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一些细节我也没有处理好,比如:对尝柳叶儿这个环节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对学生的品读鉴赏没有给他们更多的组内推荐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朗读感悟……
这些遗憾让我想起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句:“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需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
也许每节课都是有得有失的,好在我们总是收获了得到了的同时,也在遗憾中预约了下次的收获。
篇二: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全家人靠吃柳叶儿活命的故事。
内容很简单,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在家可说是集很多人宠爱于一身的。
他们根本就体会不了在那个时代的艰苦生活。
所以我在设计此教学方案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问题。
果然不出我所料,上下来的效果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篇课文,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此项任务。
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去找一找课文中讲述了哪些“童年趣事’?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是爬高树可以逞能,有的说是大清早可以随舅舅去摘柳叶儿,还有的说是吃奶奶做的柳叶儿包子,吃的肚皮像纸一样薄等等。
学生回答到这里,我就顺势引导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饿
了。
”“因为没有东西吃。
”“因为这东西太好吃了。
”同学们七嘴八舌,气氛很活跃。
这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作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吃成这样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这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他们找到了很多,有的找的是第四小节,三个“吃光了”写出了饥荒很严重,有的找的是吃柳叶包觉得最好吃,说明那时没什么吃的,也有的找的是吃一个豆就能觉得满心里香等等。
“既然生活那么苦,那为什么我还这么快乐呢?”“因为那时我还小,不懂事。
”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回忆小时候的生活时那种“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
而这也正是我本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课顺利结束了。
从这堂课中我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中的主角,要善于创设情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恰当的点拨。
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决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作基础的,而真正起到导航作用的就是教师。
篇三: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叙事散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单元目标,结合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理清课文思路;2.精读课文,体会文中“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3.体会生动描写的方法和语句包含的感情,4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策略是: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小结提升—当堂训练。
每个环节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读书、讨论、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口头表达等各种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优点表现在:1.使用导学案,目标明确、内容具体,便于学生自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2.熟练运用“五环模式”组织教学,体现了“三展三评”理念。
3.学生展示面较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运用师徒结对帮扶的形式,体现“兵教兵”策略,提高了合作的效度。
5.课堂环节完整,思路清晰,导入自然、结语恰当,首尾圆合。
6.充分使用小组竞赛量化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今后不断改进完善。
1.自学时间稍长,导致堂清时间不足。
2.教学内容过多,侧重点不够突出,如探究内容可减少,只展示两个描写语段,又可节省时间。
3.学生读书机会少,形式单一,应留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采用全班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感悟。
4.小组竞赛活动,没有总结,评选出“展示能手”、“优胜团队”。
今后应注重课堂小组学习总结,以此激励学生,使学生获得持续的动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得到发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课堂教学要有模式,但不能死套模式,而应活用模式。
语文课在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注重创新,形成既体现语文特色,又张扬个性的教学风格。
语文课应在“品读”上下功夫,让语文课回归本真,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