恕错误的孩子充满了爱与同情。

他把孩子们当作朋友,为了避免孩子被粗鲁的对待向校长撒谎,组织孩子们建立合唱团,很快改变了这里的风气。

他还发现了一位极具歌唱天赋的孩子,并爱上了他美丽而忧郁的母亲。

虽然这段暗恋无疾而终,但是孩子因为他的教育改变了恶习并修复了与自己的关系,成为了一名享誉国际的指挥家。

导演在一开始就埋下了两条线,一条是以孩子的角度,另一条则以主人公的角度。

两条故事线相互映衬,使得故事的表达内容丰满而深刻。

2、故事性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一位充满爱心与耐心的老师,教化了一群坏孩子。

导演的用心就在于把一个看似平淡故事中的艰辛曲折,讲述的动人而充满美感。

摄影机对准了孩子们的双眼,惊恐、愤恨、迷茫、扭曲、绝望、悲伤,这群孩子千疮百口的心灵在每一次镜头特写的眼神中传达出来——关于他们自己的特殊的故事。

这种细微中的震撼力,被导演抓住打动了观众。

天籁般的童声合唱歌颂着美好、自由、幸福、安宁与残酷丑陋的现实以及孩子们各自的悲惨遭遇的对比运用,不得不说是导演的独具匠心。

对于“放牛班”的孩子来说,音乐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他们在之中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感悟到了希望和尊严,再没有调皮捣蛋,再没有恶作剧。

阳光般明媚的音符,轻柔地荡涤着他们正在成长的小小心灵,也改变了他们对世界、他人和自己的看法,他们开始感受到爱和付出的伟大力量,也从此有了一个崭新的人生,使得严肃紧张的数学老师慢慢地有了笑容,甚至可以改变暴躁的校长,使他在合唱团的歌声中童趣大发的玩起纸飞机。

3、具有现场感
电影由于声话并茂,使得它们成为一种具有现场感的真是艺术,而现场中各种声音的真实,来源于它们的生活化、性格化。

每个孩子都有着如诗般的纯洁天真,他们勇敢地证明自己。

这才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欲望有着动力有着缺点有着成长。

马修老师把他们分成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等角色,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起了一只合唱团。

贯穿整
个影片的,都是孩子们稚嫩清澈的歌声,似身临如画美景。

影片中孩子们由最初的自己孤独的自唱到合唱团一起唱,由孤独寂寞的不敢高声到勇敢的表现着自己,由声音的跑调到合唱出连公爵夫人都赞叹的美妙歌声。

他们的歌声表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在组成合唱团之前,音乐压抑、舒缓,可是当合唱团成立以后,音乐开始欢快,开始充满了情感。

“放牛班”才真正有了春天,“池塘畔底”才有了些许生机。

三、音乐的表现形式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已经不是一种表达手段,也已经不是强调主题的表现形式。

在片中,音乐就是主题!片中那美轮美奂的音乐,赋予了宗教情感的纯净与升华,有着近乎赞美诗的柔美与庄严,创造了超越时空的整体气氛 ,展现了音乐对人性起到的巨大感化作用,而影片也因此成为一部赞美颂扬人性美的音之曲。

1、写实性音乐
电影音乐分为写实性音乐和表现性音乐,影视音响也可以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种,《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写实性音乐音响和写意性音乐音响的巧妙结合运用,片中孩子们排练合唱时的歌声就属于写实性音乐即有声源音乐,而影片的
背景音乐大多属于表现性音乐即无声源的写意音乐。

这充分体现了影片本身的主题:就是音乐!
2、表现性音乐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在这个影片中主要表现在表达主题;参与叙事;抒发感情和烘托氛围。

例如影片开篇主人公指挥的乐团音乐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称作是影片的前奏序曲,它奠定了影片全片的主题与基调;在叙事上,片中马修教学孩子们练习合唱时的歌声和乐曲就直接参与影片叙事,成为影片不可分割的叙事工具,特别是马修给莫杭治开小灶时莫杭治天籁般的声音对影片叙事和主题表达起到重要的作用,使观众感觉到马修和音乐对莫杭治的影响,还有孩子们心理上的变化,直接参与剧作并表达影片主题。

记得有这么一段情节,在美妙的钢琴乐下,孩子们唱着:“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向大海,飘向空中,孩子们在望着你呐,在那暴风雨中,你高扬着翅膀,别忘了飞回我身旁...”而画面镜头是莫杭治和佩皮诺望着窗外渴望自由的眼神,同时响起马修的旁白:“我感到孩子们对自由的渴望,在最遥远的天边建筑自己的小屋...”我对这一段印象特别深刻,写实音乐,写意音乐,音乐与音乐,音乐与画面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

3、背景性音乐
影片中针对不同的情景和人物,所运用的背景音乐也不一样,当蒙丹出现时,例如马修制止蒙丹吸烟的第一次交锋,莫杭治与蒙丹在晾衣房矛盾冲突,蒙丹教坏郭邦等等的情景时所响起的背景音乐,就如蒙丹本人一样,不那么宁静,又带有一股邪恶之气,
此时,音乐也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而每当马修与莫杭治母亲见面的时候,此时响起的音乐总是那么轻柔舒缓,又带有一点浪漫,将马修对莫杭治母亲的好感和单相思烘托的淋漓尽致,同时也与莫杭治母亲那美丽贤淑的形象气质相得益彰。

还有一处印象比较深刻的情节体现了音乐在抒发感情和烘托氛围上的作用,就是当校长得到消息说学校失火后骤然响起的音乐以及在回校途中所配的音乐,音乐的节奏和力度明显加重,急促,紧张,同时蕴含着一些危险的讯息,但随着马修领着孩子们从迷雾中慢慢出现时,音乐突转并慢慢停止,这告诉观众担心和险情已经没了,孩子们都安然无恙,音乐的变化同时也符合观众的心理变化。

此外还有片中莫杭治离开学校在街上偷看母亲工作时运用的音乐也恰当的刻画了当时莫杭治的情绪,也将母子之间的疏远氛围和莫杭治对母亲的渴望表达了出来。

其他诸如几个学生偷看马修的书包时用的音乐能够烘托氛围;当影片临近尾声,响起那首《Cerf-volant》,孩子们清澈的音声从高高的城堡式的禁闭室中飘逸到窗外,合着一架架承载了稚嫩笔迹的纸飞机,仿佛天使的羽毛一片片,一片片,一片片落到马修的面前,差点让我落泪。

阳光下,没有言语,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然而孩子们的歌声如轻柔的海浪层层相叠,一双双挥舞的小手写满了离别的眷恋和心灵的亲吻。

正如马修老师说:我突然领悟出许多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感受,人对他的肯定。

正是声音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为画面增加了活力。

四、小结
《放牛班的春天》是音乐,也是电影,更是一部用音乐征服观众的电影。

该片在摒弃了诸多流行的商业电影元素之后,该片获得了一种温润如水的质朴气质。

精通音乐的制片人深信,空灵唯美的音乐能够召回人性中的美好记忆,协助人从魔鬼的怀抱中挣脱。

该片音乐极其丰富地运用了教堂音乐的元素,庄严而神圣,空灵而唯美,让观众无不潸然泪下.流畅舒缓的音乐,柔情脉脉地表述着孩子们和老师之间质朴温馨的爱。

旧的题材配上新的音乐,电影的成功正在于这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故事里孩子们的心灵,还赢得了观众心灵的共鸣.轻柔的音乐遥远的回声,动人的孩提乐章深深烙在了我的心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