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25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25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25(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分数:2.00)A.教育问题B.教育现象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教育学界对教育的研究对象的观点并不一致,目前,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公认的主要观点包括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因此,正确答案为C。

3.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的三中心分别是(分数:2.00)A.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B.教师中心、学校中心、活动中心C.学生中心、课堂中心、活动中心D.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社会中心解析:4.关于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B.教育没有阶级性C.教育具有平等性D.教育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完成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的了解。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主要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手段原始低下,主要通过口耳相传来完成。

因此,正确答案为A。

5.“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身上。

这种才能,对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

工人增进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社会上固定资本。

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关于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教育是一种消费√B.教育是一种投资C.教育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D.教育投资主要是人力资本投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经济功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为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对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两方面的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要高于物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中的主要部分,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

本题这句话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其中已经体现出教育是一种投资,教育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等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

因此,正确答案为A。

6.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着“从头部到下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发展的,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分数:2.00)A.阶段性B.顺序性√C.连续性D.稳定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程度。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

“从头部到下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恰恰是人的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体现。

因此,正确答案为B。

7.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分数:2.00)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有关理论和观点,特别是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也称二因素辐合决定论、双因素论、遗传环境决定论。

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既不单由遗传决定,也不单由环境决定,而是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人的发展不是遗传和环境之和,而是二者的乘积;另一种观点认为遗传从怀孕起就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生后环境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

遗传和环境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明确区分。

本题将教育比喻为“园艺”,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既强调了园丁的精心呵护、因势利导的作用,也强调了花朵先天因素与自我生长的作用。

因此,正确答案为D。

8.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分数:2.00)A.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B.邓小平的“三个面向”C.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D.马克思的片面发展学说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因此,正确答案为A。

9.从世界各国学制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中等学制的最终方向是(分数:2.00)A.单轨制√B.双轨制C.分支型学制D.多种类型学制并存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学制类型的变革情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

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是单轨学制,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学制结构是分支型学制。

英国是典型的双轨制,美国是典型的单轨制,苏联的学制介于两者之间,叫分支型学制。

由于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是由双轨制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制方向发展,随着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最终都将发展为单轨学制。

因此,正确答案为A。

10.关于义务教育中“义务”的含义,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国家和学校有为适龄儿童提供法定年限学校教育的义务B.适龄儿童有接受法定年限学校教育的义务√C.家庭有让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学校教育的义务D.社会公共机构有对适龄儿童开放并进行教育的义务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旨在考查考生对义务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可见,义务教育之“义务”是指国家、学校、社会和家庭必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义务教育强调的是接受义务教育是儿童应有的权利。

因此,正确答案为B。

11.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最大分歧是(分数:2.00)A.是否分科B.是否过细分科√C.是否传授知识D.是否强调学科的逻辑结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类型”,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

其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在于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综合课程是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综合课程的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强调知识的统一性,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领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体验人类知识的综合性。

可见,两者的最大分歧是分科是否过细的问题。

因此,正确答案为B。

12.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规定教学的方向和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这指的是(分数:2.00)A.教学原则B.教学设计√C.教学模式D.教学组织形式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旨在考查考生对几个相关教学概念基本内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以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开发过程,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进行计划、选择与安排;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因此,正确答案为B。

13.最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分数:2.00)A.分组教学B.个别教学√C.集体教学D.班级授课制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不同教学原则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解和把握情况。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学生年龄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进度缺乏计划性与系统性,教学活动和教学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

总之,个别教学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因此,正确答案为B。

14.摸底考试是对学生的(分数:2.00)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及其改革”,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评价种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诊断性评价指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终结性评价一般指在课程或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

显然,摸底考试属于诊断性评价,是为查明学生的学习;隹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选项B是干扰项。

选项D,总结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别称。

因此,正确答案为A。

15.“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人。

”这体现了(分数:2.00)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B.平行教育原则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原则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人”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主要思想,这句话体现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