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8(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被杜威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主要指的是(分数:2.00)A.由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B.由传统教育中“课堂中心”转变为“社会中心”C.由传统教育中“教材中心”转变为“活动中心”D.由传统教育中“学生中心”转变为“教师中心”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核心的掌握程度。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与课堂中心,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则强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与社会中心。
其中用“学生中心”替代“教师中心”是最根本的转变,被杜威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正是这一点。
因此,正确答案为A。
3.主张“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的是(分数:2.00)A.布鲁纳√B.布鲁姆C.赞科夫D.凯洛夫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著作《教育过程》,他主张“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即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
因此,正确答案为A。
4.以下观点不属于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的是(分数:2.00)A.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B.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D.教育事业是生产事业,而不是消费事业√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
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认为必须把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范畴,从教育本身的规定性来揭示教育本质,主要观点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传递的手段、工具和形式;教育是引导和促进儿童个性化的活动。
因此,正确答案为D。
5.西方古代社会,最初是神本位,所以教育主要是培养僧侣;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位占主导地位,因此,教育开始注重发展人的个性。
这表明(分数:2.00)A.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确定√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C.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D.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目标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定。
本题提出的培养僧侣,发展人的个性指的是教育目标。
A 和D选项谈的是目标问题,B和C选项可以排除。
D选项谈的是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目标,文化传统的差异存在于不同地域和国家之间,之所称之为传统,其主要特征在于其传承性。
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总体上存在一致性,可见本题主要谈的不是文化传统对教育目标的影响问题。
因此,正确答案为A。
6.有的人“聪明早慧”,而有的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分数:2.00)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程度。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智力发展方面存在早晚的差异,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差异性是指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发展上存在许多个别差异。
例如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体重、身高、智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正确答案为D。
本题容易与选项C相混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发展的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蜂。
7.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中,支持内发论观点的是(分数:2.00)A.白板说B.性善论C.环境决定论D.行为主义心理学√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各种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动因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以及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学校的教育与行为训练等决定的,被称为外铄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在的环境和行为训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属于外铄论。
因此,正确答案为D。
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分数:2.00)A.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B.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C.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D.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内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正确答案为A。
9.从纵向来看,我国的学制不包括(分数:2.00)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成人教育√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各级学校系统的把握程度。
从纵向来看,我国的各级学校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0.下列不是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是(分数:2.00)A.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B.按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C.贫困学生的生活补助费逐步增长√D.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1949年以来我国学制的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程度。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按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因此,正确答案为C。
11.能够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这指的是(分数:2.00)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类型”,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
其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在于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分科课程则是学科课程的另一种名称。
活动课程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
综合课程是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把几个学科的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
综合课程的目的也在于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但其注重的是知识的统一性。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为(分数:2.00)A.学生的认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B.学生的认识是以直接经验为主C.学生的认识是从生动地直观到抽象的思维D.学生的认识是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教学归根结底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即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它不同于人类认识的一般过程,而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是因为学生所学知识主要来自于间接经验。
因此,正确答案为A。
13.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下列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是(分数:2.00)A.学不躐等B.不陵节而施谓孙C.温故而知新√D.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旨在考查考生对系统性教学原则的理解和把握情况。
系统性原则也叫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按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并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
选项A、B、D出自《学记》,均符合系统性原则。
选项C出自《论语》,强调的是及时复习。
因此,正确答案为C。
14.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分数:2.00)A.钻研教材B.了解学生C.考虑教法D.备课√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单元)计划与课时计划。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都是备课需要做的工作。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5.教师通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给学生做出表率,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分数:2.00)A.知行统一√B.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言传体现的是“知”的一面,身教体现的是“行”的一面。
教师通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给学生做出表率体现的是知行统一原则。
因此,正确答案为A。
16.故事一: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
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
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
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故事二: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
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
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
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问:两个故事中的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通过这一方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是(分数:2.00)A.平行影响法B.对偶故事法√C.两难故事法D.实验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旨在考查考生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叫对偶故事法,即利用讲述成对的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平行影响法是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采取的教育方法,即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两难故事法是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在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的基础上改进的,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此来测评被试的道德发展的水平;实验法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模仿学习实验、抗拒诱惑实验和言行一致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