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献血

安全献血

第十四章安全献血血液是一种特殊的宝贵的资源,在尚不能人工合成替代品的今天,从献血者身上采集血液是获取血液或血液成分的惟一途径。

无论是在战时或平时,临床输血都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外伤性失血、产后大出血、严重烧伤及各种血液病都需要通过输血进行有效的治疗。

为挽救患者而捐献自身的血液和血液成分称之为献血,亦称供血。

献血关系到献血者和用血者安全,安全献血是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和充足的血液的一种活动。

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的献血主要有三种类型:家庭或家庭替代献血、有偿或职业献血及自愿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就是健康适龄公民自觉自愿献出自身可以再生的少量血液或血液成分,用以挽救垂危病人的生命,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或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

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第一节确定低危献血者(1)献血和献血者的种类1、家庭或替代献血者目前,替代献血是一些国家仍然存在的一种献血形式。

患者所需的血液是由一个或更多的患者家庭成员或社区成员提供。

在一些国家,医院要求患者家属献血,但在另一些国家,医院规定每个患者在入院时提供一定数量的献血者。

有时患者家属会付钱或付其他报酬来感谢献血者,血站和医院血库是不付钱给献血者的。

此献血者类型中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家庭成员捐献的血与患者输注的血等量,捐献的血液归入血库后,需要时供应临床。

受血者输注的不是家庭成员献的血。

第二种形式是“‘定向献血”,献血者受特殊要求给指定的患者献血。

由于亲属之间输血容易发生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这种病的发生几率虽然很低,可一旦发生。

死亡率可达90%以上。

因此,WHO/GPA和世界血液安全机构强烈反对这种定向献血形式。

WHO在1989年明确向血站提出要求:如果采用家庭或替代献血形式,血液必须存入血站,不能直接给指定的患者输注。

”此类型献血者的优点:当无偿献血者数量不足时,家庭或替代献血者可以缓解供血不足的情况。

另外如果献血者意识到自己的血液可用来拯救患者的生命,他们将来会变成固定的志愿献血者。

此类型献血者主要缺点:增加了患者或亲属的压力和负担。

家庭成员很可能明知自己不适合献血而迫于压力去献血,比如知道自己健康状况不佳或有经血传播传染病的危险。

单纯的替代献血受到血型或数量等问题的限制而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如果家庭成员中无合格的献血员或不愿献血,亲属可能会去寻找职业有偿供血者。

2、有偿或职业供血者有偿或职业供血者是指为了获得钱或其他报酬而献血的供血者。

他们定期献血,有的甚至同血站达成献血协议,有的到几个血站供血,有的同患者家属联系作为替代献血者提供有偿服务。

有偿或职业供血者的动机是从血中获利而并非帮助他人。

然而,通过劝说也可能将他们转变为无偿献血者,但必须仔细选择来确定他们符合低危献血者的国家标准。

有偿或职业供血者主要缺点:付钱给供血者会破坏无偿献血和安全供血的体系。

很多有偿或职业供血者来自贫穷地区,他们受金钱驱使而卖血,其健康状况可能不佳,存在输血传染病的危险,这将严重威胁受血者的健康。

职业供血者可能受经济利益驱使超过规定频繁献血。

不但会危害自己的健康,而且会提供不合格的血液,影响输血的疗效。

3、志愿无偿献血者(简称无偿献血者)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关学者报告了关于输血传播了肝炎的论述,人们开始意识到输血能挽救生命,也能传染疾病。

尤其艾滋病的暴发,引起了全世界对输血传播疾病的极大关注。

因此,全球发起了从“源头”上解决安全血液问题的呼吁,提倡“无偿献血”解决临床用血的来源。

1946年第10次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协会理事会强调“供血者提供的血液应是无代价的”,这是最初以文件形式通过的无偿献血原则。

1948年第17次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议希望红十字会能与政府密切配合,广泛宣传无偿献血,对供血者和受血者都应执行无偿献血原则。

志愿无偿献血者指的是“出于自愿提供自身的血液、血浆或其他血液成分而不获取任何报酬的人”。

也就是指为拯救他人生命,自愿捐献全血、血浆或其他血液成分而不收取钱或其他报酬的献血者。

报酬不包括:徽章、证书或无商业价值的小纪念品;补偿献血者为献血支付的旅费;献血前、献血中或献血后的小点心。

无偿献血的主要优点:献血时没有任何压力,血液质量可能更接近低危献血者国家标准。

他们可能更愿意经常性献血,这对建立稳定的献血者队伍、保证充足的血液供应尤为重要。

在我国,尤其是1998年l0月《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绝大部分地区都实现了无偿献血。

4。

固定的无偿献血者(简称固定献血者)开展无偿献血,动员献血者成为固定献血者,国际上一般认为男性三个月献血一次,女性四个月献血一次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至少献血3次并保持每年至少献血一次的人(或一有电话联系就前来献血的人)称为固定献血者。

一些国家的标准更严格,认为固定献血者必须一年至少献血两次或三次。

我国规定献血者每次采血量为200m1,最多不得超过400ml,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六个月。

固定献血者经常献血,确保了充足的血源,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成为献血的主要成员。

固定的献血者不易传播疾病,他们受过安全输血重要性的教育,并且每次献血时都经过化验。

他们更愿意献血给急救患者,愿意成为无偿献血者。

固定献血者通过献血经常体检,传播传染病的危险性最小,且了解如果有危险行为就不再去献血,因此,固定献血者通常被认为是低危献血者。

低危献血者是输血工作的专用术语,是指传播输血传染病危险性低的献血者。

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传播输血传染病风险很小的献血者。

另外,还有一次献血量和不同献血形式的区别:我国规定一次献血量为200-400m1,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次献血量为400-450rnl,有的高达550m1。

血液可以全血形式供临床使用,也可将其分离为血液成分提供给临床。

成分输血已成为现代输血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特别是血细胞单采机的广泛应用,献血也由献全血发展到献血浆和各种成分血。

几种特殊献血1. HLA同型献血献血者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所献血液专为此患者输血,称为HLA献血。

2.稀有血型献血我国汉族人群中R h( D)抗原阴性者约占0.4%,通常称为稀有血型。

另外其他低频率抗原者也称为稀有血型。

稀有血型者必须输注同型献血者的血液,叫做稀有血型献血。

3,缺乏抗原献血缺乏IgA抗原的人献血,专供IgA抗体阳性的患者输用。

此为IgA 献血。

4.试剂献血献血者血液中红细胞具有特殊需要的血型抗原或血清中含有特殊的抗体,其红细胞或血清可用于制备试剂。

5。

特异抗体献血某些含有高效价特异抗体如麻疹、白喉、铜绿假单胞菌、乙肝、抗D抗体的献血者,其血浆可以制备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供临床治疗用。

6、造血干细胞献血分为捐献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和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7、自体献血在自身健康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采集血液和血液成分,于4℃保存。

在手术中或手术后需要时回输;或经生理盐水和甘油技术处理后在一65℃以下的条件保存,需要时再还输给原献血者,称为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安全的输血形式,可以避免输血引起的传染病及同种免疫反应,同时节约用血。

(2)确定不宜献血者为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身体健康,在献血人群中必须确定和排除不宜献血者。

不宜献血者包括:1.健康状况不佳或营养不良的献血者营养不良或健康状况不佳的人献血,对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健康都有害。

献血者达不到献血要求的最低标准,比如体重或红细胞水平较低,可能导致采血过程中虚脱。

2.非自愿献血的献血者献血是献血者的自愿行为,对血站来说,最理想的血源是固定无偿献血者。

在一些机构,有些人可能被迫献血,特别是在监狱里,献血目的可能已偏离了真正自愿献血的伦理范畴,而是带有获得献血后利益的不良动机。

这会造成这些献血者中传染病标志物水平较高。

因此,必须对这些人实施仔细的化验和选择。

3.有危险行为的献血者危险行为是指使人感染上输血传染病危险的行为。

一些社会行为可能会使献血者有感染诸如HIV等输血相关传染病的危险,这些病会进一步通过输血传染给受血者。

随着HIV等输血传播病毒感染者的增多,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性会随之增大,献血者的危险行为应得到高度重视。

自愿献血的人可能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增加感染输血传染病的危险性,因此要对献血者和受血者进行有关传染病危险性的教育。

最常见的危险行为有以下几种:1.有一个以上的性伙伴2.卖淫3.同性恋4.二重性行为(同时与同性、异性发生性行为)5.注射毒品6.皮肤多次划破、文身和血祭7.与有危险行为的人发生性行为危险行为对输血的影响:当献血者有危险行为时,应劝说他们主动退出献血或延期献血。

献血者在献血前要进行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对于实验室检查来说,并不是所有的输血相关传染病的病原体都能检查出来,实验室无法检测出献血者近期感染的病原体,也就是医学检验比较棘手的‘窗口期”问题。

机体从感染传染性病原体开始至抗原或抗体能被检测出的这段时问,我们称之为“窗口期”。

换句话说,在抗原或抗体被检测到之前,人们无法确定献血者是否被传染上疾病。

对于HIV,每个人出现可检测到抗原或抗体即“窗口期”的准确时间不尽相同,但用目前试剂检测平均约为22天。

这就意味着即使实验室检测不出献血者感染的HIV病毒,献血者仍有近期内感染病毒并且传播病毒的危险。

如果献血者不了解“窗口期”的知识,误认为如果没有疾病的临床指标和症状,他们的血就是安全的,就会对受血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三)自检不合格退出或延期献血动员献血者自检不合格时,主动退出和延期献血是招募安全献血者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动退出是指愿意献血者由于意识到自己有危险行为并可能损害受血者或者由于自己的健康状态不佳而决定退出献血。

主动延期献血是指自愿献血者决定等到不适合献血的状况改变后或条件符合后再献血。

血站有责任教育献血者和自愿献血的公民避免危险行为。

采血点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后再对献血者进行教育,告诉献血者什么是危险行为,知道自己有危险行为时应主动退出献血。

向自愿献血者解释危险行为的重要性:1。

使献血者了解自已是否具有危险行为及危险行为对其自身和受血者健康可能存在的危害。

2.使献血者懂得即使没有出现传染病临床症状,如存在危险行为也可能通过输血把病原体传播给受血者。

3.使献血者消除由于危险行为而退出献血时的心理压力。

(四)保密性弃血保密性弃血是指在献血者要求下将献血者所献的血液处理掉。

有时献血者明知道自己的血不安全,还是不愿主动退出或延期献血,他们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自己不愿献血的原因。

例如,到单位去采血,一些人在朋友或经理的要求下不得不献血,他们担心如果自己拒绝,会被怀疑诸如HIV阳性等而对他产生敌意,这就是“同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将他们所献的血处理掉,就是保密性弃血。

当献血者要求废弃他们所献的血液时,必须替他们严格保密。

二、献血者的教育、动员和招募招募献血者的原则是,确定低危献血者,招募志愿无偿献血者,建立相对稳固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