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_图文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_图文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 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 光的向背,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 阴。
阳→温暖→明亮→运动→上升→男 ↗↘ 日 “阳,……山之南,水之北也。” ↘
阴→寒冷→晦暗→静止→下降→女
(二)阴阳的特性
1、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 行的。阴阳交感是下述各种阴阳关系的基础 。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
2.阴阳对立制约
(1)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 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 斥。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 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 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 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 阴阳转化的形式(2种)
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 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 于“渐变”的形式。
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而 下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 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 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 ”的形式。
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 系
阴阳对立→互为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互根→皆消皆长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 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 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 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
3.阴阳互根互用
就人体而言,气属阳,血属阴, 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互相 助长关系。

气可生血


在生理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存在 相互依存、互相助长关系,如果人体 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 出现阴阳互损(包括“阳损及阴”或 “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 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因 “亡阴 ”或“亡阳”、导致“阴阳离决,精 气乃绝”而死亡。
《周易· 系辞上》 即以“易 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 四象,四 象生八卦 ”,来说 明自然界 各种事物 的生成及 其阴阳属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特性
(三)阴阳之间相互关系
1.阴阳的交感 制约
2.阴阳的对立
3.阴阳的互根互用 4.阴阳的消长 平衡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学说的形成--霒陽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西周时期的 诗歌中已有“阴阳”一词的多处记载,如《 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 ,观其流泉”的记叙。《周易》中的易卦由 阴爻(--)和阳爻(─)组成。“--”表示阴 ;“─”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 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 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如《左传· 昭公元年》 记载的“六气病源说”。《黄帝内经》中有<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别论>等篇专论阴阳。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以及 “阳虚阴盛”、“阴虚阳亢”,皆属阴阳对 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限度的此 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则属阴 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异常的阴阳皆
5.阴阳的相互转化
(1)含义: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总体阴 阳 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 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
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 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
阴中寓阳,其阴性成分才能逐渐(或突然) 转化为阳性成分而表现为阴消阳长。当此阴性事 物或现象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与伴随的转化中, 其阴性成分仍然占较大比例时,此事物或现象的 阴阳属性仍属阴。但若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与转 化中,其阳性成分多于阴性成分而成为该事物或 现象的主导成分,该事物或现象则转属阳性,此 即所谓“阴转化为阳”;反之则“阳转化为阴” 。
相关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 现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即 这些事物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如正 与邪、敌与我,天与女即无法用阴阳划 分。
3、阴阳的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阴阳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 阐释宇宙间各种客观事物的形成、发展 和相互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 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存在, 阳以阴为源而生;阴中寓阳,因而阴依 阳而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
若阳中无阴,阴中无阳,就变成 “孤阴”、“独阳”,其相互依存关系 也就被破坏,而“孤阴不生”,“独阳 不长”,阴与阳之间也就失去了相互资 生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交感 2、阴阳的对立制约 3、阴阳的互根互用 4、阴阳的消长平衡 5、阴阳的相互转化
1.阴阳交感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 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 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 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云雨、雾露、雷电 ,滋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 化。
4.阴阳消长平衡
(1) 含义: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 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 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 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 ,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 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 的关系。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 变化主要表现为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
因此阴阳的互藏是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转化 的内在根据,而阴阳的消长运动及与此相伴的阴 阳转化,是促使事物或现象总体阴阳属性转化的
(2) 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 互用关系,广泛地用来阐释自然界 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如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 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 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 ,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 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② 阴阳皆消皆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 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 强而另一方亦增强;或某一方消弱而另一方 亦消弱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前者称为此 长彼亦长(即阳长阴亦长或阴长阳亦长), 后者称为此消彼亦消(阳消阴亦消或阴消阳 亦消)。
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 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 协调平衡,在自然界可表现气候的正常变化 ,在人体则表现为生命过程的协调有序。若 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在自然 界表现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在人体则表示疾 病的发生。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制 约、相互消长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 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之间的这 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
冬至 夏至
春分
秋分
(2)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4种)
① 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 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因某一方增长 而致另一方减弱;或某一方消弱而致另一方 增强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前者称为此长彼消 (即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此消 彼长(即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
4、阴阳的规定性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 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 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故有“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之说。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称为 本体阴阳将人体中具有外向、弥散、推动、 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 于阳,而将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 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 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 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阴阳属性即发生转化 ,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 “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 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 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互藏, 是指相互对立的 阴阳双方中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 另一方,即阴中 有阳,阳中有阴 。
宇宙中的 任何事物都含有 阴与阳两种属性 不同的成分,属 阳的事物含有阴 性成分,属阴的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 源
天之阳气为何能降,地之阴气为何能 升?
古代哲学家是用“本乎天者亲下,本 乎地者亲上”(《周易·乾传》)来解释的 。也就是说,天气虽在上,但内涵地之阴气 ,即阳中有阴,有“亲下”之势,故天气在 其所涵地之阴气的作用下下降于地;地气虽 居下,但内寓天之阳气,即阴中涵阳,有“ 亲上”之势,故地气在其所涵天之阳气的鼓 动下上升于天。如此则天气下降,地气上升
(2)举例:自然界:春、夏、秋、冬四
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 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 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 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②医学: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 是 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 果。
如人体中的阳气能推动和促进 机体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 人体中的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 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 约而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 健康有序。即《素问·生气通天论》 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交感的内在动力 阴阳互藏 → 互根的维系基础
转化的内在依据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划分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