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
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辅之以各种早点,如大馍、油条、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烧
麦及烤山芋等。

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

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
干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后带上干粮上工,还要顺便
带些咸菜和一瓶开水。

中午就不回家吃饭。

农村晚餐有干有稀。


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

一张小桌,放上几样小菜,全家
人围桌而坐。

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着熊熊的炭人,火
锅内煮着两三样菜蔬,叫“一锅熟”,火塘边烤着玉米粑或米粉粑。

全家围火塘而坐,边烤火,边吃晚餐。

城乡群众对晚餐都比较重视。

豆制品是皖中、皖南人民喜爱的食品。

制品有豆腐、白干、酱干、臭干、千张、豆腐果、油炸泡、素鸡(用酱油、千张包扎成卷)、豆
腐皮、豆腐脑等。

其中八公山的豆腐、豆腐脑,马鞍山的采石茶干,和县、屯溪的酱油干驰名省内外。

芜湖市的煮干丝,合肥的油炸臭
干子是著名风味小吃。

另外豆制品也可同鱼、肉一起制做成可口的
荤菜,如:鱼头烧豆腐、银鱼煮干丝、干子炒肉丝(片)、豆腐(干子)烧肉等,既是家常菜,又可侍客。

皖北地区是指淮河以北的宿县、阜阳两地区和淮北市一带。

这一地区的饮食习俗与皖中、皖南迥然不同,但沿淮一带如蚌埠、淮南
等地又与其有相似之处。

主食——皖北是以生产小麦、玉米、高粱、山芋、豆类等杂粮为主的地区,因此这一地区的群众以面食、杂粮为日常主食,一般是
收啥吃啥,随季节而异。

在麦收季节皖北俗语有所谓“滚子响,鏊
子热”,群众日常吃的主要是麦面制品,有馍馍、烙饼、煎饼、油
饼等。

烙饼更是群众喜爱的食品,制法吃法多种多样。

在收杂粮的
季节,多吃杂粮制品。

现在皖北群众的日常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农
村杂粮和米饭兼吃,这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餐次为一日三餐。

一般农村是两稀一干,如:早餐是红芋汤或杂面糊、稀粥,午餐吃干馍、豆杂面条汤,晚餐吃山芋疙瘩汤。

也有
吃两餐的,干稀搭配,如:利辛县一带早上吃馍或卷子粑粑、大饼,喝稀粥(红芋粥、面条、疙瘩汤等),中午吃面条或馍,晚上天黑就
人睡,不再吃东西。

近年来皖北地区的农业收成有了发展,民间俗
语说:“夏收一湖麦,秋收一湖棉,吃的精白面,花的副业钱。


表明了这个地区农民生活的改善。

现在大部分山芋等杂粮已成为饲
料或制酒原料了。

菜蔬——由于皖北地区群众的日常主食水饺、菜盒子等食品都包有新鲜肉馅、菜馅,用餐时不需要用其他菜佐食,就是面条、疙瘩
汤等流食,也多以青菜、油、盐等调味,不另做菜也可以饱餐。

大馍、煎饼、卷子、粉馃、大饼等较为粗糙的食品,在制做时,也要
放入盐、姜、五香粉、麻抽等多种作料,又经过油煎、油炸或火炕,多香酥可口,有辣酱、俺蒜、大葱等佐餐即可。

近些年来群众的温
饱问题解决了,日常菜肴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农村的许多群众在
地里种下了常见的四季蔬菜,这样群众日常的餐桌上也有了多样的
菜肴,不再满足于只吃粮食了。

而城镇人民的餐桌上也比较讲究了,不但有蔬菜,还要有猪牛羊肉及禽蛋菜肴。

白牛肉、炸牛肉、肚三洋、牛蹄花、焦炸羊肉、苔干羊肉丝、羊肉汤、红扒羊蹄等,都是
具有独特风味的传统名菜。

淮北名菜中,有的是从外地传入的,保
留了外地风味,再经过本地的加工,也具有不同的特色。

如宿县符
离集烧鸡,源于山东德州的五香脱骨扒鸡,改用十三味香料,先经
高温卤煮,后用小火回酥。

成品肉烂而丝连,嚼骨有余香。

饮料——过去皖北农村一般人家不喝茶而喝开水或生水。

只有富裕人家才招待客人喝茶。

城镇居民喝茶的人多一些。

酒不能算日常
饮料,但在节日或宴席上则是招待客人的必备品。

有些地方饮酒成风,“无酒不成席”,这是与阜阳、宿县一带盛产酒分不开的。

下一页更多有关“安徽的特色美食”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