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地质学--研究所版 第3章储集层与盖层

石油地质学--研究所版 第3章储集层与盖层


第一节 储集层
渗透率的单位: m2
以往的文献中常以达西(D)或毫达西(md)为单位。
三者的关系为:
1 D = 0.986923 m2 1 m2 1 D = 1000 md 1md 110-3 m2
第一节 储集层
储集层渗透率分级
(据Калинко,1983; 转引自陈荣书,1993)
级 别
渗透率 (10-3μm2)
评价 油 层 气 层
1 2 3 4 5 6 7
>1000 1000-500 500-100 100-10 10-1 1-0.1 <0.1
极好 好 中等 较差 差-可能 不渗透
常规储层
低渗透储层
致密储层
渗透率的测定
N2/He
P1
P2
Q
g*P2*Q*L K =2 (P12-p22)*S
第一节 储集层
孔隙度的实验室测定
• 气体测定法
抽 提 烘 干
( Vt) 量取总体积
V1
P1 P2
V2
N2
根据玻-玛定律,有: P1V1 = P2 V1+(V2- Vm) 则岩样的孔隙度为: = ( Vt – Vm)/Vt
第一节 储集层
二、渗透率 (permeability)
1、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
在腐蚀-扩边循环 中,大的孔隙元分 裂成小孔隙元,同 时提供了二维喉道 大小的信息
X-射线层析造影法
Ocala Limestone Formation, Palm Beach, South Florida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 岩石类型: 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 以中、细砂岩和粉砂岩储层最常见。 • 最重要的两类储集层类型之一:
第三章
第一节 储集层
储集层和盖层
储集பைடு நூலகம்: 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 • 两个基本特征:
孔隙性- 具有能够储存油气的孔隙空间的性质
渗透性- 在有压差存在的条件下,岩石本身容
许流体通过的性能
• 度量参数:
孔隙性 渗透性 孔隙度 渗透率
第一节 储集层
• 孔隙的成因类型:
原生孔隙:岩石中至今保存下来的、在沉积期形成或业已存在的孔隙。
缝合接触
胶结物
线接触
填集密度
对沉积物颗粒占据岩石体积 程度的度量
基质 (粘土等)
凹凸接触
本例: 填集近度= 40%
填集密度= 0.8
(据 Blatt, 1982,修改)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2、化学压实作用 发生在颗粒接触点上,即应力集中点上明显的溶解作用。 • 造成颗粒镶嵌接触或缝合接触,使粒间孔变小 • 溶解物质的再沉淀, 进一步使 Ø、K 降低
• 受沉积期水动力条件的控制:水动力较强时,基质不易沉淀 下来,岩石中基质含量少。
• 孔隙充填物;基质内的微粒间孔也很小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基质含量与砂岩物性的关系
(据朱国华,1980,简化)
基质(水云母)含量 0-2 3-4 5-6 7-8 9-11

孔隙度 % 15.8 15.4 13.9 13.3 11.5
碎屑颗粒的构成:石英、长石、云母、重矿物、岩屑 ( 石英+长石 >95% )
• 耐风化性: 石英 > 长石
• 亲水/亲油性: 长石 > 石英
故一般石英砂岩的储集物性比长石砂岩好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2)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 • 二者常密切联系:都取决于沉积介质的能量条件和搬运距离 -随着搬运距离加长,粒度变细、分选变好 -沉积介质的强烈扰动有助于提高分选性
压溶造成的硅质胶结
石英增生
压溶接触
孔隙空间缩小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3、胶结作用
• 胶结物的含量是影响储集物性重要因素
胶结物含量 5-13 % 孔隙度 20-10 % 渗透率 md
式中 为表面张力 为润湿角 Pc 为注入压力
2 cos 0.75 Pc= Rc Rc
Rc 为毛细管半径
2 cos Pc= Rc
(指向非润湿相)
压力表
高压管线
真空计 真空泵
样品室 (剖视) 测微手轮
观察孔
水银室
测量螺杆
C、毛管压力曲线孔隙结构参数 1)曲线定性分析—判断储层好坏 歪度:曲线平台段位置的高低 低:粗歪度—主要孔喉大-储层好 分选:平台段的斜率大小。斜率小则孔喉分选好—孔喉 大小较均匀
砂岩次生孔隙的基本成因类型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二)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
砂岩储集性能


沉积环境
沉积后作用
碎屑颗粒成分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1、物源及沉积环境
受物源和沉积环境控制的因素主要包括: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碎
屑颗粒的粒度与分选、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与圆球度、基质含量
1)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
“煤”
10亿
( 据 D. Bellveau, 1993 )
孔隙结构的主要变量
(据Wardlaw,1990)
(a)孔隙形状 (c)不相关的孔-喉结构
(b)孔-喉连通性 (d)相关的孔-喉结构
(e)空间无序的孔隙结构
(f)空间有序的孔隙结构
第一节 储集层
2、孔隙结构的研究方法
(1)压汞法(mercury porosimetry) A、原理:模拟地层条件下,油气的运移--是非润湿相流体 (油气)不断排驱储层孔洞缝中的润湿相流体(水)的过程。 B、测量方法:在实验室中,把非润湿相的汞(水银)应用提 高压力的方法把汞注入岩样中,排驱岩样中的汞蒸气,测定 压汞过程的各种数据,根据公式:
Smax -SR We= 100% Smax
e.束缚水饱和度(Swi)
毛细管压力曲线图(据罗蛰潭等,1986) I:注入曲线; W:退出曲线
(a)
(b)
(c)
孔分布曲线
第一节 储集层
(2)图像分析法(petrographic image analysis ,PIA) A、原理及方法
应用储层岩样的铸体薄片通过摄像装置,把图像送入计算机
100 – 2000
>2000
( 据 D. Bellveau, 1993 )
C
D 大孔
使1M3 岩石具有11%孔隙度的方法
孔隙数量 106 1012 1018 1024 1027 孔隙直径 6 mm 60 m 0.6 m 60 Å 6 Å 表面积 (m2) 100 10000
“正常情况”
1百万 1亿
(图像分析仪)进行计算和分析。
B、参数:总孔个数,总孔面积,每个孔的六个参数(面积,
周长,长轴,短轴,长短轴比,等效园面积),计算面孔率, 作出孔分布直方图。
PT1 PT4
储层图像分析 得到的二值图 • 孔隙类型 • 各类孔隙比例
PT2
• 面孔率
PT5
PT3
250
通过腐蚀-扩边循 环,得到二维孔隙 大小与孔隙形状的 信息
SubSubWellRounded Rounded Angular Rounded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3)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圆球度 (续) • 圆球度与搬运距离及沉积介质的能量条件密切相关
• 排列方式与沉积介质的能量条件及成岩前的埋藏深度有关
排列疏松、圆球度高者储集物性好
4)基质的含量 基质:随碎屑颗粒同时沉积的粘土级(d<3.9)颗粒
• 饱和煤油法
抽 提 烘 干
( W a) 称 重
( Vt) 量取总体积
饱 和 煤 油 在煤油中称重 ( Wk)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有: Vm* d k= Wa – Wk 即 Vm = ( Wa – Wk )/ dk
( Vm为岩样的颗粒骨架体积, Vm* dk 为岩样在煤油中所受到的浮力)
则岩样的孔隙度为: = ( Vt – Vm)/Vt
Vcp e= 100% Vr
• 常简称为“孔隙度” • 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
• 储集层大多在10-20%
第一节 储集层
按孔隙度对储集层的评价
孔隙度 (100%) 评价 20 - 25 极好 15 - 20 好 10 - 15 中等 5 - 10 差 0 - 5 无价值
第一节 储集层
孔隙度的实验室测定
第一节 储集层
1、孔隙结构的主要变量
• 孔隙和喉道的大小 储层孔隙大小:一般10s -100s 喉道大小:常为 1 - 10 • 孔隙的形状 • 孔-喉连通性
• 孔隙和喉道的配置关系
孔隙大小分类
孔隙大小 ( m) < 20 20 – 100 Archie A B Lucia 小孔 中孔
粒度中值一定时,分选系数和渗透率的关系 图中1毫达西=987×10-6μ m2 (据D.C.Beard & P.K.Weyl,1973)
人工混合沙的孔隙度
人工混合沙的渗透率(达西)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3)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圆球度
孔隙度 = 48%
孔隙度= 26 %
砂岩颗粒的圆度与球度

低 Very Angular Angular
相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Kor =Ko/K Kg r =Kg/K Kw r =Kw/K
相对渗透率曲线
第一节 储集层
三、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pore structure)
储集层的孔隙系统是由相对较大的孔隙(pore)和位于孔隙之 间的狭窄喉道(pore throat)彼此连接而成。
孔隙结构:指储集层的孔隙和 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 及相互连通配置关系。
渗透率 md 5.05 3.88 1.22 0.70 0.34
相关主题