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原理总结

马哲原理总结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1)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例子:小孩空中走钢丝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具有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第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例子:自习室占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

第一,运动着的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

任何事物,无论其过程怎样短暂,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任何事物,无论其体积怎样微小,总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第二,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离开了具体事物的抽象空间和抽象时间都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第三,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既不存在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事物,也不存在着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事物。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

时间、空间在客观性上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否认时空的相对性是形而上学观点。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第一,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过程是无始无终的,它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有始有终的,事物的存在具有暂时性。

第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范围无边无际;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的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

第三,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这就是说,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

我们要善于通过有限把握无限。

(2)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是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3)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实践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客体是指实践的主体所要探索和改造的对象。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进行改造。

一方面。

实践要创造客体的价值,另一方面,又优化了主体。

而优化了的主体能够更好地改造客体,更好地改造客体反过来再一次优化了主体。

于是形成良性循环,主体与客体不断地协调发展。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此原理是黄金原理一,用于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自在世界是指人类还没有认识,实践尚未影响到的世界;所谓人化世界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下自己烙印的世界。

自在世界构成了人化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化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

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人的实践越发展越深入,对世界的认识就越广泛越深刻,人化世界的边缘就越扩大。

2、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且可以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内容上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差别的具体的同一,而这种同一必须包含着斗争;另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总是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总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共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把握矛盾的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矛盾的不平衡原理是指矛盾的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把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在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矛盾可分为主、次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处于服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首先,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它制约着次要矛盾,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用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其次,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的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因此,我们必须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

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再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旦出现转化,我们工作是重心也相应的转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其次,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再次,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易位,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事物发展是自我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是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

外因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与发展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与特征)------万能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丛属)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第二,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

第三,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第四,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

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相同。

发展: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其一,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二,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

其三,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其四,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此原理用于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的统一,它们互为前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