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学说
阴 阳
限 度
阳
限 度
阴
4、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 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 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内在依据:事物或现象阴阳对立双方之 所以能够相互转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阴阳 对立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本身已经 相互倚伏着向其对立方面转化的因素。也就 是阴阳互寓互藏。
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阴阳互藏→互根的维系基础 转化的内在依据
阴阳对立→互为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互根→皆消皆长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 长 阴阳平衡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
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
(二)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 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既可标示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又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 方面。
(1)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8种) ①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 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阳长阴 消或阴长阳消,
限
阳 阴
限
阴 阳
度
度
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 化,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
限
阴 阳 阴
限
阳
度
度
②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 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 增长,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
3、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 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 排斥。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 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 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约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不能受到对方的制 阴↑,阴偏胜 阳↑,阳偏胜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
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
以及某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 识并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及其基 本规律。所以,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中的矛盾概 念有着类同之处,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 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则寒→虚寒证(形寒肢冷、浮肿等)→ 补阳(阴病治阳)
病,指相对偏胜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以阴阳的互根互用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补阴兼补阳 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补阳兼补阴 阴阳亡失: 亡阴:阴气亡失→阳气随亡→亡阳→阴阳离决 亡阳:阳气亡失→阴气随亡→亡阴→阴阳离决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 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 阳不长”, 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亡阴、亡阳)而死亡。 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 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 病理变化。
2、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 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 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 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1、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藏,是指相 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 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 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 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 不同的成分,属阳的 事物含有阴性成分, 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 阳的成分。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 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 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 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 等。
2、普遍性
属性 空间 时间 季节 温度 阳 上、 昼 外 春夏 温热 湿度 干燥 重量 轻 亮度 明亮 运动 状态
上升、 动、 兴奋、 亢进
阴
下、 夜 内
秋冬 寒凉
湿润
重
晦暗
下降、 静、 抑制、 衰退
3、相对性
(1)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 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 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 有阳,阳中有阴。 (2)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 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 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 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寒,凉→阴 温,热→阳。
五味:酸、苦、甘、辛、咸 辛味有发散之性,甘味能滋补与缓急,酸味能 收敛,苦味能降能清,咸味能软坚和泻下。故 将辛、甘两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阳 沉,降→阴
2.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1.指导养生 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 冬养阴; “冬病夏治”,“夏病冬养”。
2. 确定治疗原则
以阴阳的对立制约来阐释的病机的治法 阴阳偏胜 实证 实则泻之 阳胜则热→实热证(发热面红、高烧、烦 躁等)→热者寒之→清热(阳病治阳)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 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 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 立的阴阳两部分。 1. 脏腑形体分阴阳:内外分阴阳(内脏与体 表),上下分阴阳,功能特点分阴阳。 2. 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络阳络。 3. 功能属性:气为阳,血为阴;在气中,则卫 气为阳,营气为阴。
4、规定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 的、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 的、晦暗的、抑制的 中医学当中规定: 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功能和物质属阳 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功能和物质属阴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互根互用 2、阴阳消长平衡
3、阴 条件方能发生。可以看出,在这些转化过 程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定的条 件,事物不发展到“重”或“极”的程度, 即不会出现转化。
阴阳转化的形式(2种)
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 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的 形式。 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 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 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 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 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 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 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二)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
限
阳 阴
限
阴 阳
度
度
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 的消长变化,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
限
阴 阳 阴
限
阳
度
度
(2)阴阳的协调平衡: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 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 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 衡。 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自 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 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 有序、协调。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1. 体现在机体的防御功能方面:阳气在外, 阴精在内 2. 体现在脏腑功能活动方面:五脏主藏精气 为阴,六腑能消化、传导饮食水谷为阳。而 每一脏腑中又各有阴阳,凡属功能活动则属 阳,而产生这些功能活动的脏器和精气则属 阴。 3. 阴阳相对平衡的生理意义:中医学对于生 理上的阴阳关系,主要强调其相互协调和平 衡。如就人体的机能状态而言,则机能兴奋 为阳,机能抑制为阴;功能亢进为阳,功能 减退为阴。
阴
——阴寒 ——阳热
阳
限
限
阳 阴
度
度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限
阳
限
阴
度
阴
度
阳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 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阴↑,阴偏胜,→阳↓,阴胜则阳病; 阳↑,阳偏胜,→阴↓,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实寒证(怕冷而喜热 、腹痛、腹 泻等)→寒者热之→驱寒(阴病治阴)
病,指绝对偏胜
进一步:
阳胜则阴病→实热兼阴虚证(面红目赤、 口渴少津、大便干燥等)→清热兼滋阴;
阴胜则阳病→实寒兼阳虚证(畏寒、肢冷、蜷 缩、脉细微等)→祛寒兼温阳。
阴阳偏衰
虚证
虚则补之
阴虚则热→虚热证(低烧,五心烦热,颧红 盗汗等)→滋阴(阳病治阴)
(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 1)阳胜则热 阳胜则阴病 2)阴胜则寒 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 阳损及阴 2)阴虚则热 阴损及阳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色泽分阴阳: 光滑润泽者为阳,面色沉浊晦暗者为阴; 青、白、黑色,其证多属阴寒; 黄色、赤色,则其证多属阳热。 气息分阴阳: 气粗声高属阳,气弱声低则属阴 动静喜恶分阴阳 脉象分阴阳 : 浮、大、滑、数等脉象归属为阳脉; 沉、涩、细、迟等脉象归属为阴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