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作为教育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纵观诸多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之现实,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之关系其实就是“齿轮”关系,学校文化和课程变革像齿轮一样咬合,他们之间的互动像齿轮传动一样,推动自身变化和发展。
文化规约课程,课程强化文化,这是课程与文化的第一层互动关系。
一方面,文化是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它决定了课程的终极品质。
如果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另一方面,课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 它是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观、知识观、学生观等做出的价值选择。
因此,课程可以强化文化。
一个好的办学理念需要一系列支撑系统, 即理念要接地气,因为理念只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才可能内化为师生的一种自觉, 进而形成学校的文化。
对于学校而言,课程就是支撑办学理念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载体和重要手段,为学校文化的增值与创新提供了核心机制。
可以说,课程是学校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媒介,如果离开了课程,学校文化则会黯然失色直至枯竭殆尽。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学校文化的活跃程度, 往往取决于课程的活跃程度和影响力。
课程不仅是要适应文化,更要促进文化发展。
可以说,课程于学校文化而言,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 使学校文化带着永远保持飞翔的动力与自信的心态向着心中的方向翱翔。
文化助推课程,课程浓郁文化,这是课程与文化的第二层互动关系。
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文化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
学校文化既是学校教育价值理念的体现,同时也在无形中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
因此,学校课程建设的参与者是哪些人,参与者将在建设过程中发出怎样的声音,参与者将采取怎样的行动等等都由学校文化决定。
课程有了学校文化的指引,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是学校文化为课程建设充实内容。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为使课程组织实施过程做到枝繁叶茂、有血有肉,就必须将扎根学校文化的“土壊”,并从中汲取充足“养分。
因此,学校课程的整合建设必须以学校文化为依据进行,让学校文化为每一门课程都赋予了特殊内涵,使每一门课程又流淌着学校文化的“血液”,这样学校课程的内容就更加充实丰富。
三是学校文化使课程建设独具特色。
由于学校有太多历史传承,导致学校课程体系可能过于庞大,学校课程反而会失去方向,没有了学校自身特点。
而学校文化的确立却能使得学校课程特色更加突出。
可以肯定地说,只有把握学校文化精髓,才能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
可以说,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学校课程变革不是独立成篇的,不可能离开特定的文化场域。
学校课程变革往往是一项改革倒逼一项改革,一项改革推动一项改革,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显现出鲜明的综合特征。
找准课程变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最大限度凝聚文化共识,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的放矢,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连,就一定能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
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建设,必须注重学校文化对其的影响,从而实现课程变革与学校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深度共鸣。
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八个实现路径:一是植入时代精神来丰富课程方案。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体现国家的意志,就必须让课程根植于时代精神的沃土。
正如“满天星教育”课程,以“在这里,遇见最闪亮的自己”为课程理念,致力于“致雅尚艺、心朗体魄、能创善合”星娃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唤醒点亮的课程中,都能激发内燃力量,绽放独特的光芒,折射温暖,彼此聚光,树煜人之辉,助漫天星光。
这是时代精神的呼唤,也是教育应秉持的目的。
可见,课程不仅要根植在时代精神的沃土中,还要成为彰显、传承、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为学生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身心健康、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厚实的基础。
二是引入哲学思潮来凸显课程价值。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理论, 都是人类认识史的结晶, 它汇集着人类智慧的思想成果。
哲学思潮以其面向现实生活世界,不断向人敞开自身的批判性、反思性和革命性的思维方式, 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文化和文化坐标。
“致良知课程”正是学习圣贤哲思的实践产物和智慧结晶,其“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思想、“致良知、得秀气、秉精要”的课程理念已逐渐成为师生努力奋进的内驱力,也为学校课程改革和内涵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通过“致良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合理的价值取向。
可见,在课程改革中引入哲学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使课程成为开发学生生命潜能并具有生命意义的一种力量。
它不但能凸现学校的主体性, 激发办学活力, 释放强大的改革动力, 树立富有生机的新形象, 而且能唤醒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生命, 让每一个人都真正“活”起来。
这正是引入哲学思潮来凸显课程价值的意义所在。
因此,学校应该将哲学思潮中具有启发性和积极意义的一面应用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 从而真正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 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的目标。
三是遵循育人目标来导引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更是育人目标的重要落实渠道。
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不仅应该对育人目标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还要挖掘并释放其在课程体系建构中的导引力量,以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正如滨江学校所确立的育人目标,即“培养“温润如水,从善如流,灵动如泉”的“滨江少年”。
这一目标既传承了学校文化特,又符合当今国家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加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感”等新要求,也是走向世界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这一育人目标的导引下,“润之韵”课程体系逐渐建构起来,并以课程的方式来诠释水的智慧,褒扬水的美德,弘扬水的精神,突显水的特色,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让每一位学生在课程建设中演绎自己的精彩。
可见,育人目标与课程体系地完美融合,将使课程犹如春水轻洒滨江大地,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充满爱与智慧的小水滴。
四是发挥办学愿景的影响力来推进课程顺利实施。
把愿景转化为现实,把理念化为行动,是学校领导的核心所在。
愿景如果离开与其匹配的课程,则会成为无法实施的梦想。
只有将愿景付诸于课程当中,愿景才有可能成为师生的具体行动,愿景的影响力才会真正发挥出来。
同时,也让学校课程有了创新与发展的灵魂。
青桥学校基于多年的棋文化的历史基积淀,通过深究棋文化所产生的对教育的启迪和感悟,确定了“办一所让生命成长精彩纷呈的学校”的办学愿景。
该校的办学愿景体现了教育“人本”意识的觉醒,是对人性回归的呼唤,也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应。
因此,在愿景领导和课程实施的交互作用、持续进行的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办学愿景的领导力作用来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真正理解并参与到课程实施当中来,使“立交桥”课程更有活力和动力。
这样既使学生享受了课程的美好,又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潜能,从而使学校的课程实施不断走向深处,使教师的职业水准不断走向高处、使学生的文化情愫不断走向远处,并最终实现“关注生命教育、体验生命深度与理想高度”的教育最终价值。
五是提升办学理念来构建课程文化。
从本质上讲, 办学理念应是一种形而上的观念, 它看不见、摸不着, 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校长、教师、学生身上显现, 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校长的思维、师生的行为。
课程是凸显办学理念的媒体,而课程文化则是办学理念的“代言人”。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 应通过提升办学理念来构建学校的课程文化,使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在这里,踏着生命的节律前行。
培养出头脑健康、身手灵活、自信平和的现代公民”的办学理念的不断提升下,右营街小学树立了全新的课程文化观, 构建了“新生态课程”文化,丰富了“课程即成长的沃土,致力于每个孩子可持续发展;课程即生命的律动,致力于让每个孩子全面成长;“生态教育”是美好的教育,致力于让每个孩子气质优雅;课程即生长的时机,致力于让每个孩子充满生机”的课程文化内涵,以唤醒孩子的潜能,把人的禀赋发展得尽可能的好,把人性的优秀品质在自己身上实现出来。
可见,通过办学理念的不断提升,也促使课程文化的建构过程日趋成熟,从而不仅赋予了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共同成长的际遇,而且形成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精神气候。
同时,聚焦课程,依托课程,也让办学理念真正得以落地,让师生真正实现最佳发展。
六是挖掘学校建筑特色来提炼课程哲学。
基于当前教育教学变革,人们对学校建筑及空间规划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那就是学校建筑应通过其彰显的文化意蕴,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通过空间的合理规划布局,使学生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通过提供游戏空间,使学生获得天性的释放。
一句话,学校应高度重视重塑空间价值观念,使学校建筑释放出强大的育人功能。
“尚品课程”就是生动的体现。
育新学校矗立着的三幢呈“品”字形的教学楼,它不仅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更为学校打造高品位的基础教育提供了课程灵感和文化契机。
学校结合“品”字形这一独特的建筑特色,通过挖掘其背后的深意,以此提炼出“尚品教育”的课程哲学,即让孩子们在“尚品课程”中着眼品质,涵养品性,修铸品行,过有品位的学习生活,向有品位的人生迈进,以培养“品格高尚、品行端正、品质不凡、品位出众”的学生。
这一路径巧妙地把无形的空间特点体现在有形的课程哲学之中,让空间设计契合课程建设的需要,让文化资源丰富易得;同时又使课程哲学充分彰显出学校建筑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和独特价值。
七是依托学校特色来助推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存在前提,课程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关键载体,学校特色创建和发展则是课程开发的基本旨归。
基于此,“微笑课程”在开发与探索中,切实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发展要求, 以学校特色——微笑教育为依托,并对其作了深度开发,从而构建了特色课程--“微笑课程”,走出了一条“微笑服务型学校”特色之路。
该课程以“每一个微笑都灿烂”为理念,提出了“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微笑育人思路,在“微笑德育”、“微笑教学、“微笑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以“爱”为核心的人文情怀、以“自信”为根本的健全人格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自由、潇洒、幸福的学习生活;使教师能悦纳、宽容、尊重学生,与学生共融共生。
可见,学校特色创建应构建其校本课程载体,而校本课程构建过程中应挖掘其文化意蕴,关照学校的整体特色发展,同时应该使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真正根植于学校,找寻二者的共同基因,使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特色创建实现有机整合。
八是发展文化样态来丰富课程图景。
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 诗歌从创作理念到表现手法都经历了从主流文化样态到大众文化样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