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越剧的简介

越剧的简介

越剧的简介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

今天就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越剧。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的名称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9]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

[12-13] 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 Shaoxing Opera一词。

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 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中国越剧大典》记载的代表性优秀剧目共有375个。

具体名单请进入词条中国越剧大典查阅《名剧卷》。

越剧的唱腔基础1942年10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了全面的改革,称为“新越剧。

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
舒缓的唱腔曲调,即“尺调腔和“弦下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

后来这两种曲调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

二胡,主要伴奏乐器,一人为主胡,二到三人为二胡越剧的艺术特色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

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

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

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进入上海后的初期,向绍剧、京剧学习演传统老戏的水粉化妆法,白粉底,红胭脂,墨膏描眉眼。

后来演古装戏仿效绍剧学,大花面开脸,小丑画白鼻梁。

1942年10月雪声越剧团上演《古庙冤魂》时,韩义首次给袁雪芬试化油彩妆,之后编导于吟又邀请电影明星为该团作化妆指导,全部废除水粉上妆,改用油彩。

此后数年间,尹桂芳、竺水招、傅全香、钱妙花、吴小楼等在演出新编剧目时,均改为油彩化妆。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越剧在编演现代题材剧目时又吸收了美容方法和绘画化妆法、毛发粘贴法,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形象。

发式和头饰男班初期,男演员解开自己头上的辫子梳上发髻插朵花,这是最早的发式与头饰。

后演古装戏仿照绍剧。

用小玻璃管串成排须装饰发髻,在发髻上用顶花装饰。

20世纪20年代学京剧,包大头,因无条件制备全套“头面,改用木质或铁皮做成定型水片,很少使用全副头面来装饰演出。

自女班诞生后因女演员留有辫子,就用作“包头的“发帘子和顶级假发,并与服装的“私彩行头相配合,学习京剧使用“铜泡包头(如《别窑》中的王宝钏)、“水钻包头(如《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点彩包头(如《碧玉簪》中李夫人)所使用的头饰。

20世纪40年代初,袁雪芬演《恒娘》时,改为用自己的头发梳古装头,把头面饰件按需选择使用。

之后演员们纷纷改革头饰,从古装仕女画中找根据,开始创造越
剧旦角特有的古装发式和头饰,头饰改繁为简,改华丽为清丽,头上以戴珠凤为主,装饰花不多,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为发式的需要和化妆省时始做假发头套。

髯口在小歌班初期演古装戏中男角,有用庙里泥塑神像的髯口,亦有用黑白纱线制成一排当髯口。

开始租用演出行头后即采用绍剧的髯口。

1917年男班进入上海后采用京剧的髯口,后女班演出仍然沿袭之。

20世纪30年代末,越剧兴起改革,髯口也开始改良。

将髯须改短、改轻。

20世纪40年代初,老生不用传统挂须,学习话剧的“粘胡。

后因“粘胡化妆法既不方便又化时间较多,遂改用铜丝作架子制作各种胡须。

大面需用满腮胡须时不再用“虬髯,改用“套胡,小丑不再用“八字胡、“吊搭,而用“夹鼻胡、“翘胡,被统称为“改良胡。

传统“满口不见嘴唇,改良胡用粗铜丝弯曲成型,嘴唇外露可见。

20世纪60年代上海越剧演古装剧时全部用改良胡,胡须原料以人发和牦牛毛为主,掺入羊毛,后将毛发勾在肉色丝绢或网眼纱上。

演现代剧目:少数民族剧目及外国题材剧目时,一般均采用粘贴的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