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考研教育学原理冲刺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2012年考研教育学原理冲刺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2012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二)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的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2.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强调教授学科基本结构的教育家是()。

A.赞可夫 B.根舍因 C.布卢姆 D.布鲁纳3.无论教育活动的哪一个因素和层次,都贯穿着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A.学习者 B.教育影响 C.教育行政官员 D.班主任4.教育的类型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的教育即各类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师教育和()。

A.中等教育 B.初等教育 C.基础教育 D.特殊教育5.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观点,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叫做()。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C.正向功能 D.负向功能6.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

A.孟禄 B.麦丁斯基 C.沛西·能 D.高尔顿7.在我国历史上,主张教育超越于政党斗争和宗教教派斗争而处于独立地位的是()。

A.陶行知 B.鲁迅 C.蔡元培 D.胡适8.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因而主张大力发展教育的经济学家是()。

A.舒尔茨 B.迈克尔·斯潘斯 C.皮奥里 D.思罗9.在教育功能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的是教育的()。

A.文化功能 B.经济功能 C.社会功能 D.个体功能10.在下列文件中,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是()。

A.199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

A.学会生存 B.学会做人 C.学会关心 D.学会学习12.“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观点属于()。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教育无用论13.“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的观点属于()。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D.双因素论14.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和德国心理学家()。

A.华生 B.彪勒 C.霍尔 D.施太伦15.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A.动力 B.必要物质前提 C.决定性因素 D.外部条件16.在幼儿阶段,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导因素是()。

A.家庭 B.学校 C.同伴群体 D.大众传媒17.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要使这种可能性的因素变成现实性的因素,只能通过学生的身心的()。

A.同伴群体 B.活动 C.慎独 D.家庭影响18.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者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即指()。

A.教学目的 B.教学目标 C.教育目标 D.教育目的19.根据杜威的观点,历史上出现的“培养绅士”、“为现世完美的生活作准备”等教育目的都是()。

A.内在目的 B.外在目的 C.个人本位目的 D.社会本位目的20.在下列文件中,要求实行义务教育“五三”学制的地区向“六三”学制过渡的是()。

A.199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1.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市自治区和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的是()。

A.199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2.课程的实施途径包括教学、社会实践和()。

A.智育 B.直接的道德教学 C.间接的道德教育 D.课外活动23.主张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叫做()。

A.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B.社会中心课程理论C.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D.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24.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为()。

A.巴格莱 B.布拉梅尔德 C.拉尔夫·泰勒 D.杜威25.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叫做()。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选修课程26.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中,按材料内在标准(如组织)或外在的标准(如与目的的联系)进行价值判断,属于()。

A.理解 B.应用 C.分析 D.评价27.根据克拉斯伍等制定的情意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习者对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参加小组讨论,遵守校纪校规等表示较高的兴趣,属于()。

A.接受或注意 B.反应 C.评价 D.组织28.主张课程实施实际上就是实施者(校长、教师、学生)对课程理念的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作为执行的“工具”)的课程实施取向属于()。

A.忠实取向 B.相互调适取向 C.创生取向 D.综合取向29.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的课程评价模式叫做()。

A.CIPP评价模式 B.目标评价模式 C.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D.CSE评价模式30.在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及其同事创立的CIPP评价模式中,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等,属于()。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成果评价 D.过程评价31.课程评价的差距模式的创立者是美国课程论专家()。

A.普罗沃斯 B.斯太克 C.帕莱特和海密尔顿 D.斯克里文32.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

A.发展性 B.阶段性 C.可持续性 D.差异性33.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阶段()。

A.以选修课程为主 B.以综合课程为主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分科与综合相结合34.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其中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

A.文艺活动 B.特别班会 C.信息技术教育 D.竞赛活动35.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校本课程 B.学生课程 C.国际课程 D.综合课程36.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叫做()。

A.掌握学习模式 B.程序教学模式 C.发现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37.依据暗示原理创立了暗示教学模式的教育家是()。

A.布鲁纳 B.斯金纳和克洛德 C.洛扎诺夫 D.布鲁姆38.《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等词句反映了教学的()。

A.巩固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量力性39.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提出的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叫做()。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班级授课制 D.研究教学制40.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

A.现场教学 B.特朗普制 C.复式教学 D.道尔顿制41.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称为()。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42.学业成就评价的基本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自我评价法 D.测验法43.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当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依据外在的规则做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前习俗道德水平44.在学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通常包括班集体、共青团和少先队等,属于()。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行政群体 D.非行政群体45.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

A.安全的权利 B.选举的权利 C.被选举的权利 D.遵守法律、法规的权利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6.教育方针即教育目的。

47.智育就是教学。

48.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9.简述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50.简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51.简述人力资本理论。

52.简述教学设计的过程。

53.简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54.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观点,并运用所学原理加以分析。

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55.请以下述材料为基础,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做法。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

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

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