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文言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高中文言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咼中文言实词推断十二种方法一、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

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 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 i“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 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j in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 i“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7.赢粮而景从。

y i ng“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8殚d an才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 e ng饥寒冻馁,n0i 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二)语境分析法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

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

《祭十二郎文》“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 才更合理。

3.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

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4.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 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5.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6.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7.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

“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

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

(三)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

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1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 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2.庭除甚芜。

w u 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

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5.仆诚以著此书。

《报任安书》“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

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

6 .自放驴,取樵饮爨(cu a n) o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 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8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

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9.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

10.徒立故琅I d ng琊y a王泽为燕王。

“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12.部使者檄刚抚定。

x 1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13.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 了。

13.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

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

(四)妙用修辞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

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j in“顽鲁” 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奔。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

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

3.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 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党同伐异。

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 a未尝不呼父母也。

(五)成语印证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始速祸焉。

《六国论》“速”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

2.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0r我们可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

3.其文约,其辞微。

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

4.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ji e“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5.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

6.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

7.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

8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借助(六)课文求义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 金人曳y O出,击之败面。

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2.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寡人之于国也》)3.齐人追亡逐北。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过秦论》)4.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5.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 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