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各项加点成语运用都正确的一项是()A.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B.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2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天宫二号当“菜农”,在3D打印的白色装置内人工栽培植物。
B.国家标准委日前发布了“新国标”,校园塑胶跑道标准滞后的问题将得到改善。
C.广西有关部门将查处北部湾地区为建设滨海新城,侵占破坏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D.到2020年,我区将实现市市通高铁,形成以南宁为中心的“12310”高铁经济圈。
3 .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通讯,记者综合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时刻。
C.《三峡》的作者郦道元是南朝梁地理学家,所撰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重视运用形象思维,采取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所在。
二、字词书写4 . 识记字音欲颓(______)与其奇者(______)藻荇(______)未寝(______)三、现代文阅读刷屏致命倚蓝桥①刷微信、看视频、搜新闻、拍照片……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即便是走路、吃饭、坐车,眼睛也离不开屏幕。
然而,伦敦大学学院( UCL)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们若高度专注于眼前事物,就会听不到原本能够听到的声音。
这意味着,沉迷刷屏的人可能会出现短暂性失聪。
②早在2012年3月,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学研究所的尼尔利·拉唯教授就做过一项实验:要求一百多位参与者在电脑上完成一些测试项目,包括高难度的填字游戏、图片找茬、数列对比等。
在参与者紧盯屏幕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会突然插播一些引人注意的曲调,并在测试结束后询问参与者是否听见了那些曲调,结果有80%的参与者表示自己没有听到。
③研究人员插播的曲调音量并不小,参与者是不是没留意,或听到了没记住呢?2016年1月,拉唯教授与该学院耳科研究所的玛利亚·柴特博士又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他们将脑磁波描记器连接到13名听力良好的受试者身上,实时检测其听到声音并产生感知的所需时长(即P3数值)。
当受试者们专注于电脑屏幕上的视觉任务时,研究人员再次插播歌曲,不料受试者们的脑部扫描却显示,其P3数值一直处于抑制状态中。
这表明,受试者们不是有意忽略或者选择过滤掉那些声音,而是确实没有听到。
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聪现象呢?玛利亚·柴特博士解释道:“因为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共享同一块有限的神经资源,当视觉的负荷加重甚至过高时,听觉所能使用的神经资源就大大减少了。
这会导致人的听觉感知降低,甚至失效。
”所以,你要是和一个沉溺于刷屏的人说话,他多半不会理睬你,因为他很有可能没听见你在说什么。
⑤短暂性失聪虽然算不上什么大毛病,但是会给人们的安全埋下隐患。
试想一下:在驾驶过程中,被路边广告牌或LED屏幕吸走注意力的司机可能会听不到汽车喇叭声,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在行走时,沉迷于手机刷屏的人很容易陷入失聪状态,听不到周遭的路况提醒,从而给自身带来的危险可能是致命的!⑥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刷屏幕”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从社交角度考虑,少刷屏、多交流,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8期)5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伦敦大学学院最新研究表明,人们若高度专注于眼前事物,就可能会听不到任何声音。
B.短暂性失聪虽然是小毛病,但是会给人们的安全埋下隐患。
C.你要是和一个沉溺于刷屏的人说话,他不理睬你,是因为他没听见你在说什么。
D.手机刷屏会陷入失聪状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刷屏幕”的行为不值得提倡。
6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低头刷屏可能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
B.低头刷屏可能导致同事、朋友、亲人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就算是说话也是敷衍了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正在降温。
C.文中提到的伦敦大学学院的两次科验,从研究目的来看是步步深入的,在文中的顺序不可调换。
D.本文主要说明了刷屏会导致“短暂性失聪”,甚至带来生命危险的原因,意在告诉人们不要刷屏。
7 . 读了本文后,你应该怎样劝说自己身边的“低头族”?四、句子默写8 . 默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光云影共徘徊。
朱熹《观书有感》②蓬莱文章建安骨,___________。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③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④只见草萧疏,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⑤ 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⑥ 折戟成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⑦《爱莲说》一文中,表现了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螳螂捕蛇蒲松龄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
渐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②其者,攧③ 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①觇(chān):察看,窥视。
②攫(jué):钳制,用爪札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
③攧(diān):通“颠”,摔。
9 . 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犬/坐于前B.其/一犬坐于前C.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D.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10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屠自后断其股(大腿)B.乃悟前狼假寐(睡觉)C.攧不可去(离开)D.似有物捉制之(制止)11 .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反侧倾跌之状B.两狼之并驱如故渐近临之C.以刀劈狼首以尾击柳D.投以骨以刺刀攫其者12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
13 . 面对强大而凶残的对手,屠夫和螳螂最后能获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内容具体分析。
六、诗歌鉴赏阅读(甲)(乙)两首古诗词,回答后面问题(甲)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乙)秋词(其一)[唐]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4 . 把甲乙两首古诗词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15 . 这两首古诗词有很多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所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七、名著阅读16 . 阅读《水浒传》第五十三回节选,回答问题。
直到天明,公孙胜起来安排早饭,相待两个吃了。
戴宗道:“再请先生同引我二人上山,恳告真人。
”李逵听了,暗暗地冷笑。
三个依原旧路,再上山来。
入到紫虚观里松鹤轩中,见两个童子。
公孙胜问道:“真人何在?”童子答道:“真人坐在云床上养性。
”李逵听说,吃了一惊,把舌头伸将出来,半日缩不入去。
三个揭起帘子,入来看时,见罗真人坐在云床上中间。
(1)请结合原著简要分析李逵“暗暗地冷笑”的原因及此时他的心理。
(2)画线句体现了李逵怎样的性格?请结合原著再举一个可以体现这一性格的故事。
八、综合性学习17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4个国家中,中国中小学生触网率最低,但中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68.1%)仅次于韩国,7~9岁开始触网的学生居多(45.2%)。
材料二最新数据显示,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的22.9%,达到1.77亿人。
民盟北京市委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玩游戏的中学生占14.8%。
专家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网游更便于上手,隐蔽性更强,更容易让人沉迷。
材料三漫画(见下图)。
(1)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说明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作文18 . 请以“我在中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读书”、“挫折”、“友爱”、“宽容”等;(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