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44(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从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来看,教育学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教育学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分数:2.00)A.科学化问题√B.实践化问题C.规范化问题D.艺术化问题解析:解析:本题出自《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本书简称《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一)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教育学最初只是人们对教育经验的一种总结,随着近代以来教育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结构的复杂和内容的日益丰富,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教育研究也自觉地运用了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但总体而言,教育学的科学性不强,教育学是否称得上是一门科学一直是人们怀疑、争论的焦点,使教育学科学化一直是教育学者们共同的目标。
因此,正确答案为A。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教育学说是(分数:2.00)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科学教育学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20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派别的掌握程度。
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教育科学的迅速发展,教育学形成了许多门类和派别,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学。
其中,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狄尔泰和斯普朗格等;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屈;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鲍尔斯、金蒂斯和布厄迪尔等人。
因此,正确答案为A。
4.下列对教育的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广义的教育概念几乎与生活同义B.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C.把教育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是它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D.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二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之第(一)条“教育的概念”,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显然与生活本身并无太大差别。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从教育的内涵上看,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现象的根本特征。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因此,正确答案为D。
5.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教育的终身化理念出现在(分数:2.00)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二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之第五条“教育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历史发展的了解程度。
终身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由保罗·朗格朗提出,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给予确认,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
因此,正确答案为D。
6.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的理论是(分数:2.00)A.人力资本理论√B.筛选假设理论C.文凭理论D.劳动力市场理论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之第一条“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与社会关系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主要有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
人们用在教育、卫生以及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方面的直接费用乃至为了获得高层次教育而放弃的收入,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
选项B、C是同一种理论的不同名称,可以排除。
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强调教育是将人们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有所不同。
劳动力市场理论并没有关注资本和投资的问题。
因此,正确答案为A。
7.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这体现了教育的(分数:2.00)A.个体社会化功能B.个体个,陛化功能√C.个体谋生功能D.个体享用功能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之第(三)条“教育的社会功能”,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教育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理解程度。
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包括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表现为促进个体思想意识、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并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度;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表现为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表现为向学生传授谋生的本领并帮助学生实现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
因此,正确答案为B。
8.儿童发展具有顺序性的特点,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分数:2.00)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全面发展原则D.系统性原则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第一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程度。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
儿童发展的顺序性特点,要求教育要坚持循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
因此,正确答案为B。
9.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下列不支持内发论的人物是(分数:2.00)A.高尔顿B.卢梭C.格塞尔D.桑代克√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第二条“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掌握程度。
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和外铄论。
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以及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代表人物有高尔顿、格塞尔。
卢梭重视人的自然发展顺序,属性善论者,因此也属于内发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学校的教育与行为训练等决定的,被称为外铄论,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都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都支持外铄论。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0.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分数:2.00)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国改革和发展纲要》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五部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第一条“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则没有这方面的具体内容。
此外,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提法与本题也非常接近: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因此,正确答案为A。
11.包含“两基”“两全”“两重”内容的法规是(分数:2.00)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六部分“教育制度”之第二条“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的把握程度。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因此,正确答案为B。
12.关于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的共同之处,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都认为课程要根据儿童的需要来确定B.都主张课程的内容要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C.都反对固定不变的课程D.都反对人文学科√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七部分“课程”之第一条“课程与课程理论”,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理论流派的把握程度。
经验主义课程论认为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课程要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反对把教材当做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存在主义课程论也主张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反对固定不变的课程。
在对待人文学科的态度上,存在主义课程论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经验主义课程论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并不看重人文学科。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3.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这是课程实施的(分数:2.00)A.忠实取向B.相互调适取向C.创生取向√D.综合取向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七部分“课程”之第三条“课程编制”,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实施的取向的把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