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意识项目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简本)China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Program2007 China General Public Environmental Survey主办:中国环境意识项目承办: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4月3日《2007年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于2007年12月实施。
该调查由“中国环境意识项目”主办,旨在根据科学的社会调查数据,为进一步加强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承担了此课题的全面工作。
北京华通明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负责本次调查的抽样和实施。
本次调查采用面对面入户访问方式,调查对象为15-69岁中国城乡居民。
调查样本量为3001人,涵盖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分析时,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样本进行加权。
加权后样本量为3043人。
第一部分环境知识及传播渠道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人们的环境保护价值取向较高,在0~1的取值范围内,其均值为0.66,表明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责任感、紧迫感均有着较高的意识;其次,人们对目前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保护状况的满意度一般,在0~1的取值范围内,其均值为0.54;另一方面,人们的环保行为、环境认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评价较低,在0~1的取值范围内,其均值分别为0.34、0.24、0.22,表明公众在环境污染的问题上,更多地是将自身置于环境污染事件的受影响者角度来认识环境保护问题,而没有将自身置于环境保护的主动执行者角度来认识环境保护问题。
因此,当本地区没有发生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时,人们对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判断较低,同时人们主动了解环保知识,主动维护环境保护的行为也较低。
调查显示,81.5%的被调查者听说过至少1项有关环境保护的概念,表现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总体呈现高知晓率的特征;但在对听说过这些概念的被调查者进一步询问概念的确切含义时,仅有10%的人能够正确指出他们所了解的环境保护概念的确切含义,从而呈现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的低正确率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白色污染的实际知晓度最高,为53.6%,其后依次为:垃圾分类(46.7%)、环境污染中的三废(36.3%)、温室效应(31.6%)、有机食品(18.0%)、生物多样性(16.5%)、世界环境日(8.7%)。
大众传媒成为公众接受环境保护知识及信息的最主要渠道,81.1%的人通过电视、广播接受环保知识及信息,而各类机构所组织的环保宣传活动渠道,被采用的比例较低。
但从不同渠道的实际传播效果看,互联网浏览这一主动接受环保信息的渠道效果最佳,学校及单位的环保宣传效果分列二、三位,而传统的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因其受众接触该渠道的被动性、随意性较强,实际的传播效果并不突出。
图3:公众了解环境知识信息的渠道图4:不同环境知识信息渠道的知晓广度及确切含义认知广度第二部分环境保护意识公众认为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在13项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评价中,环境污染问题列第四位。
公众认为其严重性仅次于医疗、就业、收入差距问题之后,而居于腐败、养老保障、住房价格、教育收费、社会治安等问题之前。
*权重赋值:第一重要问题为3分,第二重要问题为2分,第三重要问题为1分。
图5:公众对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评价公众认为全国范围的环境污染状况比自己所居住地区严重。
调查显示,77.4%的人认为我国环境问题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41.8%的人认为本地区的环境状况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
同时人们对区域环保问题严重性判定与其环保信息接受渠道有关:大众传媒及互联网对人们判定全国环保问题严重性有直接影响,而小范围的环保信息渠道(如民间环保组织的宣传和亲友同事间的交谈等)则对人们在本地区环保问题严重性判断上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生活垃圾污染(59.3%)、耕地减少(50.2%)、大气污染(44.2%)、气候变化(42.8%)、固体废弃物污染(43%)等成为地方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其中城市居民认为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较为严重;而农村居民认为耕地减少、饮用水污染较为严重。
总体来看,城市居民对具体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性评价高于农村居民。
图7:公众对具体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评价图8:分城乡常住人口对具体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评价就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看,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感有较高的认同,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
82.9%的人认为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必须重视环境问题,67.8%的人认为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发展到要特别加强保护的地步,84.0%的人表示环保并非仅是政府的责任,它与我们个人密切相关,50.0%的人认为我们不能为了环保而降低大众生活水平。
这一结果表明,保持经济、个人生活水平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成为公众环境保护价值取向的基调。
公众认为本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公众、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不足等主观方面,其中,74.9%的人认为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81.4%的人认为人们的环境意识差,75.4%的人认为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而环保执法、违法者处罚、环保宣教、环保法规、民间环保组织等规制性方面不足被认为是次要原因,其中,72.4%的人认为目前环保执法不严,70.2%的人认为对环境违法者的处罚力度不够,69.9%的人认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66.8%的人认为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增长速度、消费增长速度等客观方面则为再次要原因,其中,43.3%的人认为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过快,47%的人认为人口增长过快,48.4%的人认为消费快速增长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
这一归因特征表明,公众相信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可以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通过各方主观重视和加强有效治理加以解决的问题。
同时,人们认为地方政府、企业、中央政府、大众个人、新闻媒体、民间环保组织依次对环境保护负有重要责任。
*均值赋值:非常大的关系为4分,较大关系为3分,关系不大为2分,没有关系为1分。
图9:公众认为本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图10:公众对环境保护责任主体的判定总体来看,59.9%的人对中央政府的环保工作表示满意;58.5%的人对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表示满意;52.5%的人对媒体的环保宣传工作表示满意;而有67.3%的人对企业遵守环保法的自觉性表示不满意;有66.3%的人对民众的环境意识和行为表示不满意;有60.6%的人对本地政府的环保工作表示不满意。
图11:公众对我国解决环境问题各方面工作的满意度评价第三部分环境保护行为调查表明,公众实际采取的日常环境保护行为主要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自身健康的行为为主,而对于可能增加支出及降低生活便利性的环境保护行为则相对较少采用。
节约用水/用电/用气成为人们最常采用的环保行为(89.6%);而购物时特意不使用塑料袋(22.1%)、在外就餐时特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32.8%)、使用再生纸(37.2%)、将废电池投入专门的回收桶或回收站(38.6%)等环保行为相对较少。
(即标有“-”号的题目)赋值:完全符合为1分,比较符合为2分,不太符合为3分,完全不符合为4分。
图12:公众的日常环境保护行为公众的节能产品使用率相对较低,节能灯的使用率为76.8%;其次为节能家电,为46.6%;第三为节水龙头,为31.3%;节水马桶的使用率为17.5%。
相比较来说,目前公众使用的节能产品主要以节电性产品为多,而节水性产品的使用率较低。
图13:公众节能产品使用率接受大众传媒中的环保信息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环保经历,而公众主动参与环保活动不足是目前环境保护宣传中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结果看,公众最主要的环保经历为收看有关环保的电视节目、纪录片(82.9%),阅读报刊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47.3%),看到户外的环保公益广告或标语(42.4%),收听有关环保的广播节目(25.3%),收到宣传环保知识的传单或手册(17.9%)。
在主动性环保经历中,仅有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18.1%)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参与环保宣传仅为4.2%,成为民间环保组织的成员仅为2.1%。
有12.9%的人没有任何环保经历。
从环保活动参与经历与环保意识的关系看,首先,只要参与过相关环保活动,其环保意识明显高于没有参与过的人群,表明是否参与过环保活动对于人们的环保意识有着明显的影响;其次,主动性参与经历比被动性参与经历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第三,被动性环保活动参与经历比被动性环保媒体接触性经历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第四,特殊的对抗性环保经历(如为环境污染问题而投诉、上访)能强化人们的环境污染严重性评价及环保行为,但相对来说无法明显提高人们的环保认知及环保价值取向。
农村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迫在眉睫。
从调查结果看,农村居民无论在环境保护认知、环境保护意识,还是在环境保护行为上,均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
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的这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弱势,并不主要是他们自身原因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我们的环境保护宣教更多地以城市生活为基础,突出强调与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环境保护问题所导致的。
因此,城乡因素决定了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目前更具城市生活倾向的环境保护宣传内容,在环境保护宣教方面,我们还缺少适合农村生活的宣教主题、宣教内容和宣教渠道。
从环境保护认知看,50%农村居民表示没有听说过相关环境保护知识概念;从环境保护行为看,除节约用水、用电和植树绿化外,其余的大多数环境保护行为均适应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如购物时特意不使用塑料袋、将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购车时特别关注油耗指标等,致使农村居民环保行为较低;同时,在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方面,由于阅读报刊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看到户外的环保公益广告或标语、收到有关环保的手机短信、收到宣传环保知识的传单或手册等活动较为倾向于城市生活,因此总体来看农村居民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渠道,被动接受大众传媒的环保宣传成为农村居民唯一的环保参与形式,而农村居民中没有任何环保参与经历的比例达到19.2%,远高于城市的5%。
(即标有“-”号的题目)赋值:完全符合为1分,比较符合为2分,不太符合为3分,完全不符合为4分。
图15:分城乡居民的日常环境保护行为第四部分环境意识的人群分析具体分析各类人群特征发现:第一,在环境认知、环境问题严重性评价、环境意识方面其积极分子均以34岁及以下人群为主,但在环保行为方面则其积极分子则以24岁及以下人群为主。
第二,不同环境认知和环境意识方面的学历起点有所不同。
在环境认知方面,环境知晓度快速提高的学历起点为高中,但正确认知程度明显提高的学历起点则是大专;在具体环境问题严重性评价方面,具体环境污染严重性评价强度的起点为初中,而具体环境污染严重性评价广度的起点则为大专以上,表明对更多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评价是以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为基础的;在环境保护必要性方面,对基于资源有限性的认识而获得的环保必要性意识的起点为小学,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则以高中及以上学历为主;人们虽普遍具有环保的责任感,但初中及以上人群的环保紧迫感更强,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意识更强;在环境问题归因方面,主观归因的起点为小学,制度归因的起点为初中,而客观归因的起点则为高中;在环保工作满意度方面,学历越高满意度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