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纳米科技概论课件第三章4
最新纳米科技概论课件第三章4
纳
米
科
技
纳米薄膜的应用——纳米润滑膜
主要是指在微机电系统(或称纳米机械)表 面的LB膜和改性LB膜润滑,以及SAMS薄膜润滑。
SAMS薄膜是指带有反应活性基因的长链单分子, 通过化学键吸附在基底表面形成的有序的单层或 多层分子膜。 在微马达中,用SAMS薄膜润滑可以减小启动摩 擦和静摩擦,显著降低磨损; SAMS的稳定性好,在各种含氧,不含氧的环境 条件下,热稳定温度能达到400℃。
巨磁阻多层膜在高密度读出磁头、磁存储元件、 磁敏传感器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纳
米
科
技
纳米薄膜的应用——磁性薄膜
纳米磁性颗粒膜是由强磁性的纳米颗粒嵌埋 于与之不相溶的另一相基质之中生成的复合材料 体系,兼具超细颗粒和多层膜的双重特性。通常 采用共蒸发和共溅射等技术制备薄膜。
纳米磁性颗粒膜还存在巨霍尔效应。帕克霍 姆夫等人在 Ni-SiO2 颗粒膜中发现高达 200μcm的 饱和Hall电阻率,比普通非磁金属的正常Hall效 应高106倍,比磁性金属中的反常Hall效应大4个 数量级以上。
三、LB膜技术及应用
纳
米
科
技
纳米薄膜的制备
纳米薄膜的制备源于经典的方法又加以改 进,是典型的 Top down (由上到下)的方法, 具体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最基本的几种。 (一)溶胶-凝胶法
(二)真空蒸发法
(三)磁控溅射法
(四)分子束外延镀膜法
返回
纳
米
科
技
溶胶-凝胶法
原理:将成膜物质溶于某种有机溶剂,成为溶胶 镀液,采用浸渍或离心甩胶等方法涂敷于基体表 面形成胶体膜,然后脱水而凝结为纳米薄膜。 例如:纳米Cu膜的制备 将硝酸铜Cu(NO3)2· 3H2O和正硅酸乙脂与乙 醇混合形成溶胶,用玻璃(SiO2)衬板浸入溶胶 后进行提拉(提拉速度<10-1mm/s),再在100℃ 温度下干燥成膜,经过450~650℃氢气中还原 处理100分钟左右,就可以获得纳米Cu膜。
纳
米
科
技
纳米薄膜的应用——纳米光学薄膜
纳米硅膜是典型的纳米光学薄膜,它是一种 硅晶态的纳米薄膜,当 Si 晶粒的平均直径小于 3.5nm时,具有很强紫外光致发光性能。
GaAs半导体颗粒膜和CdSxSe1-x/玻璃颗粒膜都 具有光吸收带蓝移和吸收带的宽化现象。
半导体铟镓砷(InGaAs)和InAlAs构成的多层 膜。通过控制膜的厚度可以改变它的光学线性和 非线性,造成其在吸收谱上出现峰值。
纳
米
科
技
磁控溅射法 为了克服成 膜速度低的缺点, 人们设计了磁控 溅射镀膜,在溅 射靶与基片之间 引入了正交电磁 场,使气体分子 被电离的速率提 高了10倍,达到 了真空蒸发法的 成膜速率。
返回
纳
米
科
技
分子束外延镀膜法
分子束外延(MBE)是一种特殊的真空镀膜工艺。
它是在超高真空条件下, 将薄膜的诸组分元素的 分子束流,直接喷到衬 底(半导体材料的单晶 片)表面上,沿着单晶 片的结晶轴方向生长成 一层结晶结构完整的新 的单晶层薄膜。
第四节
纳米薄膜
纳米薄膜是指在空间只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而 另两维不是纳米尺度的物质,由分子或晶粒均匀铺 开构成薄膜,可以是超薄膜、多层膜和超晶格等。 纳米薄膜根据它的构成和致密程度又可分为颗 粒膜和致密膜。颗粒膜是纳米颗粒粘在一起,中间 有极细小的间隙,而致密膜则是连续薄膜。 一、纳米薄膜的制备
二、纳米薄膜的应用
返回
纳
米
科
技
纳米薄膜的应用——磁性薄膜
纳米磁性薄膜可以削弱传统磁记录介质中信息 存储密度受到其自退磁效应的限制,并具有巨磁 电阻效应,在信息存储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巨磁阻效应:所谓磁电阻是指在一定磁场下电阻改 变的现象,巨磁阻就是指在一定磁场下电阻急剧变 化的现象。磁场导致电阻增加,称之为正磁致电阻; 若导致电阻降低,称之为负磁致电阻。
纳
米
科
技
LB膜的制备
能形成LB膜的材料,大都是表面活性分子,即 两亲分子。若两亲分子材料两者平衡,即称为 “两亲媒性平衡”,该材料就会吸附于水-气界面。
返回
纳
米
科
技
磁控溅射法 磁控溅射是溅射镀膜中的一种,所谓溅射是 指荷能粒子轰击固体表面(靶),使固体原子 (或分子)从表面射出,射出的粒子大多呈原子 态,称为溅射原子。用于轰击靶的荷能粒子可以 是电子、离子或中性粒子,因为离子可以在电场 下易于加速并获得所需动能,因此大多采用离子 作轰击粒子,该粒子又称入射离子。所以溅射镀 膜又称离子溅射镀膜。
纳
米
科
技
纳米薄膜的应用——纳米气敏膜 原理:利用其在吸附某种气体之后引起物理参数 的变化来探测气体。
纳米气敏膜具有比普通膜更好的气敏性、选 择性和稳定性。 SnO2纳米颗粒气敏膜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纳
米
型分离膜,采用纳米材料 发展出分离仅在分子结构上有微小差别的多组 分混合物,适宜于分离相对分子质量在200以上 的溶解组分,介于超滤膜和反渗透膜之间。膜 在渗透过程中截留率大于95%的最小分子大小约 为1nm,因此称为“纳滤”。 纳滤膜技术因其独特的性能,使得它在许多 领域具有其他膜技术无法替代的地位,它的出现 不仅完善了膜分离过程,而且大有替代某些传统 分离方法的趋势。
返回
纳
米
科
技
LB膜技术及其应用
LB膜是Langmuir-Blodgett(朗谬尔—布罗杰 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首先研究的,但在纳 米科技发展中,LB膜因其特有的性能受到人们的 重视。
纳
米
科
技
LB膜的特点 超薄且厚度可准确控制,因此这种纳米薄膜 可满足现代电子学器件(纳电子器件)和光学 器件的尺寸要求。 膜中分子排列高度有序且各向异性,使之 可根据需要设计,便于实现分子水平上的组装。 制膜条件温和,操作简便。
纳
米
科
技
溶胶-凝胶法
优缺点:
采用溶胶 - 凝胶法制备薄膜具有多组分均匀 混合,成分易控制、成膜均匀、成本低、易于 工业化生产的优点; 但不是所有的薄膜材料都能很容易制成溶胶, 又很容易找到衬板材料; 细心完成溶胶制备是本法的重要因素。
返回
纳
米
科
技
真空蒸发法 原理:使待成 膜的物质蒸发 气化,在真空 中使气化的原 子或分子在蒸 发源与基片之 间飞行,达到 基片后在基片 表面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