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汉学研究讲稿上编概述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国外汉学研究》。
本课程应改为“国外汉语研究”。
一、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用语言学方法,从中文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文明”。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
汉学是中外文化的混血儿,属于跨文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
传统的,注重纯文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人文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
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
(刘东《“国学”与“汉学”》,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汉学”的另一种意义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一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行谶纬,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二、汉学研究的意义汉学已经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而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
汉学是国学的一面镜子,有借鉴意义。
任继愈先生说:“西方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又由于他们置身局外,在庐山以外看庐山,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
如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
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
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1、理论背景。
国内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全盘移植的。
理论探索一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
蒋绍愚先生、王宁先生多次大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
自己不动手去探究理论,遇到语言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
规律的探究应该是很值得的鼓励的。
2、科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音韵学基本上只能区分音类,不能构拟古音。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运用历史比较法系统地构拟了《广韵》音。
他的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商务印书馆2003)和学说在全世界影响很大,现代国内外许多有成就的音韵学家,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先后在他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修订工作。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用俄国民俗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无论是方法论还是观点方面,都令中国学者耳目一新。
3、有语言优势。
德国大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谁如果只知道一种语言,他对语言就一无所知。
”重要的汉学家大都精通三种以上语言(母语、汉语、其他语种)。
《国际汉学》第十六辑刊登了梅维恒、梅祖麟《近体诗的梵文来源》,(大象出版社,2007),如果不懂梵文,肯定写不出这样的论文。
从事汉藏语系研究也需要精通多种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曾说年轻一代的学者有点土。
外国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拿汉语和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
汉学家研究汉语语法范畴的很多。
4、研究兴趣、角度不同于中国学术。
尽二十年来,城市历史在美国的中国研究中十分热门。
德国叶乃度《中国古代的猪》(《国际汉学》第十四辑,大象出版社,2006。
)中国人可能会写龙、凤等,但不大可能写猪。
就汉语语法来说,外国学者热衷于研究语法范畴。
5、国外汉语研究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拓展课。
汉藏语系、汉译佛经最初都是汉学开拓的领域。
陈国:《水浒传》的“庄”——中国土地所有制历史的起因。
参考文献:汪利平《美国的中国城市史研究介绍》,《国际汉学》第十六辑,大象出版社,2007。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张广达2004-09-12 22:23:42 阅读1627 次刊《学林春秋》三编,朝华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9-76页,摘自欧亚学研究网站为了弘通我国的史学,我觉得中国学者应该学习智顗、玄奘,留心西儒学案,措意于西方史学的成果。
具体说来:1.西方学者拥有研究古代、中古死亡语言文字的优势,他们整理新疆出土的胡语文献的成绩值得我们注意。
2.今天东亚语言、文化学系遍及欧、美、日本的高等学府,主要的图书馆藏有相当完备的汉文文献,教习、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所在多有,其学位论文、期刊论文、通史、专著,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宗教、金石、形象艺术往往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值得参考。
3.西方从希腊以来就有注意logos的好传统,今天,各种话语(discources)更是不胜枚举,诸如枢轴时代、崩坏与突破、转变与延续、传统中的变迁、核心与边缘等等层出不穷。
我们无须追赶这些时髦,但通过阅读韦伯(M. Weber)、施坚雅(G. W. Skinner)等人的著作也会感受到,了解这些工具性观念,或有助于我们阐释历史。
我个人的感受是,只有在我们对西方学者所用的术语有所了解之后,我们才能够对对话做出自己的参预。
例如,社会学家埃特兹奥尼(A.Etzioni)分析社会结构时指出,社会结构有强制、利诱、正名三功能,这一理论广泛渗入到美国研究唐史的H.J.Wechsler,R.M.Somers,R.W.L.Guisso 和研究中国史的M.K.Whyte等人的著作之中。
对研究唐史的中国学者来说,很容易对埃特兹奥尼的社会结构功能论作出补充,翻阅一下《唐律疏议》,可以用具体例证补充社会结构除了以上三种功能之外,还有强化等级层次的功能。
三、汉学(中国学)研究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暨南大学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从1985年起在硕士学位中设立了“国际中国学”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是严绍璗。
1994年开始,在博士学位中设立了“国际中国学”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是严绍璗。
国学网有海外汉学(Sinology Abroad)栏目(点首页右下角“专题栏目”)。
四、汉学刊物《国际汉学》《法国汉学》《世界汉学》《汉学研究》《清华汉学研究》《中国学研究》台湾《汉学研究通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面的杂志:《华文教学与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主办的一份学术季刊)《汉语学习》(延边大学主办的双月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专题)《语言文字应用》最早的国际汉学杂志T’oung pao(《通报》)《通报》的创刊者有两位,一位是法国巴黎东方现代语言专科学校和政治学自由学院的亨利·考狄(Henri Cordier, 1849-1925)教授,一位是荷兰莱敦大学的首任中文教授薛力赫(又名施古德)(Gustave Schlegel, 1840—1930)。
考狄和薛力赫在1889年举行的第八届国际东方学者代表大会期间,决定创设一份致力于东亚研究的学术刊物。
同时与会的荷兰莱敦的布里尔(E. J. Brill)出版社的两位经理和二位教授讨论了创刊的计划,双方一拍即合,很快,《通报》创刊号便由布里尔出版社于1890年正式出版了。
美国《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EditorWilliam S-Y. Wang王士元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五、对外汉语教学组织机构国家汉办(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的总部)在前不久举行的孔子学院大会上,孔子学院总部宣布,自从2004年11月,世界上第一家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挂牌开张以来,短短五年时间,全球已经有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282所孔子学院,平均每年56所,差不多每6天世界上就会多一所孔子学院。
截止2010年10月底,在全球五大洲九十多个国家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官派“传教士”2010-02-22 07:38:55来源: 时代周报(广州)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孔子学院。
瑞典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遍布全球88个国家。
作者:王丽榕王英辉“当时我对孔子学院一无所知,心想既然Emory大学有中文系,为什么还要办孔子学院?”2010年2月初,电话里传来了李长生来自美国的遥远的声音。
此时,身为亚特兰大Emory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他,正在回忆加入孔子学院并被派到美国任教的过程。
2008年8月,已过不惑之年的李长生听从系领导安排,赴美工作。
此前,他是南京大学的一名英语教师。
那时李长生所不了解的孔子学院,是一所在全球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由国家汉办(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承办,总部在北京。
孔子学院与国家汉办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今年1月,孔子学院深陷争议漩涡,导火索是网络孔子学院高达300万元的招标项目,被网友称为“史上最贵的网站”。
争议的焦点是,孔子学院能否有效推广中国文化等。
“孔子沙龙”争论的硝烟没有弥漫到李长生那里。
在亚特兰大,他正风风火火地开展工作。
他发现Emory中文系跟孔子学院并不是一回事。
前者让中文专业的学生学中文,跟国内的英语系差不多。
而孔子学院的中文班,针对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员,就像兴趣班和继续教育班,甚至还要帮助当地中小学和幼儿园开设孔子课堂。
培训本土中文教师,也是他们的工作。
文化活动则是必须的。
最让李长生激动的是去年中秋节的茶话会,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美国学生表演嫦娥奔月,嫦娥、后羿、吴刚都不是黄皮肤和黑眼睛。
“用美国人的思维演绎中国神话,是文化交流与碰撞。
”李长生说。
当然,他还组织文化角、中国文化讲座和武术表演。
“我们现在推广中国文化还处于传教士阶段,层次浅,30年后或者会是学院派。
你去看看德州大学达拉斯分院的孔子学院,他们是模范啊!”他感慨。
在达拉斯分院,孔子学院已经举办了11次“独一无二”的“孔子沙龙”活动,该学院中方院长刘瑄传不无自豪地表示,每月最后一周的周日下午,对中国哲学感兴趣的师生们会齐聚一堂,阅读儒家经典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孔子沙龙”每次20人左右,但最近一次竟有50人参加,不少还是社区居民。
“这是一个更深层的文化活动了,可说是价值观的直接输出。
”刘瑄传说。
全球大扩张2004年孔子学院诞生,始于一个美好的愿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这不单是一个文化机构的初衷,而是一个崛起大国的渴望。
很多孔子学院的挂牌,都有国家级领导人的身影。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对孔子学院的投入也飞涨:2005年为5000万元,2009年据介绍已高达28亿元。
相应的,截至2009年底,国家汉办已在世界上8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
而2005年汉办的计划只是:到2010年在全球建100所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