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 周公参酌股礼,制定了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谶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称为“周礼”,以此为后人所称道。
这反映了西周( )A.继承了商朝的礼乐制度B.形成了完备的典章制度C.建立了理性的礼制社会D.完善了官僚行政体制2.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它们(东西方民族)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
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邦国”指的是()A.郡县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4.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B.官吏待遇下降C.郡县制形成D.分封制崩溃5. 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6.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
“这一制度”是指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御史制度D.郡县制度7.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大之绩效。
”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8.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但皇家“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事实却一直延续到明清。
这种血缘分封的现象长期存在主要是因为A.分封制不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郡县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血缘分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9.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A.分封制的实行B.郡县制的实行C.察举制的实行D.科举制的实行10.秦统一中国后,形成了中央对对方的垂直管理。
“垂直管理”的具体含义是()A.所有官员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命B.官僚政治从此取代贵族政治C.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此确立11.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A.排除世家子弟入仕B.选拔最优秀的官吏C.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12.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
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
这反映了()A.君主权力遭到削弱B.分封制度得到加强C.军事战争基本结束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3.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枢密副使C.知府D.兵部员外郎14. 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
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
这说明当时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门阀政治影响政局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15. 下列各项是关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进的排序,其中正确的是A.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B.察举制、科举制、几品中正制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D.科举制、察举制、九品巾正制16.下列属于用分割相权的手段加强皇权的措施是()①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②宋朝设置三司③明朝设置殿阁大学士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7.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B.防范地方割据C.削弱宰相权力D.繁荣儒家文化18.某同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行政区划图。
下列哪位君主在位时期曾实行该行政区划()A.周武王B.秦始皇C.汉武帝D.宋太祖19.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20.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
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
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C.监察官员位高权重D.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21.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22.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23.,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后来发展为军机处),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
从中可以看出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的政策D.两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24.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A.丞相的废除B.皇权的加强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D.内阁的废除25.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办事效率B.强化君主专制C.让“群臣”监督皇帝D.精简政府机构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开创的重要政治制度,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评价非常高,甚至有人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同四大发明一样,对西方影响非常大。
请回答:13分(1)科举制正式形成于哪一朝代?它基于一种什么原则为西方大力推崇?4分(2)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的实行有何进步意义?6分(3)有人说:现行高考制度仍然有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子。
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3分27.“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分(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指出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
4分(2)为了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8分2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25分(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是什么?(3分)其发展过程中的两对矛盾是什么?(6分)(2)北宋如何从“权”、“钱”、“兵”三方面人手,加强中央集权的?(9分)(3)以唐朝和汉朝为例,说明统治者在中央是如何加强皇权的?(6分)【答案】BCADC BCCBC CDBBC AACAB ADDAB26(1)朝代:隋朝(隋炀帝时);原则:公平(公正、平等)原则。
(2)进步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3)观点:(任选一种观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同意:都是全国性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都体现了平等、公正的原则,考试程序、形式基本相同,都按成绩录取。
不同意:现行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命题范围、题型、根本目的等方面不同。
27(1)监察官:御史大夫;根本目的:维护皇权。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
(3)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4)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性;坚持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法律;提高民众的参政意识与能力。
28.(1)核心:皇权至上(1分)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4分)(2)削实权:“杯酒释兵权”,收回朝廷大将兵权,削弱或剥夺了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派文臣任州郡长官。
收精兵:实行统兵权、调兵权分离。
制钱谷:中央掌控财政。
(3分)(3)唐朝:三省六部制(1分)明朝: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内阁。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