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ppt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第二节
越剧的发展
(一)落地唱书 19世纪中后期,在嵊州农村出现了田头歌的自娱性 活动,其代表人物是马塘村农民金其炳。1860年前后,嵊 州连年遭灾,经济萧条,清政府捐赋日增,当地农民度日 艰难。为谋生计,他们开始模仿“扫地佬”等乞讨口艺形 式,把田头歌唱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用四工合调唱“彩 头活”式生活故事,即“沿门唱书”。 到了同治年间“沿门唱书”逐渐从站立人家门口演唱 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称为“落地唱书”。随着唱书 艺人不断增多,唱书地域扩展到了宁波、绍兴、金华等地, 唱书方式也从地上走向台上,成为“走台书”,在这一时 期,沿门唱书,落地唱书和走台书一起并存,通称为“落 地唱书。”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二、范派
在唱腔中不通过过门,直接转调的特殊艺术手法是范派的 又一特色,如五十年代范瑞娟演出《梁祝〃楼台会》,直接由 “尺调腔”转入“弦下腔”而且弦下腔,而且旋律激越上升。 这种艺术技法和内容紧密结合的表现形式,是范派的独创。 师承范派的演员很多,有丁赛君、胡少鹏、高爱娟、陈琳、 邵文娟、筱一峰、史济华、张志明、王少楼、王雪霞、章瑞红、 韩婷婷、成美华、陶雁、王柔桑、斯钰林等。
目
录
前
言
第六讲 越剧的角色的行当 第七讲 越剧的服装 第八讲 《红楼梦》唱段赏析 第九讲 《梁山伯与祝英台》唱段赏析 第十讲 《西厢记》唱段赏析
第一讲 越剧名称的由来和发展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第三讲 越剧的唱词与唱腔
第四讲 越剧的发声 第五讲 越剧的音乐
后
记
前
• 中国戏剧形成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现有三百 • 多个剧种。越剧是清末以后兴起的地方剧种,它 继承了古代戏曲的优良传统,同时博取众长,吸 取中外艺术精华,融化、揉为一体,形成一种诗 情画意、优美抒情的越剧风格,在戏曲百花园中 独树一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越剧起源于浙江,发祥于上海,上海文艺品种百 花争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这对它广取博采提 供了优越的条件。越剧可以说是广纳百川的海派 文化之一。 20世纪50-60年代,以及79年之后-80年代越剧盛 • 行上海。50、60、70年代出身的上海人对越剧有 着深厚的感情。如今这些50年代、60年代、70年 代出身的人也步入中老年行列,绝大多数已退休。 他们怀着对越剧极大的热情和眷恋,来社区老年 • 大学学习越剧,以圆年青时代的戏剧梦。 中老年学唱越剧,既是对中国戏曲的热爱也是对 自己本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我们学唱越剧,学习 各种流派的曲段,了解、熟悉流派的特点。学习 和掌握一些流派的唱腔。基本上学会越剧发声的 部位、方法、共鸣以及气息的应用。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第三节
一、越剧改革的背景
越剧改革
* 不满社会的黑暗和旧戏班的乌烟瘴气。 * 不满越剧自身,当时越剧演出的内容大多数与社会无关,
难以表达人民的心声。
* 受进步话剧的影响。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二、越剧改革的两个阶段 (一)袁雪芬、尹桂芳率先改革 1942年10月28日,20岁的的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 她是抱着向话剧学习,改变越剧现状的愿望重新登台的。她提 出革除戏班过去盛行的陋习。其意义在于把艺术生产权事实掌 握在生产者手里。 “新越剧”渐渐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的喜爱,也吸引了越剧 界的有志之士投身其中。最早响应这场改革的是尹桂芳。尹桂 芳拥有广大的群众群。她加入“新越剧”行列,影响很大。自 1945年春天起,上海各大越剧团相继向“新越剧”迈进。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三)文戏女班 1933年春天,因为嵊州人以上海升平歌舞台前台老板 王金水和世人金莱水,在艺人们的支持下,回到嵊州施家 岙,准备筹建好科班。施家岙的女子科班,涌现出了施银 花、赵瑞英、屠杏花、沈兴妹等一批名演员,开了女子赵 剧的先河。施家岙女子科班在越剧发展史上被评为“第一 副女子科班”。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三、毕派
毕春芳在创腔时,根据塑造人物需要,常吸收越剧其他流 派行当和兄弟剧种的暗调融化自己的唱腔中,使唱腔生动活泼, 富有新意。 毕春芳尤其擅长表现喜剧人物,善于在唱腔中运用夸张多 变的唱法处理,使曲调活泼、轻松、诙谐、妙趣横生,这是毕 春芳唱腔的独到之处。这种风格在越剧中不多见。 毕派的传人有杨文蔚、丁莲芳、董蓓芳、毕继芳、张镇英、 徐文芳、丁素芬、丁小娃、杨童华、孙建红等。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三、毕派
毕派是毕春芳创立的小生流派。她在唱腔和表演上向范瑞 娟学习,后又吸取了尹桂芳的某些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唱腔形成独身的风格,被公认为“毕派”。 毕春芳唱腔明朗豪放,流畅自如,具有粗犷的男性特点, 她的嗓音脆亮,音域较宽,底气充足,唱腔中常出现切分符点 音型,因此行腔棱角分明,音调富有弹性。她咬字有力,字音 清晰,并强调重音处理。她能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不同人物形象, 使唱腔呈现不同色彩。如《龙凤花烛》中,她一人饰演两个角 色前半场是体弱多病的施文宗,唱腔低徊抑郁,暗淡深沉。后 半场是才华出众的书生鲁玉亭,唱腔以明朗纯朴、流畅洒脱为 主。
作者简介
吕佩芳,女,1933年出生。八岁进新吕姐妹舞台跟马朝水先生学戏。 1952年入浙江实验越剧团演戏,同年下半年进入上海青山越剧团,担任第 二任团长。1954年被评为文艺二级演员。1955年支援福建南平越剧团任团 长。1959年由上海文化局安排虹口越剧团任主要演员。1984年退休后,一 直任业余越剧老师。曾在虹口、静安、南市等街道任教。1997年起在长宁 区的程桥、新华、华阳等社区学校担任越剧老师。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一、尹派
尹派是尹桂芳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条件,博采众长,熔于一炉,刻意求新,创立了自 己独树一臶的流派。 尹派的特点是委婉缠绵,洒脱深沉、纯朴隽永、清新舒展, 是一种典型的以柔为主,柔中寓刚的风格。 尹桂芳嗓音厚实,音色甜润,但音域不够宽,她根据自己 的条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低音区的优势,着重追求唱腔 的变化,腔词的韵味,在唱法上讲究以字行腔,字重腔轻、内 紧外松,赋予字音浓厚的感情色彩,使唱腔有一种独特的韵律 关,如《哭灵》。 师承尹派的有尹小芳、筱桂芳、高剑琳、宋普南、沈嘉麟、 赵志刚、茅威涛、萧雅、王君安等。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二)《祥林嫂》——新越剧的里程碑 《祥林嫂》的改编演出,使越剧这个地方剧种得到改革, 同时得到了新文艺界的主流的关注。郭沫若、田汉、许广平、 洪琛、于伶、欧阳山等,胡风、黄佐临、赵丹、白杨、丁聪等 都给以袁雪芬及其合作者以关心、爱护和支持,这就大大提高 了越剧的地位。也提高了越剧的品位。越剧改革从此以后,更 多地转向了内容方面,一些强烈现实针对性的剧目不断涌现。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二、范派
范派是范瑞娟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她能自如运用丹田之 气和头腔共鸣相结合的发声方法,中低音厚实,高音响亮有力, 使唱腔凝重大方,富有阳刚之美。 范派唱腔音域宽,旋律起伏大,长句多,往往通过对唱句 尾音的装饰加花,或把伴奏的边门作为唱腔延伸的手法,使唱 腔更深情缠绵。如《梁祝〃十八相送》中的“恭喜贤弟一路平 安把家回”这句的甩腔,音调由高而低,音量由轻而响,在 “把家回”三字上用越剧过门中同韵加花的手法,使唱腔连绵 不断,生动表现了梁山伯抑制不住的内心喜悦。这是典型的范 派甩腔。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四)女子越剧 20世纪30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科班已十分 普及,嵊县全境40万人,有2万多人参加了女班演出,女班 总数达到200多家。 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 去上海避难或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 那段时期,“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涌入上海,影响也逐步 扩大。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第一节
越剧名称的由来
“越剧”现在已成为风靡全国、驰誉海外的全国性剧 种。它原来是浙江嵊县农村的小戏班,称名为“越剧”, 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它最早称“落地唱书”,后来又称为“女子科班”, 或“绍兴女子文戏”的管班、“草台班戏”、“小歌班” 等。1939年在上海演出的“女子文戏”有十多家,名戏班 在海报上或报纸上做广告,虽然都用“××台女子文戏” 的名称,但是,在各戏报上,记者和投稿者对之称谓则是 参差不一。 把女子文戏正名为越剧的是《大公报》记者樊迪民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越剧“十姐妹”
1947年7月29日,在四马路大西洋西餐社,上海越剧界一 批“头牌”聚会商议联合义演的具体事宜。为郑重起见,她们 特意起草了一份合约。在合约上签字的共有10位演员:尹桂芳、 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 徐天红、范瑞娟。这10位发起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越剧“十姐 妹”。从此,越剧由于艺术上有追求,思想上的有进步,表现 了人民的心声,保持着勃勃生机。
言
•
•
•
本教材是一本通俗性、知识性的普及性讲义。内 容共分 十讲。第一讲:越剧的由来和发展;第二 讲:是越剧的各种流派;第三讲:越剧的读唱词 和唱腔。第四讲:越剧以发声; 第五讲:越剧的 音乐;第六讲:介绍越剧的行当;第七讲:介绍 越剧的服装;第八讲:《红楼梦》主要唱段欣赏 与分析;第九讲《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唱段欣 赏与分析;第十讲《西厢记》主要唱段与分析介 绍;最后附录越剧著名剧目的唱腔,以帮助学员 学习时参考。 笔者从事越剧表演几十年了,退休后在各社区老 年大学,教唱和表演越剧。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清楚地感觉到我们中老年人完全能够学好、演 好越剧,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 笔者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参考了上海音乐学 院,连波同志的《越剧唱腔欣赏》一书和上海文 化出版社的《越剧》一书。 ——吕佩芳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二)文戏男班 1906年3月27日晚,浙江嵊县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热 闹非凡,在四只稻桶和门板搭建起来的简陋“舞台”上, 李世泉、高炳火、李茂正、袁福生等一群回家参加春耕的 说书艺人开始了表演,演出的剧目是《十件头》、《倪凤 扇茶》及《双金花》的后半本,与以往演出不同的是,这 次他们不再是“唱故事”,而是各自化妆扮演起了戏里的 角色。 台上的演出诙谐有趣,台下的观众也都被这一新奇的 形式吸收住了,纷纷议论评价。也许他们都没有意识到, 就在这个晚上,一个未来的中国大剧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当时,对这样的戏班,有好几种叫法,一称“小歌 班”,又名“的笃班”(以“的的笃笃”的打乐乐声而定 名),后来也有人称“剡剧”、“嵊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