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寄生虫笔记整理

人体寄生虫笔记整理

中体:1对羊角状,在轴柱中部
2、包囊
包囊呈球形或近球形,囊壁较厚,与虫体间有明显的间隙。其它结构与滋养体相似。囊内可见核、鞭毛、丝状物、轴柱。
未成熟包囊:双核
成熟包囊:四核
仅有滋养体期,梨形或椭圆形,有4根前鞭毛,后鞭毛1根波动膜占虫体1∕2,后鞭毛与波动膜相连。
新鲜标本——虫体无色透明,似水滴样,具折光性,活动力强,体态多变。
大量虫体形成的屏障作用:
大量虫体覆盖影响小肠的吸收功能
宿主的免疫力降低;
破坏阴道的自净作用(乳酸杆菌)
临床类型
无症状带虫者
贾第虫病——胃肠道症状、胆道系统症状、全身症状
滴虫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增多,黄色泡沫状,伴臭味,外阴瘙痒;
滴虫性尿道炎:尿频、尿急、尿痛;
滴虫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肿大,触痛,尿痛、夜尿。
绦虫
比较项目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形态
成虫
共同特征:虫体背腹扁平,带状,乳白色,前端较细,向后渐扁阔。虫体分为头节、颈部及链体。
(1)头节:
链状带绦虫:球形,具有顶突和2圈小钩,4个吸盘,直径约1 mm
肥胖带绦虫:略呈方形,无顶突及小钩,有4个吸盘,1.5-2 mm
(2)颈部:纤细,直径约头节的一半,有生发作用
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较薄,卵盖不明显;内含一个卵细胞和数十个卵黄细胞;是人体最大蠕虫卵。
无卵盖,内含一成熟毛蚴。
囊蚴
椭圆形,囊壁两层
生活史
终宿主



保虫宿主
一些哺乳动物(猫、狗)

水牛等哺乳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
纹沼螺、长角涵螺和豆螺
扁卷螺(胞蚴、母雷蚴、 子雷蚴、尾蚴)
钉螺
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鲤科鱼类:鳊鱼、鲤鱼、土鲮鱼、 麦穗鱼等,淡水虾
从红细胞释出裂殖子的全过程约需1分钟。
在血液中的裂殖子,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侵入健康的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
配子体期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致密,色深蓝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疟色素分散
虫体较小,胞质浅蓝
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中央
附注2:
疟疾的再燃与复发
胞核增大,疟色素增多,薛氏小点明显。
裂殖体期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2个以上
细胞质未分裂
疟色素分散
受染RBC 变大、颜色苍白、形态不规则
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排列不规则
胞质分裂,包绕每个核,形成裂殖子
虫体占满胀大了的红细胞
疟色素集中成堆
临床类型
(1)无症状带虫者
(2)肠阿米巴病:分为急性阿米巴痢疾和慢性迁延性阿米巴肠炎,粪便为果酱样粘液脓血便
(3)肠外阿米病:阿米巴肝、肺、脑脓肿(肝脓肿最常见)
诊断
病原学检查
(1)粪便检查:
生理盐水涂片法——查滋养体
液染色法——查包囊
(2)活组织检查
结肠镜检、脓腔穿刺检查滋养体。
(3)人工培养
免疫学检查
生活史
基本过程
包囊→滋养体→包囊
滋养体→滋养体
致病阶段
滋养体
滋养体
感染阶段
四核包囊
滋养体
Hale Waihona Puke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直接接触(性生活)
间接接触(浴池、游泳池、坐便器)
繁殖方式
二分裂
二分裂
寄生部位
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或上段小肠,也可寄生胆囊
阴道、尿道、前列腺
致病性
致病机制
吸盘的吸附以及分泌物与排泄物的化学性刺激;
附注1:
间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期
滋养体期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虫体胞质较少呈环状,中间为大空泡
细胞核位于虫体一侧
整个形态颇似红宝石戒指,故又称环状体
经8~10小时,虫体增大,伸出伪足,胞质增多,出现疟色素。
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并出现能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
滋养体充满RBC, 伪足活动增加, RBC变形。原虫胞质大,变形,有一大空泡
适用范围 肠外阿米巴病的诊断;
常用方法 ELISA IFA IHA等方法检测抗体
分子生物学检查
DNA探针与PCR技术
流行与防治
流行分布
多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与人群经济状况、卫生条件及饮食习惯等有关。
流行因素
(1)传染源外排包囊数量大;
(2)包囊抵抗力强;
(3)传播方式多样:水源污染、食物污染、蝇蟑螂等媒介节肢动物携带。
2、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
离心沉淀检查
1. 虫卵的检查:为主要的检查方法。
直接涂片法:姜片虫产卵多且卵大,一般生理盐水涂片多可查见虫卵
水洗沉淀法:检出率高
改良加藤法:可行虫卵计数,以了解感染度
2、成虫的检查:从粪便或呕吐物中检获
粪便查虫卵
免疫学诊断
ELISA、对流免疫电泳等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无,但有水生植物媒介:菱角、荸荠、水草等
成虫寄生部位
肝胆管(肝的次级胆管)
小肠上端
成虫:门脉-肠系膜静脉
虫卵:肠系膜下层静脉
感染阶段
囊蚴
囊蚴
尾蚴
感染方式
生食/半生食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
经口感染
经皮肤感染
世代交替
有阶段性,各阶段不可愈越
属于世代交替型
病变形成
(1)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诱发胆囊内色素结石的形成:
2. 成虫:静脉内膜炎;Ⅲ型超敏反应
3.虫卵:危害最大
Ⅳ型超敏反应→肉芽肿和纤维化。
1、急性血吸虫病
2、慢性血吸虫病
3、晚期血吸虫病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分为:
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四型。
4、异位血吸虫病
诊断
病原学诊断
1、粪便检查
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不高)
改良加藤氏厚膜涂片法
各种集卵法(水洗倒置沉淀法)醛醚法检出率较高
DNA探针与PCR技术
治疗药物
灭滴灵、丙硫咪唑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首选,口服甲硝唑,夫妻同时治疗,局部用药滴维净。
孢子虫种属
疟原虫
刚地弓形虫
形态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主要是依据其寄生在
虫体的形态特征
红细胞
被寄生的红细胞的变化。
瑞氏或姬氏染色:核-紫红色,胞质-兰色,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棕黄色
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发作周期
间日疟为隔日(48小时)发作1次;
恶性疟隔36~48小时发作1次;
再燃与复发
见附注2
贫血
疟原虫直接破坏RBC。
脾功能亢进,正常RBC被吞噬破坏。
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RBC生成障碍。
免疫病理引起RBC的溶解、吞噬、破坏。
脾肿大
疟疾的一个重要体征
疟性肾病
临床表现:全身水肿、腹水、蛋白尿、高血压、肾衰、死亡。多见于长期未愈的三日疟患者。
死虫、虫卵、脱落的胆管组织→结石核心→胆石
(2)胆管胆囊炎
(3)胆汁性肝硬变
(4)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
1.带虫者:轻度感染可无症状。
2.消化道功能紊乱:中度感染。
3.合并症重度感染、肝硬变,腹水。
(1)肠梗阻
(2)大量虫体寄生引起:消瘦、贫血、下痢、水肿、腹水。
(3)儿童可出现侏儒症。
1. 幼虫:尾蚴性皮炎
免疫浸条试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核酸探针检测和PCR
流行与防治
传染源
外周血液中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传播途径
经雌蚊叮人皮肤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
经输血感染
经胎盘感染
易感人群
除高疟区成人和从母体获得一定抵抗力的婴儿外,一般人对疟原虫普遍易感
治疗药物
杀灭红内期原虫的药物有氯喹、磷酸氯喹、青蒿素等;杀灭红外期原虫和配子体的药物有伯氯喹、伯胺喹啉、乙胺嘧啶等。
1、滋养体期
2、裂殖体期
3、配子体期(见附注)
1、引起人兽共患病;
2、是一种机会致病性病原虫;
3、猫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兼中间宿主;
4、弓形虫可以通过垂直传播。
生活史
蚊胃中的PV雄配子
配子体几分钟内核分裂为4-8块,胞质亦向外伸出4-8条细丝,核分别进入细丝内,称出丝现象
Pf雄配子体出丝
细丝脱离母体,在蚊胃腔中游动,即雄配子
蚊胃壁上的卵囊
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在胃弹性纤维膜下,虫体变圆并分泌囊壁形成球形的卵囊
卵囊中的子孢子
囊内的核和胞质反复分裂进行孢子增殖,生成成千上万的子孢子
子孢子
只有到蚊唾腺内的子孢子才具有传染性
免疫
固有免疫
Duffy血型阴性基因的黑人 不感染p.v.
镰状RBC贫血和G6PD缺乏患者 不感染p.f.
获得性免疫
首选药物
甲硝唑
鞭毛虫种属
蓝氏贾第鞭毛虫
阴道毛滴虫
形态
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
1.滋养体
外形:纵切的半个梨形,前端钝圆,后端尖细。背面隆起,腹面扁平,两侧对称。
运动特点 直线翻滚式运动
结构
吸盘:2个,腹面前部内陷形成。
细胞核: 2个,空泡状。
鞭毛: 4对,前、后、腹及尾鞭毛各1对
轴柱:2条,沿中线由前向后连接尾鞭
致病机制
1、虫株毒力:数量、虫株种类
2、宿主的功能状态
3、及细菌的协同作用有关:肠内细菌的存在(如大肠杆菌)有助于溶组织内阿米巴入侵组织
病理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