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概述一、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它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理念。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可以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先驱。
他在1912年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
“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于1997年英国大选之后,刚成为英国新首相的布莱尔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力图采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来摆脱英国当时经济面临的颓势该工作小组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理念第一次明确提出。
他们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这些都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产业,它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
二、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剖析尽管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提出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提法离不开文化产业,但对于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文化创意产业等同于文化产业。
在英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将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同,认为该产业包括: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文学艺术、设计、手工艺制作、艺术教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影像艺术、艺术管理、绘画艺术、节日庆典、博物馆、土著及当地居民手艺等。
2.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观点持有者认为,文化产业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传统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产业是成型文化产品的简单再生产,过度关注创意结果的复制。
创意文化产业强调创造性的生产理念,关注人类智慧的应用。
他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源自传统文化产业,又高于传统文化产业,它以创新为核心,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象力,借助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和提高,是文化产业中真正创造巨额价值的部分。
3.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业。
世界知识产业组织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为一系列产业部门,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加上文化和艺术的生产,这些生产活动以个人为单位,既有现场的服务,也有制成品。
创意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包含实质性的艺术元素或创造性的努力。
这三种观点表面上截然不同,但实际上只不过在侧重点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第二种观点主要强调文化产业的创新精神,第三种观点则强调不能单纯脱离文化产业背后的相关因素。
因此,这些观点只是从多个角度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文化创意产业。
基于此,本课题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为以创新为核心理念从事的文化生产的全过程所形成的产业,它包括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文化产品和娱乐产品的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与休闲娱乐服务;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需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1.创新性。
创意产业不再简单的囿于过去的传统文化产业,它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是对新形态的概括、总结和发展。
英国提出的13类创意产业部类,主要包括新生的产业类别,如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甚至软件设计、手机增值文化产品,也包括虽然仍然沿用过去的电影、电视、服装设计,但内涵已大大变化,已经是数字电影数字电视设计。
2.融合性。
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这种越界主要是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细分,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二产要三产化,要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3.动态性。
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动态化,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高端方式,更加远离过去的计划经济方式,更多地依靠市场和消费自身的推动,同时又不断地设计市场,策划市场,涵养市场,激发市场。
也就是说,在当下的全球化消费时代,市场的全球性,传播的全球性,需求的精神化、心理化、个性化、独特化,消费的时尚化、浪潮化,使得创意作为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固化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常规结构、常规模式、常规营销、常规消费;而代之以不断变动的创意策划、创意设计、创意营销、创意消费。
因此,它高度依赖策划,依赖人才,依赖变化,眼睛每时每刻盯着市场哪怕微小的变动,捕捉机会,放大机会,展开新一轮竞争。
4.创造核心性。
创意产业强调的创造性与传统产业不同。
在一些传统的行业或领域中,创造性只是一种附属品而不具有产品的核心地位。
而按照后标准化时代的创意理念,创意或创造性成了特指的市场趋向的产业方式的核心。
也就是说,制造业卖产品、卖机器,创意产业卖设计,卖理念,卖精神,卖心理享受,卖增值服务。
这样,创意就成了当代产业组构中的一种特殊的设置,它决定了产业的性质,并由此决定了产业的管理与操作。
5.创新群体依赖性。
创意产业不同于制造业的汗水产业、劳动力密集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靠创意阶层,靠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技术、高管理,新经济的"杂交"优势。
特别是创意阶层中最富创造性的高端创意人才。
据统计,现代财富的创造更多集中在一些最优秀的创意人才上,如比尔·盖茨,陈天桥。
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品,具有产业性质,也有事业性质,理论上也据此分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产业性质主要指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等具有商品经济的一般特性。
从事文化生产、流通的主体可以通过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获得利润。
文化产业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
文化事业指的是文化服务于人类的公益性特征,文化事业的运行并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以精神旨趣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文化产品常常产生于非功利性的自由创造,与市场交换价值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特性决定了文化必然有一部分只属于事业的范畴,而很难完全通过产业的方式来进行。
其生产和传播应由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事业组织和其他非盈利机构来承担。
但是,文化产品的灵感、消费往往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这些文化环境需要以文化事业为依托。
从这点说来,文化事业提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软环境,政府要真正有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本身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产业软环境的发展,即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创意产业和知识产权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和创新,是个人基于其独特创意所产生的一种智力成果,而知识产权正是主体依法所享有的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垄断权利。
正像英国政府在其创意产业定义中所指出的那样,“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所以,创意产业和知识产权可谓息息相关。
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曾这样概括创意经济和知识产权的关系:知识产权是创意经济的“货币”,知识产权保护就是创意经济的“中央银行”。
只有知识、信息和发明的正常流动,才能形成创意产业的良性循环。
霍金斯的比喻说明了知识产权在创意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一个经济体中,对知识产权没有合适的保护,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任何企业在自己的创新过程中都不会有动力进行创造。
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是创意企业的核动力。
知识产权在创意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生存之本。
知识产权对于创意产业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各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中明确的显示出来。
现阶段, 各国对创意产业虽然还没有统一的概念, 但都不约而同的提到知识产权在创意产业中的作用。
如香港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 通过开发和利用创造性技术和知识产权来生产销售具备社会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也是实现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潜能的一种生产体系。
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将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如下: 源自于创意或者文化积累, 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 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业。
从这些概念中可以看出, 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
2.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财富源泉。
就创意产业而言, 由于其配置的资源即创意和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不易控制性、易逝性等特点, 其产权问题必须由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进行保障, 并以健全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激励创意活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价值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近20 年快速增长, 大约从20%上升到90%左右, 有形资产的地位已经完全被无形资产所取代, 企业大量的经营成果也往往不再是物质形态的东西, 而是体现为包含知识产权的服务和软件。
比如,IBM公司从1990 年开始将专利收入作为一项主要的收入来源, 现在其专利收入已从1990 年的3000 万美元增长到超过20亿美元, 相当于公司1/9 的营业收入;荷兰菲利浦电子公司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数量每年增长35%, 从中获取的收入每年增长45%;英国电信这样的国有电信公司每年挖掘知识产权和数据库带来的额外收入近2000 万美元。
3.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竞争优势。
经济学界流传很广的“微笑曲线”是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最早提出的, 用来描述生产个人电脑的各个工序的附加价值特征。
创意产业中也有这样的“微笑曲线”。
即在整个国际产业链中, 形成"V" 曲线, 即高端研发和末端品牌营销附加值最高, 而加工环节则处于利润最低端。
微笑曲线的两端即高附加值部分分别是新产品的创意、研发和品牌、营销, 没有技术实力和自主知识产权( 主要表现为著作权、专利权、技术秘密等) 就等于没有产业的源头, 而当产品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共性, 导致行业性利润下降时, 品牌的价值和销售服务( 主要表现为商标权、商号权等) 的差异性就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可以看出, 在微笑曲线的两端中, 知识产权都起着主导作用,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创意企业也就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4.知识产权的可交易趋势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知识产权作为创意产业中企业的无形资产, 不仅可以自己使用, 也可以通过授权、许可、转让、合资等方式使用, 为企业带来更大利润。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权的交易成为其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为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资本上提供内在动力。
除了上述传统的知识产权交易以外, 知识产权的证券化逐渐风行。
从电子游戏、音乐、电影、主题公园等与文化产业关联的知识产权, 到时装品牌、最新医药产品专利、半导体芯片, 几乎都已成为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对象资产。
如1997 年, 美国摇滚歌星大卫·鲍伊(David Bowie)通过在美国金融市场出售其音乐作品的版权债券, 获得了5500 万美元。
2003 年, 洛杉矶的服装生产商Guess 把其14 个产品(包括手表、鞋、手袋、服饰和眼镜等)的品牌特许使用权证券化, 获得7500 万美元, 大大减轻了债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