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测试题3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建立()的过程。
A. 反射
B. 条件反射
C. 非条件反射
D. 运动条件反射
2、运动强度越(),持续时间越()的项目,每分需氧量则越()。
A、大,长,大
B、大,短,大
C、小,长,小
D、小,短,小
3、提高有氧耐力的关键因素是()
A、运动强度
B、持续时间
C、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D、周次数
4、“极点”产生早晚与下列哪些因素无关()。
A、年龄
B、训练程度
C、气候条件
D、教练员
5、在超量恢复阶段,若让机体再承受与以往相同的运动负荷时,机体的反应会( )
A减弱B不变C增强D无规律
6、由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存在阈高度,这个适宜的海拔高度为()米。
A.1300~1500B.1600~2000C.2000~2300D.1600~2500
7、定量工作时,有训练者的心率和心输出量比无训练者()。
A. 高
B. 低
C. 不变
D. 变化大不明显
8、儿童疲劳出现的();疲劳恢复的()。
A、早、快
B、早、慢
C、晚、快
D、晚、慢
9、女子对动力性动作的适应能力比男子();而静力性工作中,某些动作的适应能力相对的比男子()
A.强,弱
B.弱,强
C.弱,弱
D.强,强
10、老年人剧烈运动时,是通过增加()来提高肺通气量。
A、肺活量
B、呼吸频率
C、呼吸深度
D、时间肺活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运动负荷(量)常用、和来表示。
2、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包括、、、、
、、和等。
3、人体运动时能量代谢包括和。
4、肌肉力量是绝大多数运动形式的基础。
肌肉力量可表现为、和
等几种形式。
5、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极点”的反应出现得越___________,而且越___________,消失得越___________。
6、假稳定状态是由于运动强度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运动时人体摄取的氧量___________满足运动器官代谢水平的需要。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睡眠不足以及心理压力过大对免疫机能有不利影响。
()
2、在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等实际工作中,教练员常用最大强度值来反映整个训练课中的负荷强度。
()
3、人体的生物节律特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生物遗传性与其所生存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
4、中老年人有氧运动的心率在本人心率的60%~75%较为适宜,即每分钟120~160次。
()
5、耐力训练可使老人的有氧能力提高,增加程度与年轻人相似。
()
6、运动能充分有效地降低骨钙的减少程度。
()
7、各种身体素质是随年龄而增长的,其增长速度在各年龄阶段中都一样。
()
8、运动员在完成定量负荷时的心肺功能变化亦较小,表现在心率提高幅度和呼吸频率增加较小,但每博输出量和呼吸深度则增加较多。
()
9、在高原初期心率和心输出量增加,而每搏输出量没有变化。
﹙﹚
10、运动后恢复期所产生的超量补偿现象实际上就是所取得的训练效果。
()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最大摄氧量
2、身体素质
3、运动性疲劳
4、超负荷原则
五、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1、高住低练法
2、根据儿童少年灵敏和柔韧素质的年龄特点,如何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为什么会出现“极点”,“极点”出现后,如果继续坚持运动,为什么就出现了“第二次呼吸”
2、详述乳酸阈的常用测定方法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C
4、D
5、A
6、D
7、B
8、A
9、B10、B
二、填空题
1、运动时间,强度,密度
2、运动目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的时间带,运动频度,注意事项
3、有氧代谢,无氧代谢
4、最大肌力,相对肌力,肌肉爆发力,肌肉耐力
5、早,明显,迟
6、大,短,不能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10、√
四、名词解释
1、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吸氧量(maximal oxygen intake )或最大耗氧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
2、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肌肉人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3、运动性疲劳
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
的生理现象。
4、超负荷原理
也称“过负荷”原理,指的是当运动员对某一负荷刺激基本适应后,必须适时、适量的最大负荷使之超过原有负荷,运动能力才能继续增长。
五、简答
1、高住低练法:运动员在较高的高度居住,以充分调动机体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挖掘本身的机能潜力。
而在较低的高度训练又可达到相当大的训练量和强度,成为高住低练。
2、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13~14岁发展较为显著,在此年龄阶段进行灵敏练习的训练,发展灵敏素质,可取得较大的效果。
柔韧是指肌肉弹性高,关节韧带的伸展度等方面柔韧性好而言。
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女孩比男孩柔韧性好。
柔韧素质的训练要从幼年开始为好,练习时要注意与力量练习时当配合,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否则相互制约,不利于柔韧素质的发展。
提高灵敏素质和柔韧性,应抓住时机,早期进行训练。
六、论述题
1、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机能动员水平与肌肉活动的强度不相称,造成氧供应不足,大量的乳酸及其他代谢产物堆积在血液中中,这些化学刺激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失调(呼吸太快、心跳太急、血压上升太高等),这些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质,引起原来的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紊乱,运动中枢中抑制过程占优势,因此“极点”出现时,动作迟缓无力而且不协调,植物性反应加强。
“极点”出现后,如果坚持运动,植物性机能的惰性逐渐被克服,改善了肌肉中氧的供应;“极点”出现时运动速度减慢,减少了乳酸的产生;汗腺活动加强,从汗腺中排出一定的乳酸,使有机体内环境逐渐恢复稳定,呼吸频率变得均匀,呼吸深度加深了,使植物性和运动性机能关系得到协调,被破坏了的运动动力定型重新又恢复,使“极点”被克服,人体的运动能力提高了,出现了“第二次呼吸”。
2、
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渐增负荷运动试验,连续测得血乳酸浓度的变化确定乳酸阈或通过测得运动中呼出气体参数的变化来无损伤测定乳酸阈。
(1)乳酸阈测定: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运动负荷时的血样测得其血乳酸值。
以运动负荷时做功量为横坐标,血乳酸浓度为纵坐标作图,将乳酸急剧增加的拐点对应的血乳酸浓度确定为乳酸阈,而此时的运动强度就是乳酸阈强度。
(2)通气阈的测定:在渐增负荷运动中,将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为“通气阈”,通气阈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常用的指标。
研究表明,在渐增负荷运动中,气体代谢各种指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乳酸急剧增加时,肺通气量、二氧化碳呼出量等指标出现明显的变化,可以此来判定乳酸阈。
其具体方法是受试者在自行车功率或跑台上进行渐增负荷运动,通过气体分析仪记录运动过程中的肺通气量、摄氧量、二氧化碳呼出量等生理参数,以运动负荷时作功量为横坐标、肺通气量为纵坐标作图,将肺通气量、二氧化碳呼出量等指标出现急剧增加的拐点确定为通气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