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

201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9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春题湖①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

★(1)下列各句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

C.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E.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解析】选BC。

B项,“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项,颔联中“用比喻的手法”不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

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做简要说明。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运用了白描、设喻、做铺陈的写作技巧。

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层次分明。

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为景物增添无限神韵。

借助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

(技巧把握正确,援引原诗恰当,解说的意思也恰当即可)(答出其中一项并做出说明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11分)苍洱①临眺李京②水绕青山山绕城,万家烟树一川明。

鸟从云母屏③中过,鱼在鲛人④镜里行。

翡翠罘罳⑤笼海气,旃檀⑥楼阁殷秋声。

虎头⑦妙墨龙眠⑧手,百帧生绡⑨画不成。

【注】①苍洱:大理苍山、洱海。

②李京,字号山,河间人。

元大德五年至云南,曾任乌撒、乌蒙宣慰使。

③云母屏:云母镶嵌的画屏。

④鲛人:鱼尾人身,美人鱼。

⑤罘罳(fú sī):屏风。

⑥旃(zhān)檀:檀香木。

⑦虎头:晋代着名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

⑧龙眠:宋代着名画家李公麟,号龙眠。

⑨生绡:素色丝织物,古人以之作画。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此诗写出了大理的独特景观:水环绕着青山,山环绕着古城;大理人烟繁盛,山川明丽。

B.此诗描写苍山洱海,“云母屏”“鲛人镜”“翡翠罘罳”,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

C.诗人看到大理的风光,情满于山,意溢于海,遂以客观写实笔法描绘了大理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D.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作者置身苍山洱海秋天美景中的感受,洱海如玉,秋声悠远。

E.此诗的诗眼是“临”字,作者居高临下,全景式地描绘了大理的山水形胜。

【解析】选CE。

C项,“客观写实”不准确;没有描绘“风土人情”。

E项,“诗眼是‘临’字”错,应为“眺”字。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着的特点是什么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虚实结合。

前三联均为写实,最后一联为虚写:“哪怕顾恺之、李公麟再世,就算他们的生花妙笔用尽百幅生绡,也画不出大理的美景”,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实写中又有虚写:鸟飞、鱼游乃实写,云母屏、鲛人镜则是虚写。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注]陆游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1196)陆游在故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据梦中所作而补写,时年他已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诗人乘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E. 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解析】选BD。

B项,“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有误。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汀下钓筒”,“偶经”指偶然经过,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前来寻访。

D项,“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说法错误。

“吴中近事君知否”是作者自问自答。

告诉好友吴中家家团扇上都画着一个放翁。

★(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首先要回顾诗歌中鉴赏景物的方法和角度,然后圈出诗歌颈联中的景物以及特点。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这两句所写的对象是“菡萏”“蜻蜓”,“白”“红”是二者的颜色,可以从色彩角度赏析;“香”是菡萏之味,这是嗅觉,“蜻蜓”之弱,这是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赏析;菡萏绽放散发香味,这是静态,蜻蜓在风中翻飞,这是动态,可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

答案: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

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

色彩描写鲜明生动。

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

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

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

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陶醉。

二、修辞手法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神居,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

B.颔联上句借“雁”“月”“胡天”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颔联下句借“归羊”“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

D.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沧桑与慨叹。

E.尾联对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的真切描写,高度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并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解析】选AE。

A 项,“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不准确,应是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E 项,“真切描写”错误,此句是通过想象追思历史。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

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

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

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

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2)题。

(11分)拟古九首(其七)陶渊明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而创作的诗歌。

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

B.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勾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篇的抒情蓄势。

D.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生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美丽的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E.这首诗具有隐喻的意味,结尾处佳人发出的对世间美好事物难以恒常的感喟,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显见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仍然难忘世事,内心并不旷达超脱。

【解析】选BE。

B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的说法不恰当,全诗的情感有先乐后哀的明显转变。

E项,由这句诗便推导出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内心并不旷达超脱”的说法过于武断,认识到生命无常与内心旷达超脱与否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