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题组一表达方式类1.(2015·湖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访秋①李商隐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①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时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是诗人的所见,“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岭被映成一片红色。
这两句初看起来,山红水白,好像美景一片,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包蕴其中的异乡情调,以及客居异地在日暮时分很容易勾起的乡国之思。
尾联中诗人登楼而访,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此时此地,那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有一树树红枫。
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富有深情。
而“只是”二字,一方面真实地写出了桂林地暖的自然特点,另一方面也婉转地表示出诗人在桂林的孤独处境和落寞情怀,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倒远不如看似无情实多情的丹枫亲近,诗人在异乡的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被表达得更为曲折和深沉。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写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西风吹来,酒意全消,于是登楼远望,一片苍茫。
一个“望”字,点明了诗题中的“访”,并领起全篇。
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
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
再写烟白霞红的景象,表明秋色不浓,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
只有一树树红枫,给人一点难得的慰藉。
答案:(1)①色彩(视觉)描写: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
(2分)②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
(如答比喻、拟人等,言之成理亦可)(2分)(2)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
①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
诗人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
②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
异乡落日、归帆、白烟、红霞,虽然所见皆爽朗之景,却秋意不浓。
③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乡思之苦。
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以真正秋意。
(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8分)江夜吴锡麟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
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
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选自《晚晴簃诗汇》)(1)为什么诗人“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颈联或尾联进行简要赏析。
(4分)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要弄清楚诗句本身的意思:在清碧的夜空下,在大江之上行船,人觉得飘飘欲仙,好像没有船也没有月,也不知是水流还是风行。
然后明确这是诗人乘船夜游大江时的错觉,表现出诗人的自由闲适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景与情的关系:(1)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情造景等几种。
(2)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四种。
明确题目要求,选取“颈联或尾联”进行赏析。
在答题时首先选取承载情感的景象,如颈联的“汀洲、孤鸟、逆浪、老鱼”,尾联的“落月、潮水、渔灯、蓼花”等,然后综合考虑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由整体的意境就可以推测出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答案:(1)“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这两句表现的是诗人秋月之夜行船大江时的错觉:在清碧如秋露洗过的夜空之上,行船于大江之上,人飘飘欲仙,似乎没有船也没有月,也不知是水流还是风行,只觉得无所依凭,恍惚若空游一般自由(逍遥)。
(言之有理即可。
)(2)(示例一)寓情于景。
颈联选用汀洲、孤鸟、逆浪、老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朦胧而静谧的长江夜行图:隔着汀洲的孤鸟仿佛欲与作者一起进入梦乡,水中逆浪而游的老鱼喋喋有声。
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触景而生的闲适之感。
(示例二)情景交融。
尾联选用落月、潮水、渔灯、蓼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且富有生机的长江夜景图:半夜里皓月沉入西山,江潮又涨起,打渔人家也在拂晓前忙碌起来,那流星般划过的“渔灯”照亮了水边的蓼花。
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言之有理即可。
)题组二修辞手法类3.(2015·湖北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8分)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②到夜深。
【注】①何梦桂:浙江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隐居于湖南沅陵小酉源。
②参差:排箫,古乐器名。
☆(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赏析。
(4分)(2)诗题为“夜坐有感”,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1)(示例一)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
“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
“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道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
“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
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
(示例二)颔联寓情于景。
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
(示例三)颔联化用典故。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
(言之有理即可。
)(2)首联借夜坐高楼所见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抒发了隐居出世者的孤寂凄凉感受。
(2分)颔联借高楼周围夜景,抒发了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感受。
颈联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
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国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
(2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秋怀[金]元好问①凉叶萧萧散雨生,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花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注】①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
本诗为寓居异乡时所写。
(1)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5分)☆(2)简要分析诗歌后两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答案:(1)诗歌首联从触觉和听觉的角度(如答“用拟声词”“用叠音词”的手法也可)(2分)写了秋风秋雨、落叶清霜,渲染了一种寂静凄清(凄凉)的氛围,为下文写秋思乡愁作了有力的铺垫。
(3分)(2)诗歌后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以秋虫的鸣声比喻诗人的苦吟,以寒鹊的惊飞比喻诗人的惊梦,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之浓。
(4分) 题组三表现手法类5.(2015·郑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11分)江城子·病起春尽陈子龙【注】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
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
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
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词大约作干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2)“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1)结合词的标题及“残红”“无情春色”“留不住”等答案:(1)①伤春之情。
词人“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千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
(2分。
“情感”1分,“分析”1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或“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词人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见到,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
(或“词人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分。
“情感”1分,“分析”2分)(2)①拟人。
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飞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
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
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飞舞来反衬词人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词人无心赏春景,倍增伤感。
③对比。
花的笑、燕子的舞与词人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6分。
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或③给3分。
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分,表达效果1分) 6.(2015·大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
(11分)南乡子·捣衣顾贞观嘹唳夜鸿惊,叶满阶除欲二更。
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
片石冷于冰,两袖霜华旋欲凝。
今夜戍楼归梦里,分明,纤手频呵带月迎。
(1)请简要概括“秋声”的内容。
(5分)☆(2)有人赏析最后三句的技巧,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1)该词以“秋声”来渲染烘托思妇心中之哀苦,其中有受惊鸿雁的凄凉哀鸣,有落叶沙沙的飘响,有夜半二更的更鼓声响,有萧瑟生寒的西北风呼啸,还有连续不断的思妇捣衣声。
(2)“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指的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面落笔”的写作手法。
对面落笔是指古代诗歌在写人、叙事、状物、抒情的过程中转主为客、因实入虚,或者先从写己方的状况起笔再转为写对方的状况,从而达到表意丰富、韵味深远的效果。
这种构思方法常见诸思乡、怀人、送别等类诗词中。
该词下片形象地描绘两地相思的情境。
最后三句就是运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思妇想象丈夫在戍楼思念自己,可见思妇长久地沉浸在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中,如痴如呆。
答案:(1)“秋声”包括:鸿雁的哀鸣声、(1分)落叶的飘坠声、(1分)夜晚的更鼓声、(1分)刺骨的寒风声、(1分)连续不断的思妇捣衣声。
(1分)(2)最后三句运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思妇想象丈夫在戍楼思念自己。
(2分)在思妇的想象中,丈夫思念妻子到了极点,做起了思乡梦,在梦中妻子出来迎接他,一边走,一边给冰冷的纤手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