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文化作业(含题目)

法律文化作业(含题目)

《法律文化》平时作业(1)问答题1.法律文化的概念及意义。

答:法律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法学新思维,它渗透在人类的法律实践活动之中。

法律文化论体现作为隐性的法律意识形态之中,也体现在作为显性的法律秩序结构之中。

法律文化既是历史文化的遗留,也是现实的人类创造。

过去人们创造了法律文化,今天人们仍在发展着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上一种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观念与制度在内的宏观整体性文化。

意义:对法律文化概念进行研究,不仅仅是法律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需要,而且是所有的法律文化研究所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2.简述法律文化研究的方向。

答:(1)法律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

(2)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史的研究。

(4)法律文化的社会实证研究。

(5)法律文化的部门研究。

论述题阐述一下美国法学界对法律文化的基本理解。

结合我国法学界对法律文化的理解,试阐述中美两国法律文化的不同。

答:美国法学界对法律文化的基本理解:(1)法律文化是一种法律观念形态。

(2)法律文化多被用来说明不同社会的法的产生、发展所仰赖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因素以及由不同法的文化传统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法系(3)在不同的法律及法律制度中,凝结着各自所特有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对法律及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具有巨大的力量和作用。

我国法学界对法律文化的理解:虽然每位学者关于法律文化概念的理解在内容概括、文字表述、范围界定上都有差异,但大体上我们可以将他们归为以下三类:答:第一类是把法律文化看作是法律现象的综合体现和产物,包括内在和外在、主观和客观、制度和观念等各个方面。

第二类是把法律文化视为法律现象的主观方面,主要是法律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

第三类是把法律文化看作法律意识中非意识形态的那部分内容,即体现人类智慧、只是、经验等的文化结晶。

《法律文化》平时作业(2)一、判断题1.《法律的文化解释》是由梁治平先生的著作。

(v)2.梁治平先生认为法律文化是具有对象化的实体内容的,不仅限于研究立场和方法。

(x)3.严景耀先生认为:对于犯罪的理解只能从产生犯罪的文化传统来考虑才能得到解释。

(v)4.由“习惯调整文化”到“习惯法调整文化”再到“法律调整文化”,是人类法律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三步曲”。

(v)5.法律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传统。

(x)6.一般认为法律文化有两大结构:法律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

(v)7.法律文化的深层机构可以有三个层次: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

(v)8.法律心理较之法律意识具有较大的易变性。

(x )9.法律思想在一个社会的法律实践过程中具有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

( v )10.法律意识对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的产生、运行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法治国的建设中要更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

(v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1. 法律心理答:法律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情绪,是法律意识形态的初级阶段。

2.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答: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就是指作为法律文化深层结构的法律意识形态的外在化表现形态。

3.法律思想体系答:法律思想体系是搞水平的法律认识,是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理论化、理性化、体系化了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观的总和。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1法律文化具有物质依附性。

2法律文化具有政治功能。

3法律文化具有普通适用性。

4法律文化具有实践性,适用性。

5法律文化具有历史连续性。

6法律文化具有民族性。

7法律文化具有互触性。

2.简述法律文化的基本类型。

答:1地域型法律文化。

2国度型法律文化。

3宗教型法律文化。

4历史序列型法律文化。

5法系型法律文化。

6法典型法律文化7文化形态型法律文化。

8表现及运作方式型法律文化。

9生态形态型法律文化。

10社会形态型法律文化。

四、论述题(第1题18分,第2题20分):1.试述法律文化社会化的途径,并结合社会现实谈谈我国法律文化的构建。

答:法律文化的社会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实现。

一、大众传播。

二、正规的法律教育。

三、非正规的法律教育。

四、高层次的法律理论研究。

五、法律实践活动中的信息传播和反馈。

【结合实际部分,自己写】2.任意选取两名我国现代学者关于法律文化概念的观点进行评述。

答:【P58-64,6位法学家观点,任意选2点,简要说明。

】《法律文化》平时作业(3)一、判断题【判断题自己想,实在不想做,就•••呵呵~~】1.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v)2.法律文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法律现象,而法律现象主要表现为法律意识形态和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及其派生物。

(v)3.文化就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或社会的观念形态。

毛泽东同志就持这样的观点。

(v )4.中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 v )5.狭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 x )6.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问题进行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x )7.孙国华教授在1985年为中央电大撰写的《法学基础理论》一教材中,设“法律文化”专节论述了法律文化问题,这开创了我国法律文化研究之先河。

( v )8.在我国,孙国华教授在1985年为中央电大编著的《法学基础理论》一书,首次对“法律文化”问题进行了阐述。

( v )9.美国学者的“法律文化”概念深受“政治文化”概念影响。

(v )10.在美国法学界,弗里德曼在1969年在《法律与社会发展》杂志上发表了《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文章,首次提出了“法律文化”的概念。

(v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梅里曼的法律文化概念答:梅里曼认为,法律文化是“关于法律的性质、关于法律在社会与政治体中的地位、关于法律制度的专有组织和应用以及关于法律实际或应该被如何制定、适用、研究、完善及教授的一整套植根深远、并为历史条件所制约的观念。

2.日本学者田中茂树的法律文化概念答:法律文化,不仅包括在法律体系噩耗文化体系交错、重复之领域内生成的、以西方的“法治主义”和东方的“德治主义”相区别为基础的法律的结构和社会功能,还包括了与西方法治国相异的东方传统思想支配之下的人们的风俗、习惯、规范、实践活动等内容。

3.孙国华教授的法律文化概念答:法律文化属于社会精神文明,它反映了法作为特殊的社会调整器的社会调整器的素质已经达到的水平,反映了历史积累起来的有价值的法律思想、经验和有关法的制定、法的适用等的法律技术,反映了法的进步内容,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4.现实主义类型法律文化答:现实主义类型法律文化,即没有宗教、伦理色彩,注重调整人们现实社会关系,现在师姐上大多数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型,现实主义类型法律文化一般还可以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类型。

5.法律文化的适应性答:所谓法律文化的适应性,其含义主要是指一种法律文化对于解决特定社会的竞技、政治和社会矛盾及调整特定社会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价值和功能。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简述马林诺夫斯基有关文化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答: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特性,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文化的组成要素包括:物质设备,1.也即物质文化。

2.精神文化之方面。

3.语言。

4.社会组织。

2.简述L.S.温伯格与J.W.温伯格的法律文化观点。

答:法律文化这个概念包括人们对法律、法律机构和法律判决的制作者,诸如律师、法官和警察等人的知识、价值观念、态度和信仰。

3.简述张文显教授关于法律文化的概念及要素。

(P64)答:张文显教授将法律文化理解为法律现象的精神不符,即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决定的,在历史过程中积累下来并不断创新的有关法和法律生活的群体性认知、评价、心态和行为模式的总汇。

包含了以下五个要素:1法律文化是法律现象的组成部分。

2法律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认知、评价、心态和期待的行为模式。

3法律文化具有历史性。

4法律文化具有群体性。

5法律文化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决定的。

4.简述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

答: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2社会的变革3各种异质文化的影响和冲击4法律文化的适应性四、论述题(18分)1.试论述弗里德曼关于美国法律文化的特点。

答:弗里德曼关于美国法律文化概念的理解,主要是指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法律的制度的态度、看法和行为方式,有关法律现象的观念形态。

此外,他关于两种法律文化的区分及相互间关系的论述,是从美国社会客观存在着的现状出发的,这一现象在其它国家也是存在这的。

法律职业阶层代表的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文化,而普通人阶层代表的则是大众社会的法律文化。

大众社会的法律文化必须符合法律职业阶层的法律文化的要求。

这以分析的结论颇有趣味。

这里面的实质是:法律职业阶层的法律文化在一个社会中居于主导的、统治的地位,并且他有可能由观念形态演变为制度形态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为社会创造出符合法律职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行为准则。

《法律文化》平时作业(4)一、判断题1.苏联法学家不仅仅把法律文化看成一种纯粹主观的、思想的观念形态,而是倾向于把法律文化视为一种广泛而复杂的现象,它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在内的“状态”。

(√)2.一般认为“法律文化与文化史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子系统与系统的关系”。

(√)3.武树臣教授认为,法律文化系统内部可以区别出四种结构:认识结构、评价结构、心态机构和行模结构。

(×)4.法律规范是法律制度的前提条件。

(√)5.在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中,法律规范是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6.法律文化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法律文化产生和存在的终极原因。

(√)7.以法律规范的内容所依据的总体精神为标准,可将法律文化分为宗教主义类型、伦理主义类型、现实主义类型。

(√)8.最能揭示法律文化运动规律和阶级本质的是对法律文化进行历史的、阶级的、社会形态的划分。

(√)9.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10.法律文化的混合模式,是对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内在冲突和矛盾的一种理论概括。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日本学者千叶正士的法律文化概念答:以法的同一性原理加以统合的各种官方法、非官方法、固有法、移植法、法律规则、法律原理等组合的整体,以及国内的各种法、国家法、世界法等的多元结构及其文化特征。

2.法律文化的“二元机构”答:“二元机构”是指在当代中国法律文化整体结构中,存在着两种不相协调,相互冲突的文化现象和构成,即以适应现代化社会潮流的较为先进的制度性法律文化和以传统社会为根基的较为落后的观念性法律文化,这两中相互冲突的法律文化共融于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整体结构中,使得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呈现出一种二重性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