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古诗文阅读专题7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考点精讲】【考点精释】考点说明:2020年《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情分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一般设计在客观题或单独的主观题中,在复习中一定借鉴高考题,作为训练材料,注意答题技巧,掌握答题方法,以达到复习的效果。
备考建议: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
【典例导引】(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修辞手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解析】第(1)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认。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一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
解答本题必须注意后面的“具体说明”的要求,对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知识梳理】(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1.比喻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2.比拟(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即为夸张。
夸张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局部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或特征代本体,或具体代抽象等。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
5.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同音的特点,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解题指津]1.必须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有学者将修辞手法分为三大类:①描绘组,如比喻、比拟、夸张、摹绘(形、色、声)等;②布置组,如排比、对偶、顶真等;③表达组,如反问、双关、反语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语法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必须在这方面做到见多识广。
2.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因为在具体的诗作中,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或者说特殊的作用,肯定是指该修辞手法一般作用的某一方面。
3.如果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应用,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能仅仅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就了事了。
(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
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用典等。
1.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2.对比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它既是表现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3.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物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4.渲染渲染原是国画中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5.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或营造氛6.用典用典,也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以抒情或表达主旨。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诗词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
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移植到其他对象(景、物、人、事)上,也就是所谓的“移情”。
①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的抒情方式,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②触景生情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③寓情于景诗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与所写的景物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的感情。
2.描写方式(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
正面描写包括细节描写和白描。
细节描写,可以称为“工笔”,就是精雕细刻;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如形容女子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属于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为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
“虚”,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
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
(4)视听结合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景物,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详写和略写相结合的描写方式。
[解题指津]1.首先得明确“表达方式”含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各自有何特点。
2.题干若指明了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应在诗歌中找具体的对应点。
例如,题干若直接指向“虚实结合”,我们就应辨清“虚”“实”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上。
若题干没有指明具体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应寻找鉴赏对象中最突出的方式来作答。
3.答题时,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诗句内容,并指出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高考直通车】1.[2020·湖北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两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枝词(二首)姚少娥①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燕睛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详,明代女诗人。
②〔接袖〕指携手。
“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纷纷度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上和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色?每种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选用色彩词语:“红衣”“绿阴”互相衬托,色彩鲜明,富有视觉冲击力。
②用准确、贴切的动词表现情态:“突展”,说明眼前景象出现突然而迅速,给人惊喜的感觉,印象强烈;“接袖”,写出携手的独特形态,渲染欢快活泼的气氛,饱含诗情画意,富有动态美。
③运用借代的手法:借“红衣”代指红衣女郎,借“接袖”代指携手,只写衣着不直接写人,含蓄动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解析】这两首小诗,描写西湖风光,写平常景,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
第一首:本诗展现了一幅当垆沽酒图,明净可爱。
卖酒的人家临近烟水迷离的西湖之滨,在绿树的高处挑挂着一面酒招。
画面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
一、二句平平而起,但很有章法,见出功力。
第三句欲说还休,吞吐不尽。
结句乘流而下,虽语意夸张,却深合人情。
第二首:本诗展现的是一幅仕女游春图,活泼可喜。
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
燕儿翻飞,天朗气清,春意盎然,一群少女欢快游春,陶醉于满目春色中。
“醉”“销”二字形象写出了春色摇曳的姿态。
后两句写红衣女郎携手渡桥的欢快场面,画面明净、活泼,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2.[2020·河南重点高中高三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折杨柳①萧绎②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注】①〔折杨柳〕古乐府诗题,初多用于写士卒辞家出征,后内容不限于此。
②〔萧绎〕南朝梁代梁元帝。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两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山如莲花般明艳,水如月光般素洁。
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以莲花喻山,以明月比水,尽显山之明丽,水之清素。
描绘出一幅明丽清幽的山月美景,作者以乐景写哀情,与下文写猿声清哀、游子思乡形成反差,倍增其哀伤。
【解析】这是一首思乡念亲之作。
首句写巫峡秀美的风光。
长长的巫峡,两岸是连绵的垂柳垂杨,船行峡中,如在画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