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寄生虫整理(1)

寄生虫整理(1)

寄生:一种动物一生或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或暂时地寄居于其他动物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得营养和生活场所来维持生存和繁殖后代的生物间关系。

其中寄居者为寄生虫,被寄居而遭受侵害者为宿主。

专一宿主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寄生于某一种或某一特定类型的宿主,对宿主有严格或比较严格的选择性,则称这些寄生虫为其相应宿主的专性寄生虫。

非专一宿主寄生虫:有些寄生虫能寄生于许多种宿主称之为非专一宿主寄生虫。

单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仅需一个宿主的寄生虫。

多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需要多个宿主的寄生虫。

固需寄生虫:指完全依赖寄生生活,不能脱离宿主而生存的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指既可以营寄生生活又可以营自由生活的动物暂时寄生虫、定期寄生虫和永久寄生虫:短暂寄生于宿主体表吸取营养的寄生虫为暂时寄生虫,如蚊、蠓、蚋等;如果一生中的某一时期寄生于宿主则为定期寄生虫,如狂蝇科的寄生蝇类;如果终生都离不开宿主而寄生,则为永久寄生虫,如旋毛虫。

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寄生于宿主内部组织器官的寄生虫为内寄生虫,其中寄生于消化道的寄生虫最多。

寄生于宿主体表(皮肤和被毛)的寄生虫为外寄生虫,如疥螨、虱子、蚊子等。

假寄生现象:指本来营自由生活的有机体偶尔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另一动物体内,并可能生活一段时间,终因不能适应而被排除。

通过寄生现象:有些寄生虫的幼虫可能进入一个非专一性宿主体内并进行一个时期的发育,此后终因环境不适而中途死亡。

这种情况称为通过寄生现象。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能下降时,虫体大量繁殖及致病性增强,称之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专性宿主:指某一种寄生虫只寄生于某种或某一特定类型的宿主,这样的宿主称为某种寄生虫的专(一)性宿主。

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如果一个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和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分别寄生虫于不同的宿主,则称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为终末宿主,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

保虫宿主:指非专一宿主寄生虫寄生于许多种类的宿主,被惯常和多量寄生的宿主一般都是家畜、家禽,易于防治,而另一部分宿主特别是野生动物虽然也被寄生,但不那么普遍多量,往往难以防治而成为新的感染来源,则称后者为保虫宿主储藏宿主:有时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性幼虫转入一个并非它们生理上需要的动物体内,但保持对原有宿主的感染力,则称这个动物为该寄生虫的储藏宿主。

媒介:指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寄生虫病特别是血液原虫病的吸血节肢动物。

其中有些媒介在传播寄生虫病的过程中还起着宿主的作用。

.带虫者:有时一种寄生虫病在自行康复或治愈之后,或处于隐性感染之时,宿主对寄生虫保持一定的免疫力,但也保留一定量的虫体感染,这时我们这种宿主为带虫者,称这一现象为带虫现象。

寄生生活的建立:某种寄生虫和相应的宿主,寄生虫必须处在感染阶段,适宜的感染途径蠕虫:一类身体柔软靠肌肉伸缩而蠕动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

寄生于家畜体内发热蠕虫包括吸虫、绦虫和线虫童虫:指幼虫进入终末宿主体内脱囊或脱尾后,到发育成熟之前的发育阶段的虫体。

童虫不能产卵,肉眼不可见,很难被发现。

是防治的重点成虫:由囊蚴或尾蚴(分体科)进入终末宿主体内经移行到达寄生部位发育而成钩蚴的迁延移行(persisting migrants)人经皮肤感染A.d后,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之前,可潜留于某些组织中达很长时间(有报道253d),此时,虫体发育很慢或暂停,在受到某些刺激后才陆续到达小肠发育成熟,这种现象称为钩蚴的迁延移行。

完全变态——经历虫卵→幼虫→蛹→成虫,占大多数昆虫。

不完全变态——经历虫卵→幼虫→若虫→成虫,蜱螨及少数昆虫无性生殖,生殖过程中没有出现性别的分化。

二分裂法是最简单的繁殖方式。

首先胞核分为两部分,并向虫体的两侧移动,之后原生质向新核集中,最后虫体在两核之间收缩,缢裂形成两个大小相等的新个体。

如鞭毛虫和纤毛生芽生殖又称出芽生殖。

胞核先分裂成大小不等但仍相连的两部分,较小的部分向虫体的一边伸展,并逐渐分裂成两个小枝,每个小枝含一个染色体,同时,原生质也向分支的新核集中,结果形成两个芽状突起。

芽状突起逐渐长大,原来的母体部分逐渐缩小以至消失,最后芽体分裂,形成两个新个体。

有的母体缩小到与芽体相等大小后,形成一个三叶形虫体。

巴贝斯虫常以出芽生殖法繁殖。

裂殖生殖又称复分裂法。

胞核先经数次分裂,形成许多小核,随即许多原生质向小核集中,最后母体分裂成许多小个体。

正在分裂的母体称裂殖体,产生的小个体称裂殖子。

球虫和弓浆虫有这种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二倍体合子(如卵囊)经过几次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细胞的过程。

内出芽生殖又称内生殖。

即在母细胞内形成两个子细胞,子细胞成熟后,母细胞破坏,每个子细胞独立生活。

弓浆虫、贝诺孢子虫和住肉孢子虫有这种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出现性别分化的生殖方式配子生殖虫体在分裂过程中出现性别分化,有的裂殖体形成大配子体(雌性),有的形成小配子体(雄性),大小配子体产生的大配子和小配子结合形成合子,由合子再形成新阶段的虫体。

孢子虫纲的血孢子虫和球虫都有这种生殖方式。

接合生殖两个虫体并排接合,进行核质的交换和重建,然后分离,形成两个含有新核的新个体。

纤毛虫有这种生殖方式。

内生性发育阶段: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在宿主鸡肠上皮细胞内进行,又合称内生性发育阶段。

外生性发育阶段:配子生殖后所形成卵囊随粪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条件下(温度、湿度和氧气)进行孢子生殖,这一阶段也叫外生性发育阶段,孢子化后的卵囊具有感染性。

土源性寄生虫:直接在粪便土壤等外界环境中发育成感染性幼虫生物源性线虫: 幼虫需在中间宿主如昆虫和软体动物等体内方能发育到感染节段的线虫.肝片吸虫、大片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也寄生于人体中成虫:以红细胞为养料,流行的三个重要因素:温度、水和淡水螺血清学:谷氨酸脱氢酶(GDH)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肝蛭净,蛭得净布氏姜片吸虫病寄生于猪和人的十二指肠,是影响幼猪生长发育和儿童健康的一种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扁卷螺华支睾吸虫病寄生于猪,人,狗,猫,兔,鸡,野生动物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囊蚴在鱼体内全身遍布,肌肉最多,生鱼片歧腔吸虫病寄生于反刍兽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第一中间宿主为蜗牛,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胰阔盘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胰管中。

致病作用和症状胰管慢性增生性炎症,严量重感染时引起胰管堵塞,胰脏功能失常,消化不良消瘦、营养不良、水肿、下痢日本分体吸虫病牛、羊、马等许多家畜以及30多种野生动物和人门静脉、肠系膜静脉日本血吸虫病急性或慢性肠炎、腹泻、肝硬化,并导致消瘦、贫血和营养不良包氏毛毕吸虫寄生于家鸭、野鸭和其他鸟类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

前后盘吸虫病牛、羊等反刍兽幼虫有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5个时期中间宿主是扁卷螺等多种淡水螺童虫在小肠、真胃、胆管胆囊内移行成虫寄生于瘤胃和胆管壁上野牛平腹吸虫寄生于小肠、结肠和盲肠童虫移行造成器官损害可严重影响消化功能,引起顽固性拉稀,粪便呈粥样或水样,常有腥臭棘口吸虫病主要寄生于家禽和野禽的大小肠中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为蜗牛,•卷棘口吸虫:寄生于禽类直盲肠中,偶见于小肠•宫川棘口吸虫:成虫不仅寄生于禽类而且还在哺乳动物体内寄生曲领棘缘吸虫寄生于禽类的十二指肠中,也发现于犬、人及鼠类体内,淡水螺类可作为第一二宿主,蛙类也可作为第二宿主日本棘隙吸虫(图见P83)寄生于人、犬、猫、褐家鼠、狐狸、灵猫及野禽类的小肠中。

第一中间宿主为沼纹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鳟鱼及粗皮蛙叶状棘隙吸虫寄生于犬、猫及人的小肠中似椎低颈吸虫寄生于家鸭、鹅及其他野禽类的小肠中,人亦感染。

前殖吸虫病寄生于鸡、鸭、鹅等多种禽类输卵管、法氏囊、泄殖腔、直肠等部位,偶见于蛋中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蜻蜓及其稚虫致病作用,临床症状与病变寄生于家禽输卵管内,破坏壳腺,蛋白腺,产畸形蛋和软壳蛋,无壳蛋或排出石灰质等前殖吸虫病的主要病变是输卵管炎。

可见输卵管黏膜充血,极度增厚,管壁上可发现虫体。

有时引起腹膜炎,在腹腔内有大量黄色浑浊渗出液,有时出现干性腹膜炎 临床症状鸭不明显,鸡感染一个月后产蛋率下降,开始产畸形蛋,软壳蛋和无壳蛋被孔吸虫病主要寄生于禽类的盲、直肠。

中间宿主为淡水螺并殖吸虫寄生于犬、猫、人及多种野生动物的肺组织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甲壳类严禁生吃鱼虾蟹绦虫:无消化系统,体壁吸收营养消化系统微绒毛5 循环及呼吸系统均无,行厌氧呼吸生殖系统雌雄同体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由有钩绦虫(又称猪肉绦虫、猪带绦虫、链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猪囊尾蚴)寄生猪的肌肉及心、脑、眼等器官中所引起。

人是唯一的终末宿主,中间宿主:猪、人等牛囊尾蚴病带科带吻属的牛肉绦虫(牛带吻绦虫、无钩绦虫)的中绦期幼虫(牛囊尾蚴)寄生于牛的肌肉内引起。

细颈囊尾蚴带科带属的泡状带绦虫的中绦期(细颈囊尾蚴)寄生家畜的肝、网膜、肠系膜等处俗称水铃铛中间宿主为羊、猪及其他反刍动物,终末宿主为狐狸、狼、狗等脑多头蚴转圈运动棘球蚴是棘球绦虫的中绦期。

可感染牛、羊、猪和人。

寄生部位为肝脏、肺脏及其他器官。

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棘球绦虫寄生于犬科动物的小肠中。

马裸头绦虫病寄生于马、骡、驴等动物的小肠,偶见盲肠中间宿主:地螨;终末宿主:马属动物叶状裸头绦虫吸附于回盲瓣大裸头绦虫吸附于马的小肠中莫尼茨绦虫病可以感染绵羊、山羊、黄牛、水牛、牦牛、鹿和骆驼等反刍动物,寄生部位为小肠。

中间宿主:地螨;终末宿主:牛、羊等草食动物致病作用与临床症状夺取宿主大量营养:生长快,链体每日约增长8cm;机械障碍:肠堵塞、肠套叠、肠扭转和肠破裂,营养障碍或肠炎;引起机体中毒:代谢产物引起宿主中毒,导致动物发育不良,衰弱,抵抗力降低。

神经症状。

继发感染:羊快疫,肠毒血症生于牛、羊的小肠内无卵黄腺绦虫中间宿主:长角跳虫剖解见急性卡他性肠炎鸡赖利绦虫四角赖利绦虫虫体达25cm,是鸡最大的绦虫四角赖利绦虫和棘沟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是蚂蚁有轮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是蝇类和甲虫致病作用和症状主要通过机械性刺激、阻塞和代谢产物中毒致病。

患禽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泻,渴感增加。

体弱消瘦、翅下垂,羽毛逆立。

蛋鸡产蛋减少或停产。

雏鸡发育受阻或停止。

并可因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双壳绦虫病中间宿主为蚤类或虱,终末宿主吃了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

3 致病作用与临床症状轻度感染无症状严重感染时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肛门瘙痒等症状,个别出现肠梗阻。

4 诊断与治疗粪检见孕节,显微镜下观察到特征性卵囊,内含数个至30个以上的虫卵。

对犬、猫定期驱虫。

剑带绦虫病中间宿主:剑水蚤寄生于鸭、鹅等水禽的小肠孟氏叠宫绦虫:寄生小肠,犬猫等肉食动物中绦期为裂头蚴第一中间宿主为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为蛙猪蛔虫病猪小肠小猪不需要中间宿主属土源性线虫成虫寄生于猪小肠卵随粪排到外界发育成幼虫并经一蜕皮(含第二期幼虫)和3、5周成熟过程成为感染性虫卵猪吞食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其体内经过复杂的移行和发育最后重返小肠进一步发育为成虫犊弓首蛔虫犊牛小肠鸡蛔虫病鸡蛔虫小肠鸡异刺线虫病(了解)病原:鸡异刺线虫(异刺科异刺属)宿主:鸡寄生部位:盲肠致病作用盲肠炎和下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